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2022-03-21 23:02张雪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融媒体

摘 要: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非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弊端,结合融媒体来探索新的非遗文化传播路径,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和继承非遗文化,为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非遗文化产业;文化传播

一、融媒体特点

1、形式多样。在早起的传媒时代,报纸和杂志给人们呈现的是文字和图片,广播给人们传送的是声音,电视机给人们呈现的是图片,文字,影音等综合体,这些都是提前专业制作和录制好的,在开播前要准备一切准备工作,然而互联网的传播推翻了这种传统的模式,不仅能够全面的融入图文和影音的形式,随时随地打开即可录播也可以查看即时消息,内容上也是丰富多彩,视频,段子,其他资讯等,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就能触发超乎你想象的境界,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2、营销一体化。传统的购物形式已被互联网营销取代,它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联系,是一种裂变形式的传播,只需要网上把喜欢的产品加入购物清单,即可实现一键购买,能够让人们在挑选产品的同时浏览到大量产品,产品的多样化也让人们多了一种选择,这样的丰富多彩的营销方式被世人所接纳,也是互联网传播中成功的伟大创举。

3、智能化信息。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通过搜集和追溯人们的生活习惯,爱好,行为等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实现对人群的精准画像,从而让你的产品传播到潜在人群中,让大众发现你的产品,智能化的信息时代,不仅会实现广告投放的精准,也会实现广告内容推送人群的精准,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手机浏览过的网页,APP喜欢的个人主页等都一一被记录下来,并且日后打开会给你第一时间推送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的精准。

4、沟通方便。互联网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沟通方式的改变,它拉近了各地或是各国人们的距离,实现跨界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是交流工具的使用与开发,它打通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方式,实现了免费交流,面对面交流的一项特征,语音,视频,文字等交流,动辄成千上亿的人群纷纷涌入互联网传播时代,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二、非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弊端

1、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是传承传播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方向与前进道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非遗人才的引领与担当,非遗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遗憾的是,我们在今年对非遗传承人实地调查采访后发现,传承人才青黄不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重大危机。如今,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绝活濒临消亡。以前,非遗传统技艺是一门糊口的手艺,传承人一般是从小开始接触技艺,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技艺。当今,年轻人很难把精力放在需要多年时间磨炼的一门技艺上。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

2、产业化程度不足。要传承传播非遗资源,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产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也使得非遗的活化传承与传播有了一定的资金保证。有了资金的支撑以后,才能做好非遗的传承传播工作。所以,进行合理科学严谨的产业化开发保存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适合生产性开发的非遗项目,政府应该有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扶持。通过建设非遗展览区、非遗旅游景点等进行商业开发,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促使文化产业经济的大力发展。

3、传播手段单一滞后。现阶段的非遗传播仍然比较滞后。有相当一部分非遗资源的传播活动以静态为主,动态传播方式较少。又如真人体验、视频制作、剧场演出等形式,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难以实现。所以,由于传播形式新颖度不够、多样化不足导致非遗的传播难有吸引力,自然也大大削弱了非遗资源传播力与影响力。新媒体手段运用较少是一个较大的问题。目前许多地方非遗的传播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已有的文献,并以文字形式传播为主。这样,由于自身技术、知识素养等因素的限制,非遗传播者对现代化传播手段不甚了解,因而忽略了对新媒体的运用。然而,当今的社会离不开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不运用新媒体传播非遗,传播效果会受到不少影响。在全媒体时代,这种过分依赖于传承人的传播方式限制着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传播方式显然很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

三、非遗文化融媒体传播路径

1、建立数字化传承档案。及时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对传承人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进行真实记录。现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75 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76 人,都已建立了层级不同的传承档案。

2、开展专项研究。在建立传承档案的基础上,对一批拥有深远影响力.能够肩负安徽文化名片重任的「国字号」非遗项目展开专项研究。例如出版《中国徽班》《中国黄梅戏》《中国花鼓灯》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辞书。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研究,为安徽传统文化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安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贡献。

3、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通过建立专题博物馆、传习基地等方法,为传承人搭建数字化传承平台,吸纳传承人进驻,开展传习活动。

4、促进非遗与创意产业结合。生产以非遗元素作为设计核心的产品,让非遗通过创意进入人们的生活,是非遗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有效途径。如亳州「舫剪堂」的多层剪纸作品,融入了西方油画、摄影、版画艺术元素,通过纸色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层次感,突出画面的立体与写实,艺术感强烈,且能够结合市场需求,找准定位,创作出亳州风物、佛教故事、人物肖像等主题的剪纸作品,在设计和营销上取得成功。

通过山东省公共文化云推出的桓台县系列非遗纪录片可见,融媒体的传播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融媒体时代如何发挥图片和視频的作用[J]. 虞伟.中国报业. 2021(02)

[2]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爆发改写影视创作生态[J]. 吴雁飞.视听. 2020(11)

[3]融媒体时代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传播[J]. 聂振凯,戴建.记者观察. 2019(03)

作者简介:张雪(1992.01),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职务: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文化馆 职员,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