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试题的评析与教学建议

2022-03-21 21:21施生晶吴文胜
物理教学探讨 2022年2期
关键词:机械波机械振动教学建议

施生晶 吴文胜

摘   要:2021年高考理综全国甲卷“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试题考查了该模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同时,还深化了关键能力的考查。文章主要赏析试题命制特点,提出复习备考建议:要加强对真题的训练与拓展,不断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机械振动;机械波;核心素养;教学建议;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2)2-0040-5

“四翼”是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2021年高考理综全国甲卷“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试题的命制,实现了考查“四翼”的要求。试题背景贴近教材,内容基础但有新意,考查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深化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教学和备考复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试题有力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    2021年高考理综全国甲卷“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试题评析

原题 均匀介质中质点A、B的平衡位置位于x轴上,坐标分别为0和xB=16 cm。某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为v=20 cm/s,波长大于20 cm,振幅为y=1 cm,且传播时无衰减。t=0时刻A、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运动方向相反,此后每隔△t=0.6 s两者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已知在t1时刻(t1>0),质点A位于波峰。求:

(1)从t1时刻开始,质点B最少要经过多长时间位于波峰;

(2)t1时刻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命题意图】 命题者创设情境:给出A、B两质点在t=0和每隔△t=0.6 s时的位移与运动情况,让考生结合质点做机械振动的特点,从位移角度出发,经过■、■、■、T,判断运动质点所处的位置;进而分析出质点做机械振动的周期,这是解题的关键。试题考查学生对机械振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考查机械波传递的是振动形式,考查机械波函数表达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试题解析】

(1)考查学生对机械振动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根据介质中质点振动的特点,确定质点振动的周期是解题的重点;明确质点的振动周期和波的周期相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试题情境建立物理模型是解题的难点。

质点做机械振动,每经过,质点运动到该处对称位置。结合题意,考虑t=0时刻A、B位移和运动情况,以及此后每隔△t=0.6 s两者位移特点,判断出质点运动间隔的时间和周期的关系△t=,得出波的周期T=1.2 s,求出波长λ=vT=24 cm。

(2)考查机械波传递的是振动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解决机械波问题重要的一点是规范作图,画波形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题中条件的过程。此外,寻找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机械波传递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是解题的突破口。

在t1时刻(t1>0),质点A位于波峰,波长大于20 cm,A、B间距离xAB=16 cm,小于1个波长,画出波形图(图1);沿x轴正方向,波峰A离B处最近,因机械波传递的是振动形式,波沿x轴正方向匀速传播,波峰A传递到B处,所需时间t==0.8 s。

(3)考查機械波函数表达式,考查学生数学运算能力。

学生熟悉质点做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表达式,把某时刻机械波的函数写出,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是解题的实破口。

由题意可知,在t1时刻(t1>0),机械波的图像是余弦形式(图1)。

【启示】 试题设置两问,突出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主干知识的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如描述质点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周期)特点;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长、周期)之间的关系。结合试题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

2    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复习的教学建议

在高三“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复习备考中,要紧绕考试大纲,掌握主干知识,强化学生对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教师要结合教材和高考真题,对学生易错、易混淆、困惑的知识点,不断进行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分析综合、模型建构、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不断提高复习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升[2]。

2.1    掌握“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的关联性

复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内容,要从两条主线展开:以简谐运动和波的形成、传播为背景,理解简谐运动质点的基本特征,会分析质点运动振幅、周期、速度、回复力、加速度、位移、路程等问题;理解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传递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会分析波速、波长、周期及其关系,会处理波的传播方向和各质点的振动方向等问题。以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为背景,理解两个图像各自的意义,从图像获取信息,交叉运用两个图像,解决振动和波动关联等问题。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振动和波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通过精选精练,不断提高学生对波动问题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2.2    加强“振动和波形成的原因”的复习

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高考试题永恒的主题。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重视“振动和波形成的原因”的复习,让学生经历它们的形成过程,弄清形成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相关概念和规律,掌握分析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例 (2014年全国Ⅱ卷)图2(a)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 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在x=1.0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在x=4.0 m处的质点;图2(b)为质点Q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0.10 s时,质点Q向y轴正方向运动

B.在t=0.25 s时,质点P的加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相同

C.从t=0.10 s到t=0.25 s,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了6 m

D.从t=0.10 s到t=0.25 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

E.质点Q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0.10sin10πt

【试题解析】 分析图2(a)(b),从图中直接得到机械波物理量:振幅A=10 cm,周期T=0.2 s,波长λ=8 m,间接得到波速v==40 m/s。

分析图2(b)振动图像,t=0.10 s,质点Q在平衡位置,沿y轴负方向振动,A选项错误;在图2(a)波形图中,用“同侧法”在Q点判断(图3),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从t=0.10 s到t=0.25 s, 波传播的距离x=vΔt=6 m,C选项正确;在特殊位置(波峰、波谷、平衡位置)振动的质点,在Δt=0.25-0.1=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3A = 30 cm,而振动中的P质点不在特殊位置,用比较的方法判断,路程不等于30 cm,D选项错误;在t=0.25 s时,在图2(b)判断Q在波峰位置,画出t=0.25 s,0~4 m区间内的波形图(图3),此时P质点的位移为负值,受到回复力(加速度)方向沿y轴正方向,B选项正确;质点Q做简谐振动的函数式:yQ=Asin(t)=0.10sin10πt, E选项正确。

