广西482例新发现麻风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19 11:26许凤妮王砚蕾胡冠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麻风麻风病神经

许凤妮 李 峥 李 伟 张 杰 王砚蕾 王 宏 胡冠豪

广西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03

畸残是麻风患者劳动能力下降、受到社会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隶属我国麻风流行的一类地区,为采取措施降低新发现病例的2级畸残比、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现对2010-2020年广西麻风新发现病例的2级畸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广西各县(市、区)上报至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的病历资料。

1.2 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1.2.1 2级畸残(grade 2 disability,G2D)

1.2.1.1 手足部位 指手、足有可见畸形和(或)损伤,损伤包括溃疡、短缩、结构破坏、关节挛缩、强直及手或足的部分或完全缺失[1]。

1.2.1.2 眼部 指视力严重受损(视力低于6/60,6 m处看不清指数)或眼睑闭合不全、或虹膜睫状体炎、或角膜混浊[1]。

1.2.2 其它指标 延迟期指确诊与发病之间的时间间隔。其它麻风流行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参照《麻风病诊断(WS291—2018)》和《麻风病防治手册》[1,2]。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检验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进行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或转换为计数资料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或转换为计数资料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收集2010-2020年广西麻风新发现病例的病历资料,排除未做组织液查菌等资料不全的病例17例,最终纳入482例病例进行分析。这些病例分布在广西14个地级市,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91岁,平均年龄(44.01±16.80)岁;男女性别比为1.95∶1。具体性别、年龄段、婚姻状态等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482例麻风新发现病例发生2级畸残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续表

2.2 分类与畸残情况 482例患者中,2级畸残89例(18.46%),2级畸残比自2010年的25.00%波动降至2020年的12.90%;延迟期最短不足1个月,最长438个月,中位延迟期16(22)个月。纳入病例按发现方式、确诊时皮肤损害数量、周围神经(耳大神经、眶上神经、面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粗大和/或触痛数量等不同特征分类的畸残情况见表1。

2.3 统计学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段、延迟期、传染来源、皮肤损害数量、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数量的2级畸残比有统计学差异,而不同婚姻状态、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发现方式、细菌指数、五级分类、有无慢性病、肿瘤病史和麻风反应的分组2级畸残比无统计学差异(表1)。将前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麻风新发现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60岁组、延迟期≥24个月和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男性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是女性的2.507倍(P=0.005),男女病例的延迟期无统计学差异(χ2=0.637,P>0.05),但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数量有显著差异(χ2=13.880,P=0.001);老年(≥60岁)组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是20~39岁组的2.622倍(P=0.006),但不同年龄组的延迟期(χ2=11.275,P>0.05)和周围神经粗大/触痛分类(χ2=12.059,P>0.05)无明显差异,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的延迟期(χ2=2.062,P>0.05)和周围神经粗大/触痛分类(χ2=3.648,P>0.05)亦无明显差异;延迟期在24个月及以上组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是小于12个月组的7.117倍(P<0.001);有1条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组和大于1条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组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分别是无周围神经粗大/触痛组的5.179倍(P=0.020)和11.072倍(P<0.001)。见表2。

表2 482例新发麻风病例发生2级畸残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麻风新发现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老年(≥60岁)、延迟期(≥24个月)和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国外的一项包含1988-2018年32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男性、患多菌型麻风(尤其是瘤型麻风)、有麻风反应的病例发生畸残的风险更高[3]。国内近年的研究中,广东的分析结果表明男性、汉族、延迟诊断、体重过低和确诊时有神经损害是2级畸残的危险因素,贵州的研究提示麻风患者文化程度、延迟期、不同麻风型别和不同职业的报病者是麻风患者发生高残疾的影响因素,山东的分析认为2级畸残与少菌型、延迟期(就诊延迟期>12个月,总延迟期>24个月)、非皮肤科诊断和传染来源有关,云南勐腊县的研究则表明麻风发生畸残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延迟期、家外传染来源、麻风反应和神经损害数[4-7]。各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多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选取和地域不同等因素有关。

延迟期是畸残公认的危险因素之一[4-11]。麻风杆菌的嗜神经性,可造成神经纤维的破坏;麻风神经病变是一个慢性亚急性炎症脱髓鞘神经病变,反复脱髓鞘与再生令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这些因素可导致麻风畸残发生[8]。确诊时周围神经粗大或触痛表明神经损害已达到一定程度,故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亦是2级畸残的危险因素之一[4,7,8]。在本研究中,男性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风险更高,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数分类与女性病例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男性病例劳动强度更大有关;老年(≥60岁)组发生2级畸残风险较高,但延迟期和周围神经粗大/触痛数分类与其它组别无明显差异,故其畸残风险的升高可能与老年病例感觉能力减退或就诊不便有关[3,4,11]。另外,在既往文献中,麻风反应(尤其是常出现神经炎的I型麻风反应),也是2级畸残危险因素之一[1,3,7]。因此,针对麻风2级畸残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麻风防治工作者和皮肤科医生的神经检查等麻风诊疗相关培训,并积极开展症状监测,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和体检科医生对麻风的警惕性,早期识别和治疗麻风病例[6]。

综上所述,广西麻风病例发生2级畸残的高危因素是男性、老年、延迟期长和有周围神经粗大/触痛。需继续加强麻风诊疗培训和症状监测工作,早期诊断和治疗麻风病例,进一步消除麻风病危害。

猜你喜欢
麻风麻风病神经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神经”语录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浅谈麻风病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神经”病友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