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针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发病的频率及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的影响*

2022-03-21 06:55张跃磊
河南中医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脘胃气顽固性

张跃磊

>汝州市天林颈肩腰腿疼医院,河南 汝州 467599

呃逆主要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上冲咽喉,使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快,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亦称“打嗝”,多由于进食、饮水、手术、饮食饱饥失宜等因素刺激诱发膈肌不自主收缩,气体快速进入气道,而发出特殊声音[1]。短暂性呃逆大多不需要治疗,会自行缓解恢复,对生活影响不大。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 h仍未缓解者,称为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 hiccup,IH),主要有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术后顽固性呃逆、肿瘤后顽固性呃逆等,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顽固性呃逆多属于病理性、中枢性呃逆,常常影响患者饮食、睡眠,加重进食困难、失眠、呼吸抑制、吸入性肺炎、酸碱平衡失调、血压升高,导致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甚至自杀等,并影响原发疾病的治疗和康复[2]。对于呃逆的治疗,西医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障碍类、抗癫痫类、抗胆碱类、消化类、麻醉类等,但单纯药物治疗由于其禁忌证和不良反应,临床效果不理想,手术治疗对患者后期康复影响较大[3]。中医治疗中风后呃逆具有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操作简便,被称为绿色疗法,特别是针刺疗法[4]。笔者采用三才针法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1月汝州天林颈肩腰腿疼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呃逆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3.46±10.22)岁;病程(6.15±1.82) d。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54.28±9.89)岁;病程(6.39±1.71)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制定:多急性起病,有诱因和先兆症状;年龄≥40岁;主症:偏瘫、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言语不利;次症:眩晕、头痛、共济失调、饮水发呛、瞳神变化、目偏不瞬。急性起病,并有诱因、先兆症状和年龄特点,具备两个主症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即可诊断,或是影像学明确,也可确诊。

1.2.2 中风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7]中脑梗死及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脑梗死:①中老年人,安静或活动时起病;②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③骤然起病,疾病发展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④CT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确定脑栓塞部位、数目等。脑出血:①中老年患者,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发病;②多伴有高血压病史;③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可伴有意识障碍;④头部CT为诊断首选。

1.2.3 呃逆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8]相关内容制定,具体如下:主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呃声或大或小,频率或快或慢,间歇时间不定。次症:胸膈不舒,嘈杂灼热,腹胀嗳气。胃镜等检查排除胃及食管的器质性病变。

1.2.4 顽固性呃逆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9]中的呃逆诊断标准:呃逆时间超过48 h;呃声或大或小,可间歇后再次出现,或呃声频繁,昼夜不绝者。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符合中风后呃逆的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依从性好,中风后病情平稳;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参加试验者。

1.4 病例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病例纳入标准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不同意针刺和晕针者;孕乳期妇女;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治疗者;观察对象失访或退出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相关方案实施[10],包括内科综合支持治疗、调控血压、改善脑部循环、神经保护剂、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等。

试验组另给予三才针法治疗。取穴攒竹(双侧)、中脘、太冲(双侧)、三阴交(双侧);器具选择: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25~50 mm),医用酒精棉球、棉签等。操作:患者卧位,常规消毒后,刺入选取的穴位,攒竹穴平刺0.5~0.8寸,中脘直刺1.0~1.5寸,太冲直刺0.5~0.8寸,三阴交直刺0.5~1寸,以上诸穴均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酒精棉球按压防止出血,每日治疗2次,早晚各治疗1次,共治疗 8 d。

对照组另给予一般针刺治疗。取穴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11],取穴天突、中脘、膻中、膈俞、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器具选择: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25~50 mm),医用酒精棉球、棉签等。操作: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刺入选取的穴位,天突斜刺 0.3~0.5寸,中脘直刺1.0~1.5寸,膻中直刺 0.3~0.5寸,膈俞斜刺0.5~0.8寸,内关直刺0.5~1.0寸,足三里直刺1.0~2.0寸,足三里采用补法,其余诸穴均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酒精棉球按压防止出血,每日治疗2次,早晚各治疗1次,共治疗8 d。

1.6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呃逆发生频率、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12]、起效时间、疗程[13]、呃逆程度评分[14]、精神及睡眠状态积分[15]。

1.7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呃逆好转,2 周无复发。显效:呃逆基本好转,偶有间断发作。有效:呃逆减轻,仍有间断发作。无效:呃逆症状无明显变化。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发生频率和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发生频率和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比较

2.2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起效时间及疗程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起效时间及疗程比较

2.3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程度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程度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及睡眠状态积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精神及睡眠状态积分比较 分)