【启示】 试题涉及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等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振动图像判断质点的位置和运动情况,会根据图像写出质点简谐运动的表达式;根据波形图,会用“同侧法”或“平移法”判断波的传播方向;要求考生会准确画出经过△t的波形图,根据各质点的位置,能定性分析质点的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试题涉及到求非特殊位置振动质点的路程,作为选择题,可分析特殊位置的质点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再用比较法就能定性判断非特殊位置振动质点的路程。试题深入考查振动与波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2.3    加强“波的叠加原理”的复习

对于机械波的特有现象,如波的叠加、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等知识,因高考较少考查,有的教师就弱化该模块的复习,学生也死记课本的相关结论,凭着题海训练的记忆进行机械答题;因没有弄清各现象的形成原因,常造成学生解题困难。备考复习过程中,教师需把握主体知识,不猜题,要加强“波的叠加原理”等知识的复习,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定性分析,还要会定量计算,就能加深对现象的理解。

例 (2017全国Ⅰ卷) 如图4(a),在x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动图线分别如图4(b)和图4(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

m,两列波引起的点B(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                (填“加強”或“减弱”),点C(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              (填“加强”或“减弱”)。

【试题解析】 根据图4(a)坐标数值,很容易求得两波源到A位置的路程差,δ1=S1A-S2A=10-8=2 m。

根据图4(b)(c),判断两波源振动周期是2 s,可求两列波的波长。因波的周期相同,两列波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初始时刻,判断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反,是解题的关键。

教材中在解释两相干波源(振动频率和振动情况相同的两波源)叠加时产生的现象时,计算两波源到某点的路程差δ,由此来判断两列波在某点引起振动的情况;振动加强位置:δ=2n·=nλ(n=0,1,2,3…);振动减弱位置:δ=(2n+1)·(n=0,1,2,3…)。

分析图4(b)(c),发现t=0,两波源振动相反,这一相干波源的设计与教材内容不同,是试题最大的特色。考生需分析,初始时刻两波源振动相反(减弱),两列波从波源到B点的路程差δ2=S1B-S2B=5-5=0,两列波在B位置引起质点的振动方向相反,B点振动是相互减弱,因两列波的振幅不同,减弱但不会抵消;两列波从波源到C点的路程差δ3=S1C-S2C=3.5-2.5=1 m,是半波长的奇数倍,两列波在C位置引起质点的振动是相同的,是相互加强[3]。

【启示】 试题涉及振动图像和两列波的叠加等内容。教材中的两列波在空间传播,相遇时引起的振动情况,学生熟悉相关结论;命题者设计两波源振幅不同,起振方向相反,体现高考命题理念: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学生若没看清题目的初始条件,死记课本的结论进行答题,是解答本题最大的思维障碍。理解波的形成条件,掌握波的叠加原理和规律,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同步提升。

2.4    加强“振动和波的函数式”的复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综合应用,是高考的热点。求振动质点的位移和路程,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从函数角度定量解此类问题,快速简洁。教师要加强“振动和波的函数式”的复习,不断训练学生的数理结合能力,在高考中学生才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

例 (2018全国Ⅰ卷)一列简谐横波在t= s时的波形图如图5(a)所示,P、Q是介质中的两个质点。图5(b)是质点Q的振动图像。求:

(1)波速及波的传播方向;

(2)质点Q的平衡位置的x坐标。

【启示】试题涉及振动图像和波的图像组合内容,灵活性大,综合性强。试题有两个特色:(1)命题者巧妙设计情境,波形图的原点处质点在平衡位置下方,不在特殊位置;(2)设问角度新颖,让学生求振动质点在平衡位置的横坐标,不是求振动质点纵坐标的位移。t= s是两个图像的关联时刻,学生先在振动图像中判断Q点振动方向,再交叉利用图像,在波形图的Q点用“同侧法”或“平移法”判断波的传播方向。学生从函数的角度分析两个图像,运用数学知识定量求解物理问题,可快速解题。试题全面考查学生从图像提取信息、逻辑推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4]。

高考试题的命制,以实现高考的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为目的,试题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导向性。教师要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从中获取指导性信息,在复习备考中加强对真题的训练与拓展,不断提高复习效率,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远虎.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物理实验命题中的体现——以3道2020年高考“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题为例[J].物理教师,2021,42(07):82-86.

[2]施生晶,刘兵飞.注重基础 稳中求新——赏析近3年3套全国理综卷中的“万有引力”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18,36(12):33-36.

[3]窦兴明.体现核心知识价值 提升能力考查效度——2017年全国高考理综测试新课标卷Ⅰ第34题评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8):44-45+52.

[4]倪荣. 机械振动中质点路程求解的难点突破[J].物理通报,2019(S1):69-70.

(栏目编辑    陈  洁)

3291501908249

猜你喜欢
机械波机械振动教学建议
机械波经典问题与突破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机械振动、机械波、光学思维导图
探析机械波图像问题的处理方法
探析机械波图像问题的处理方法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机械振动作用下淤泥液化产生的细颗粒释放机理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水电站大型旋转机械振动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