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解读

2022-03-21 21:38张淑娟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

张淑娟

一、前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正是文化的存在,得以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文化作为一种彰显人的生存活力和思维趋向的独特形式,不仅能凸显主体的价值理想追求和普遍的价值规范原则,而且能把握社会的运动变化规律和演绎形式。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资源,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自文艺复兴以来,文化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但不同学科和学术派别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的文化定义。“文化”一词在《辞海》中定义为:“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有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①

(二)文化的类别

不同学者以不同准则将文化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文化的定义大体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进步的需求,被创造出的物质产品以及其体现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其包含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生产工具以及劳动方式等。将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伦理道德、艺术、宗教、价值观念等称为精神文化,作为文化要素中最具活力的成分,精神文化鼓舞着人类不断创造,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它也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方式之一。

三、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维持生存发展的主要力量,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

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古人本着对天的敬畏之情,幻想出“天帝”或“上帝”。汉代董仲舒把天说成是宇宙间最高的主宰,称“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郭祭》),另一方面又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②这样君权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然而在这一对组合中,人的因素是常常居于主导地位,所以说天和人合一了。天人合一的出现,为古代统治者维护政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加快了中国古代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③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雄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例如,春节期间的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端午节期间的赛龙舟,包粽子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巨大影响。在传统节日期间举行相应的民俗活动,能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数字青年了解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网络的出现,让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近年来很多平台都在利用网络直播为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在国家大剧院最大的剧场,一场演出最多也就能容纳两千多名观众观看。相较之下,在网络直播间进行相同的表演,可以承载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观众。艺术家们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传统文化,以其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让人们看到传统文化自身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四、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推动了革命与建设事业进程,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促开创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新局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将文化视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依靠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有效的推动了伟大革命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革命建设文化经验为依托,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于探索文化建设道路上。在经过积极学习各类文化,与各个国家开展广泛外交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并在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确立为指导地位,促进了中国同世界人民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歷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为此,指导和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被确立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党在带领人民探索发展的道路上,逐渐意识到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稳步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条件在生活中得到极大满足,我国人民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问题,树立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将着眼点放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面,力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对外宣传工作,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了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强大的物质力量对一个民族的复兴起到重要作用,精神力量同样必不可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着举旗帜、育新人、聚民心的作用。

(二)文化交流的作用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不会阻碍文化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唐代玄奘印度之行、鉴真的六次东渡,以及明代郑和下西洋等,都是文化交流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这样评价玄奘法师,“中国唐代玄宗西行取经,历经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但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历经漫长演化发展,佛教已同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相融,形成了如今含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宗教种类,并且为中国人的哲学观念、文学艺术和礼仪习俗等造成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不只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文明之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播、推广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不同文化类型的国家后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国家之间会因为文化敏感性的存在而遭遇文化边界的阻隔,而跨越文化边界可以通过在文化互动中实现社会认同进而产生文化认同。⑦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文物展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电影、文学、新闻出版等多领域活动,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沟通,构建起全面覆盖的“一带一路”沿线文化交流圈,通过文化生产机制的差异,有力的增强了各国人民跨文化认同感。“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了文化之间的藩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重点支持汉语走出去,为孔子学院的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新的机遇下,孔子学院主动增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来满足不同国家的中文学者的不同学习掌握程度,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⑧孔子学院将文化交流不断推送至异域,为世界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对于推动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奥运会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是一种大型的体育文化传播载体,不仅是竞技比拼的舞台,更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平台。赛场上运动健儿展开激烈角逐,赛场外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人们聚集在一起尽情的交流思想、享受生活,同时借助数字化社交媒体渠道来推广奥林匹克文化价值观。北京冬奥会在申办标识、会徽、火炬等实物设计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滑雪运动文化为例,通过开展滑雪项目主题展览、拍摄宣传片、编制科普读物、讲述中国体育故事等,让更多公众了解我国的滑雪运动文化,提升了我国冬季运动文化的影响力。⑨

五、总结

尽管学者们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是至少在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即文化来源于一个群体成员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文化无论在宏观或微观层面上,一旦一个群体形成,其历史继承的相应文化便随即而生,一种文化的形成是由其所属群体成员共同创造、继承并发展起来的。在文化交流建设中,交际主体要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本土文化的个性特征;其次交际主体要自觉在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既不固守本土文化唯我独尊,也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而全盘接受异域文化。

在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由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对待不同文化,我们需要有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汲取多元文化中对民族本土文化有用的精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搭建好文化交流的平台,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

①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② 张崇琛.中国古代文化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11.

③ 张鹏辉.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20.

④ 杨凤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N].学习时报,2021.

⑤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9.

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新华社,2014.

⑦ 冯博.“一带一路”的跨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9.

⑧ 孔子学院十五年:全球“汉语热”带来机遇与挑战[M].新华社,2019.

⑨ 崔樱楠.2020年东京奥运会体育文化传播实践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21(09):35-40.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