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趣浇灌语文课堂

2022-03-22 22:29邓亚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趣梁启超自然段

邓亚丽

苏州名师沈庆九曾经说过:“理趣就意味着审美。”具有审美的教学构成了理趣课堂。何谓理趣课堂?即将科学化的理性学习活动,与充满活力的趣味学习活动相交融的课堂。充满理趣的课堂教学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这样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充满享受,且学生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

一、理趣课堂的发展需要

教师日复一日地教着同样的教材,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繁复的、流水化的工作常态带来了疲倦感,而教师的职业疲劳很快就会带来课堂的无趣,无趣的课堂最终极易导致无效的教学。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观摩学习中,我发现教师的教学意趣与孩子的学习兴致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那么该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趣?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专注地投入学习呢?

有人说孩子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实,当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教师是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师们正确的教育观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所谓的“理趣”,就是教师在学生原本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鼓励、引导,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让学生越来越能学,越来越爱学。在理趣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引导的方式把学生带到学习高速公路的入口处,这需要教师有爱的情感和儿童趣味。

二、理趣课堂的教学实践

沈庆九老师认为,“理趣”即含理而有趣。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他往往趋于理趣而设计,以搭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本间的联系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品质为核心,以简练明确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运用简洁朴实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走向简捷有效而富于理趣的境界。所以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我尽量向沈老师看齐,在教学过程中注入趣味,进行了一次理趣课堂的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上的《少年中国说》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思考。

(一)理趣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在《少年中国说》课堂伊始的导入部分,我精心准备,提前查阅、整理了清政府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多次割地赔款的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只能任人宰割的事实。

在导入部分的教学中,我将严谨、科学的历史资料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了解了这段历史的前提下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读完材料的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他们更能体会作者梁启超先生写下《少年中国说》的良苦用心。这就是阅读上的理趣,在资料的引领下,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我想,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多多尝试用辅助资料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查询相关资料,在预习时就将这份“趣味”埋进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浸润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理趣课堂充满魅力,学生学习过程充满兴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紧接着出示了《少年中国说》原文中的一段话“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在学生有了阅读资料的学习经历后,他们在朗读这一段原文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大致理解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并且能够体会到当时梁启超先生看着同胞们沦为他人奴隶,失去人身自由的悲哀。此时,梁启超先生愤然写出《少年中国说》的良苦用心便跃然纸上,为接下来的课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理解“少年中国”的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在这一片段的设计中,由教师提供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屈辱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任人宰割的现象,彼时的中国俨然一副暮气沉沉的面貌,岌岌可危,就像一个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行将就木的老人。引导学生将这样的中国与“老人”联想在一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梁启超先生写下《少年中国说》的原因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少年中国”的意义。最后,引入原文的片段,将情感推向高潮。理解“少年中国”的意义,是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分享讨论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和深入的。

这堂课,我努力地将文本与史实紧密联系,以史实为基础,将史实做前提,追求简洁的教学方法,赋予课堂以生活的趣味,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探索过程中,我希望我能够和学生一起创造理趣课堂,能够对学生产生长久且深刻的影响。

(二)理趣课堂诱发学生勤学善思

有了历史资料的铺垫,课文教学进入正軌。作者梁启超先生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将“少年中国”喻为各种丰富的形象:“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这个片段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再读一读,自主理解这些具有特殊意象的“少年中国”的形象。自主学习的魅力在于能够诱发学生勤学善思,较之于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读、想、说,能够感到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就愿意多读、多想、多说了。

我记录了学生交流朗读感受的环节:

师: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事物?将它们圈画出来。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师:这些事物与“少年中国”有什么关联?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经此一追问,学生经过思索,知道作者是运用比喻手法,借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

谁来说说在你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少年中国”就好像是天空中一轮刚刚升起的太阳,红彤彤的。虽然才刚刚升起,但是它的光芒也渲染了半边天,特别耀眼。