2.5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都是安全的治疗方案。

3 讨论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是中风病一个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历代医家对呃逆的病因病机认识逐渐丰富,对呃逆的辨证日臻成熟,直至近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中风后呃逆与一般呃逆的辨证和治疗不同,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应与一般呃逆区别对待[16]。中风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大厥”“薄厥”“偏枯”“偏风”等,因其起病急骤,变化多端,称之为“中风”。历代医家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经历了由“外风学说”到“内风学说”,最后到近代的“中西医贯通”的阶段,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不外乎“风、火、痰、瘀、气、血”,以肝肾亏虚为根本[17-20]。人体气化失能,三焦失司,津液代谢异常,气机逆乱,气血上冲于脑,致血脉闭阻或血溢脉外而为中风。呃逆,古称为“哕”或“哕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呃逆的病因为寒气犯胃,致胃气上逆而成。随着历代医家的认识深入,至明清时期对呃逆的认识比较完善,其病因为多种因素,涉及内伤、外感、久病体弱等因素,其病机仍以胃气上逆为主,病位在胃,与肝、肾、肺(宣发肃降)有关[21-24]。总之,呃逆是因各种因素造成体内气机失调,上冲胸膈所致。中风后顽固性呃逆不是单纯中风和呃逆的相加,而是两者病因病机的融合,中风为因,呃逆为果,中风为本,呃逆为末,故治疗上注重因果本末的关系,防止本末倒置,因果失宜。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年近半百,脏腑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衡,易致痰、湿、瘀等,阻碍气机升降,胃气上逆,发为呃逆。其本质仍为本虚(中风)标实(胃气上逆),病变的部位为膈、胃,与中风后五脏平衡失调有关。其病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25-27]:心脑瘀阻、肝气不舒、脾肾阳虚、阴虚津亏等造成气机逆乱、冲气上逆犯胃。因此,应治病求本,积极治疗原发病,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运用平冲降逆、滋阴降逆、和胃止呃这一基本治疗原则,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针刺具有补虚泻实、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降逆止呃,达到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效果。

三才针法为笔者临床运用的经验针法,选穴攒竹、中脘、太冲、三阴交,分别位于人体上中下,是中医“天地人”三才的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故取名为三才针法。攒竹穴位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为人体的“上部”,属于人体的“天”,攒竹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曰:“贯脊抵腰中,从肾贯肝,入肺中循喉咙”,攒竹穴可治疗喉咙呃呃作声,对于中风后呃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西医认为呃逆具有完整的反射体系,包括传入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部分胸交感神经)、反射中枢(脑干、延髓、下丘脑等)、传出神经(膈神经、肋间神经等)、效应器(膈肌、肋间肌、前斜角肌),任何部分受到刺激均可产生呃逆,反之,任何部分受到针刺均可造成系统的神经传导障碍,达到治疗呃逆的效果[28-29]。针刺攒竹穴可刺激眶上神经,进而抑制延髓呼吸中枢,阻断呃逆的反射弧,降低神经传导,起到治疗呃逆的作用。中脘位于腹部,腑为人体正中,属于人体的“人”,属于任脉,八会穴之腑会,也是胃之募穴,故善治胃腑之疾,既可补中气,又能降胃气,具有疏理三焦气机的作用。现代解剖研究发现,第7、第8肋神经的一分支交汇于中脘穴,由反射弧理论可知,肋神经属于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对中脘进行刺激可产生阻断反射弧的效果,间接造成呃逆反射的神经传导障碍,缓解呃逆患者的临床症状。太冲和三阴交位于足踝部,是人体的“下部”,属于人体的“地”,太冲属于足厥阴经,为肝经之原穴,有疏肝解郁、降冲止逆之效,可使胃气得降,呃逆则止。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汇穴,具有健脾和胃、滋补肝肾、滋阴潜阳、活血化瘀等作用,两者相合,可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而呃逆止。诸穴合用,共奏平冲降逆、滋阴降逆、和胃止呃之功。攒竹在头面部属于人体的“上”,自然界的“天”的位置,中脘在腹部,属于人体的“中”,自然界的“人”的位置,三阴交、太冲位于足踝部,属于“下”和“地”的位置。该针法包含气血、阴阳、脏腑的辨证,取穴虽少,但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包含阳脉、阴脉之所会,通过刺激调整机体虚实盛衰、阴阳失衡,体现了针刺调整阴阳、补虚泄实的治疗原则。正如《灵枢经》所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三才针法取穴少,易操作、疗效好,患者痛苦小,治疗上注重整体调理,针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调节气血阴阳、降逆止呃,达到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效果。

综上所述,三才针法能显著降低中风后顽固呃逆的发病频率和减少呃逆发作时间,缩短呃逆治疗的起效时间和疗程,降低呃逆症状评分,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评分,且无不良事件发生。三才针法取穴少,既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也彰显了组穴的整体观念,既有“部位”辨证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辨证的精髓,是全面、严谨、科学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中脘胃气顽固性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片在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菖远安眠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
旋降汤治疗顽固性梅核气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