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分析

2022-03-21 12:51徐杭艳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城镇化

徐杭艳

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也对我国农村老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文章基于代际团结理论视角,结合功能性团结、情感性团结、一致性团结、联系性团结、结构性团结和规范性团结六个方面,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困境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缓解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家庭养老;代际团结

一、引言

城镇化既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又同时在生态、社会方面特别是老年贫困问题的解决上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身体素质、精神状况、社会参与能力的下滑使得农村老年人更容易陷入贫困,其贫困状况也更为复杂。2020年,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在脱贫工作的新阶段,继续深入研究分析农村老年贫困问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步采用经济、精神、健康、社会参与等多维度视角对农村老年贫困的概念、测度、影响因素等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许多学者结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解析农村老年贫困的现状与困境。本文将通过代际团结理论的视角,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进行分析。

二、理论基础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虽然受到了不小程度的冲击,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家庭养老仍是农村老年解决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和发生机制,首先要了解一个家庭的结构及其运作模式。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有生命周期理论、大家庭模式、交换理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特森(V.L. Bengtson)及其团队所创建的代际团结模式。

1997年,本特森和同事在对美国家庭的研究中,将代际关系分为了紧密型、和睦型、亲密有间型、义务型和分离型五种类型。1999年,他们发现冲突更普遍地出现在较年长的亲子关系中,家庭关系质量的下降会削弱家庭养老的作用,但代际团结仍是家庭成员关系的核心。他们认为代际关系在结构和功能上日益多样化,并定义了代际团结概念的六个维度,即功能性团结(交换工具性资产和服务以及情感支持)、情感性团结(对彼此关系表达的意见和评价)、一致性团结(意见、价值观和取向上的一致)、联系性团结(联系的类型和频率)、结构性团结(地理邻近性)和规范性团结(对孝顺义务和父母义务的期望)。

围绕代际团结理论,国内的学者也对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维度方面,从以两种团结考察家庭的矛盾与冲突(石金群2014),到以五种团结衡量代际关系的影响机制(熊波、石人炳2016),代际团结研究呈现多维度趋向。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啃老”家庭(刘汶蓉2016)、孝道观念(邓蕾2017)等多样的研究对象。此外,基于代际团结的理论框架,学者还对代际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如“紧密型”、“赡养有间型”和“疏离型”(郭秋菊等2020)。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代际团结的理论支持下,国内学者虽然对家庭代际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但针对农村老年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代际团结讨论的维度也不够全面。本文结合功能性团结、情感性团结、一致性团结、联系性团结、结构性团结和规范性团结,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困境进行分析。

三、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一)微薄的经济支持

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城镇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收入。解垩(2020)研究得出,城镇化使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显著上升,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家庭人均收入增長约0.7%。但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教育成本、生活成本等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压力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

首先,子女安家落户的购房需求、性别失衡的婚嫁压力、下一代的教育成本等影响了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反哺能力,甚至有可能造成子代反哺的中断,削弱了代际之间的功能性团结。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压力转接到了老年父母身上,他们不得不承担起经济和劳务的重担。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也在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显著影响。同时,许多老年人独自承担起了孙代的抚养、教育责任,甚至将微薄的农业收入给外出务工的子女作为补贴,进一步加大了其陷入经济贫困的可能性。

其次,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的转型升级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影响了成年子女对孝道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建构,动摇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规范性团结。例如个人主义的兴起,传统的尊老观念中的尊重、关爱、顺从被削弱,同住奉养、子女养老、养老送终等传统孝道观念的约束力下降。传统孝道认为子女应向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非物质支持,这种迫于社会和环境压力的义务性而非自愿性的动机反而会削弱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代际支持,增加代际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矛盾冲突。吴茜等(2020)的分析数据显示,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每月仅为100元左右,老年父母陷入经济贫困的概率达55.34%。

(二)被忽视的健康状况

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之下,成年子女难以在城市立足,与老年父母多处于居住分离的状态,传统的同住奉养的养老模式受到了挑战。李俏等(2017)的研究数据显示,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仅为35.9%。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加大,减弱了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的结构性团结,也影响着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状况。陈双等(2020)基于腾讯迁移大数据的分析发现,春节期间长三角城市群的净流出量达981万人,多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时间成本、距离成本、经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成年子女返乡看望老年父母的次数和频率降低,大多选择在国庆和春节等较长的节假日返乡,甚至常年漂泊在外。地理距离的隔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关注,进而加大了农村老年人陷入健康贫困的可能性。

家庭居住空间的分离也增加了代际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亲近程度,代际的情感性团结随之减弱,进一步弱化了子女的代际支持,特别是对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李艾春等(2020)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达59.7%。农村老年人的慢性病大多为糖尿病、关节炎、高血压等,在充足的关怀和照料下能够得到有效缓解,降低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影响。但在代际结构性团结和情感性团结的削弱之下,农村老年人长期的、持续的生活照料得不到满足,加之农村地区普遍较低的医疗服务数量和水平,极大地加重了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贫困状况。