生:在我眼中,“少年中国”就像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有着千军万马的浩荡气势。

生:我眼前出现了这个画面,“少年中国”就像是从一条谷底一跃而起,顺势腾飞的潜龙,力大无穷,不可阻挡。

生:“少年中国”还可以像一只小老虎,虽然它的体型较小,但只要百兽听它的一声吼叫,居然都吓坏了。

生:在我眼里,“少年中国”就像是那天空中最矫健的雄鹰,虽然它只是稍微舒展一下翅膀,试着飞翔,却已经卷起狂风,飞沙走石了。

生:“少年中国”还可以像是奇丽的花朵,华美瑰丽,富丽堂皇。

生:在我眼里,“少年中国”就像是那把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好的宝剑,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看看学生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地勤学善思,那么地有想法,他们想象出的畫面和梁启超先生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一模一样。可是,这些事物好像与题目中的少年中国不相干呀!经过这一追问,学生很快就把这些事物与少年中国联系了起来,在朗读时,面前就不由地浮现出这些事物,在朗读中加深情感的体悟,感受到作者给予在作品上的希冀和深情。在体悟中提升朗读的层次,朗读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在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文本理解上,学生们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更是娓娓动听。再由教师稍加引导:如果这样的一个中国出现在你的眼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内心那份无比的自豪、骄傲感油然而生,朗读时情绪自然更加饱满。

在理解“少年中国”的形象时,我先是以读代讲,让学生自由读、默读、诵读,多种形式多样的朗读后,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体会、感悟作者选取的意象,领会“少年中国”的特殊含义。这样的教学形式更多地保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有兴趣投入课文的学习,且这样的教学符合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兼顾了“理”与“趣”。

(三)理趣课堂加深学生体会感悟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放飞想象,由“少年中国”的各种意象,联想到了许多画面,通过自己的表述把作者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美好、向上、充满朝气的“少年中国”展现在我们面前,又结合朗读,把心中难以压制的爱国之情抒发出来。那么,如何“理趣”地加深体会呢?

(1)新式阅读,激趣感悟

我尝试着把文章第二自然段变了一种形式,让学生再读读。当我出示了新的文段形式时,学生感到有趣。

朗读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你能够发现作者编写的形式特点吗?在小组交流的激趣下,学生们讨论激烈,很快就发现了第二自然段的写作秘密:四字一句、双句押韵,而这就是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

(2)联系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是环环相扣的,学习完了第二自然段,学生明晰了作者心中所期望的“少年中国”的样子,我引导学生回过头去,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加深对中国少年肩上所承担的重大责任的体会。

我再次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加深体会。学生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其中的关联:这8组句子之间是层层推进的关系,相较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8组层递的排比句,学生自己的发现更有意义,他们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能够很快地体悟到这种句型在朗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到了作者的意图:建设“少年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把这一份使命牢牢地记在心中!

(3)联系课题,升华理解

课文学到这里,学生自然明白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对于“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也更加明晰。我设计了小组交流、汇报的教学形式,这是我们几个小组汇报总结得出的“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图:

由小组先进行内部交流,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在整个交流、汇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竖起耳朵,认真聆听,充满了趣味性。

(4)联系实际,对比体会

理趣课堂的“点拨”,还体现在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相联系。时间飞逝,一百多年过去了,梁启超先生心中所愿皆已实现,现在的中国已经符合梁启超先生心中所愿的“少年中国”,通过观看一组图片,学生们感受到了现在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美满。学生们观看图片时不禁发出“哇”的感叹,而如今我们享受的这一切,都是梁启超先生在那段屈辱的岁月里所憧憬的,最后我们在向前辈们致敬的朗读中结束了这节课。

三、理趣课堂的持久意义

我认为理趣课堂中的“趣”来自于激励。

一方面是教师的激励,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份激励更多来自学习本身的魅力。在《少年中国说》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从学情出发,设计了具有层次的递进式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课文的魅力,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自发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兴趣环绕下沉浸于学习之中。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激励着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课堂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来源,这时刻警醒着我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我这堂课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了吗?我这堂课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学习了吗?我做到把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有效联系了吗?在这堂课的实践中,我发现理趣课堂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投入在课堂之中。

2032501705241

猜你喜欢
理趣梁启超自然段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秋天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美丽的秋天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