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零分

2022-03-21 12:46臧小平
中外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臧克家青岛大学零分

□ 臧小平

这些年,我读了不少文章,都谈及1930 年我的父亲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时,数学考试得零分这件事。当时身为文学青年的他尽管不能门门功课都优秀,但数学考试一分未得,在我看来这只是个“表象”,究其根源,与父亲的成长环境和他选择的人生道路密不可分。

1905 年10 月,父亲出生于山东诸城的农村,旧时代底层农民贫苦的生活与凄惨的命运,给幼小的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记了一辈子。父亲曾经这样描写村里那五六十户贫农的境况:

他们穷得可怜,没有田地,没有房子,有的是一条“农奴”的身子。我曾在一本诗里形容他们严冬的可怜相:“一条破单裤灌饱了风,像挑起了一个不亮的灯笼。”他们穷到什么地步?穷到:“上吊找不到一条绳子!”这绝非夸张,恐犹不及!

由此,父亲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人间的疾苦。18 年身处其间的经历,奠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反抗和鞭挞黑暗,向往和争取光明。

1919 年秋,父亲进入诸城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受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他积极参加“反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爱国热情高涨。1923 年夏,他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校里活跃着新思想,文艺氛围相当浓厚,父亲对新文化的热爱,对光明与进步思想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1926年9 月,由于不满军阀张宗昌令人窒息的反动统治,前期师范毕业后(大致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父亲放弃了刚刚开始的后期师范的学业,与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毅然奔赴当时大革命的中心——武汉!父亲曾在长诗《自己的写照》里豪迈地说道:

我们站在船头上听黑夜的海啸,我们用放大的心向背岸嘲笑,我们胸中落下了无边的天空,我们将看到明早的太阳在大海上发红。

臧克家

父亲为反抗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投入大革命的时代洪流,放弃了原本可以系统学习常规意义上的文化知识(包括数学)的机会,这是他后来数学考试得零分的一个成因。

值得一提的是,父亲的人生规划里并没有终止学习这一项,他奔赴武汉的目的是报考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即黄埔军校)。这是许多有志青年的注目之地,当时报考人数之多,可想而知。经过严格的筛选,父亲终于在1927 年初第二次报考时如愿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在军校里,学员们学习的课程完全是为适应当时政治、军事、时势等需要而设立的,父亲后来回忆:“我们每早出操,受严格军事训练,天天在广场上大课:政治的、经济的、国际问题的。”黄埔军校虽然是蜚声史册的著名军校,但根据推测,军校教授的课程并非面面俱到,普通大学设立的数学课,恐怕未在校方考虑之列,父亲因此没有学习数学知识,这是他后来数学考试得零分的又一成因。父亲在有限的军校生活和在校时参加的北伐战争中,向革命学习、向人民学习、向战争学习,这一切,成了一段无可替代的宝贵经历,为他99 载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0 年夏,求学之心不泯的父亲,在经历了约三个月的短期补习和一场大病之后,又坐在国立青岛大学的考场上。语文试卷,父亲以一段精彩的《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赢得了评分一向严格的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先生的赏识,他为父亲打出98 分的高分,令人瞠目。同时令人瞠目的,是父亲的数学考卷竟然得了零分,真乃天壤之别。这样的考生能否入学?幸亏闻一多先生慧眼识人,打破先例,破格录取了父亲。

这就是父亲数学考试得零分的来龙去脉和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父亲曾说他当时的文化水平仅相当于初中,连报名参加国立青岛大学考前补习班的资格都没有(多亏一位族叔把自己中国大学预科的毕业文凭借给他,他才得以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他完全没有接触过高中的数学知识,数学考试得零分,也就不难理解了。

猜你喜欢
臧克家青岛大学零分
默静在晚林中
青岛大学
秀逗蘑菇村
老马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有印象得零分,背下来得满分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零分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