(三)难以纾解的孤独感

随着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大家庭中多代人之间较高的情感支持转变为核心家庭影响下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的情感分离,代际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减弱,家庭的凝聚力和联系性团结也受到了影响。李俏等(2017)的调查发现,不足一半的成年子女会维系和老年父母之间的沟通,遇到心事和麻烦时,老年父母更倾向于彼此倾诉,有10.1%的老年人没有疏解对象。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缺乏联系和沟通,老年父母因长期独居而产生的孤独感、寂寞感、空虚感进一步加强了其陷入精神贫困的可能性,加重农村老年人的贫困状况。

除此之外,代际之间的一致性团结也受到了冲击。靳小怡(2015)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随迁家庭进行了研究分析,52.59%的随迁家庭对相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的看法。但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地理距离等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无法跟随成年子女到城市生活,空间距离的加大和城乡文化的差异影响了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的一致性团结。同时,在经济和劳务上,农村老年父母难以向子女提供支持,使得成年子女不仅要面对城市生活的压力,还要承担老年人在劳务能力下降中逐渐增强的经济依赖,代际矛盾和冲突之下传统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性地位发生了改变,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下降,甚至在被逐渐边缘化。靳小怡(2015)的研究佐证,在非同居的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之间,看法相左的高达52.27%。

在联系性团结和一致性团结减弱的之下,成年子女降低了对老年父母的情感回馈,农村老年人陷入精神贫困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张恺悌等人(2010)的研究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比例高达 34.3%,自杀倾向也比总体水平高了约3%。

四、缓解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策略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养老经济基础

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之下,日益沉重的社会结构性压力降低了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经济支持。要彻底解决农村老年经济贫困问题,就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因地制宜建设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对村民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积极引导青年人返乡就业。由此,老年人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保障,也能够得到长期、持续、及时的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对农村老年贫困的积极缓解作用。

(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关注老年身体健康

由于缺乏子女照料、农村医疗水平有限、医疗报销的比例差异较大,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政府应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同时加快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的医疗救助水平。此外,基层社区也要增加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关注,了解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医疗需求,建立与成年子女的沟通渠道,多方位建立更完善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从而解决老年人的健康贫困问题。

(三)倡导新型孝道文化,开展多样老年活动

要从传统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建立更完善的社会道德标准,推进孝道文化建设从权威性、单向性的顺从走向平等性、双向性的尊重,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团结,提高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精神支持。同时,基层社区也要主动关怀农村老年群体,通过慰问空巢老人、举办文艺汇演、增设兴趣社团等方式,丰富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以家庭、社区的关注与关怀,缓解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进而减少老年人陷入精神贫困的可能性。

五、结语

家庭关系是复杂的,代际之间的团结影响着家庭养老对农村老年贫困现状的缓解作用。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带来的社会结构性压力、居住空间的隔离带来的紧张和冲突、孝道文化内涵和形式的变迁等,都对代际团结产生了显著影响,进而加大了农村老年人陷入经济贫困、健康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夯实养老经济基础;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倡导新型孝道文化,开展多样老年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团结,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固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Merril Silverstein and Vern L.Bengtson.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Adult Child-Parent Relationships in American Famil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7,103(2):429-60.

[2]Tonya M. Parrott and Vern L.Bengtson. The Effects of Earlier Intergenerational Affection,Normative Expectations,and Family Conflict on Contemporary Exchanges of Help and Support[J].Research on Aging,1999,21(01):73-105.

[3]Vern L. Bengtson. Beyond the Nuclear Family: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Multigenerational Bonds[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1,63(01):1-16.

[4]石金群.独立还是延续:当代都市家庭代际关系中的矛盾心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35-40.

[5]熊波,石人炳.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对代际支持的影响机制——基于老年父母视角的考察[J].人口学刊,2016,38(05):102-111.

[6]刘汶蓉.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16,31(04):145-168+245.

[7]邓蕾.城市青年的代际支持:观念与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7(09):49-56.

[8]郭秋菊,谢娅婷,李树茁.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20-127+166-167.

[9]解垩.城镇化与中国农村减贫[J].经济科学,2020(03):5-16.

[10]吴茜,姚乐野.子女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2020(04):51-59.

[11]李俏,陈健.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代际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7(04):113-121.

[12]陈双,周锐,高峻.基于腾讯迁徙大数据的长三角城市群春运人口流动时空特征[J].人文地理,2020,35(04):130-138.

[13]李艾春,向琴,闫朝阳,等.农村贫困地区老年慢病患者疾病直接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12):927-931.

[14]靳小怡,崔烨,郭秋菊.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随迁父母的代际关系——基于代际团结模式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5,37(01):50-62.

[15] 张恺悌.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Z].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0-10-22.

*本文系郑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貧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202010459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