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朋辈育人的困境及对策

2022-03-22 23:56张然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困境高校

张然

[摘 要]五育并举是一个严密的教育体系,借助朋辈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高校育人机制,探索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需要在当前的困境中求突破,在大树干中发新芽,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注入新能量。高校朋辈育人体系的构建以优秀的大学生(朋辈育人者)为教育者展开,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起到引导、帮扶、带动、辅导、示范的作用,同时需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搭建育人平台、配强指导老师、优化培养机制、打造网络育人社区等条件,形成一个闭环的五边绕中心的育人系统。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校;朋辈育人;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2-0014-03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当前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其中的主线。2021年7月,中央文件《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指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构建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大学生对于朋辈之间的互动和示范,具有天然的亲切感,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围绕五育并举,组织实施朋辈育人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有力举措。

一、朋辈育人的概念

朋辈育人,即朋辈教育、朋辈辅导、朋辈帮扶,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应用于心理辅导方面,是指有共同爱好、相似价值观念、年龄相仿的人之间相互给予指导与学习。

十九世纪后三十年,美国高校中各种问题显现,基于种族歧视、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而导致的暴力、吸毒现象已较为常见。正是在此情形下,他们意识到通过朋辈教育这种德育方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的不足。美国学者威尔德于1969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研究的论文,为关于朋辈育人的研究打开了大门,朋辈育人也开始从心理辅导领域逐渐扩散到了其他领域。英国的朋辈育人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其研究领域是朋辈帮扶计划,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朋辈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的指导。[2]我国高校朋辈育人体系的建设仍有完善的空间,实施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推广,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育人场景的尝试。

二、五育并举视野下高校朋辈育人的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各大高校都基本认识到了朋辈育人的优势,纷纷开始招聘在读研究生兼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一职,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帮带”和管理,“身边榜样”“朋辈导师”也應运而生,这与其时效性强、沟通顺畅、方便管理等优势密不可分。但是,在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将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真正通过朋辈育人的手段落实到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3]

(一)高校朋辈育人顶层设计不足

优秀的学生像一颗星星,能够照亮一片区域,带动一批学生走向优秀和成功。高校将优秀的学生集中起来,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发挥其不同的育人功能,就能起到聚合的效应。这样的朋辈育人团体将不仅仅是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够在高校这种特定的“青年文化聚集地”占领主要教育阵地,将会引领大批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因此,朋辈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的高校顶层设计,对于教育涉及的层面、达到的教育效果、制度和经费的保障等等都需要经过严密的论证和规划。[4]

在这方面,很多高校略显疲软,只有当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或者集中搞活动时,才会尝试朋辈育人的办法。对于朋辈育人体系的构建,大多数高校没有做到前瞻性和计划性,没有形成制度化、链条化的顶层设计。缺失了顶层设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时,可能就会面临“偏科”和“弱项”,导致优秀育人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朋辈育人模式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朋辈育人主要存在着两种模式:一是社团模式。基于某一共同兴趣或目标将学生们聚集在一起,由社团的老成员来引导新成员,帮助新成员克服或缓解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和精神压力。涉及朋辈育人的社团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或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不同,这里的“心理咨询师”是同龄人,这种同龄人之间的心理疏导更容易被接受,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是,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或辅导形式更侧重于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不能有针对性地疏导、干预心理问题。二是结对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个体和小团体的认识是基本对等的。朋辈育人者就在你身边,也是最为常见的朋辈育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1+1”模式,即一名同学帮助另一名同学,一个宿舍结对帮助另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对口帮助另一个班级,由较高年级的学生引导和帮助较低年级的学生。[5]

这些模式对于当前五育并举的要求,还稍显单薄,不能满足和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即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学识、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时代新人。

(三)高校朋辈育人者的观念有待更新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归根到底,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以及各种设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朋辈育人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育者,同时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但是,面对各种文化冲击以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朋辈育人者的“育人”观念正在动摇。

一是服务意识淡薄。现在的0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各个方面都会受到照顾,较少考虑他人的情绪,不太擅长与他人分享,较为自我。朋辈育人者中大多数人也带有这一特点,在服务同学、集体时,带有“利己主义”的思想。这种现象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明显,在毕业班级中比较普遍。一些“优秀”的朋辈育人者在面临就业、学业双重压力时开始变得焦虑,在处理班级、人际关系中往往会更加考虑个人利益,服务意识也逐渐变得淡薄。

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当中迷失了自己读书的初衷,一心想要博得官位,获取权力和地位。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正如现代社会在父母最喜爱的职业排行中,公务员排在首位。大学,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也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充斥的地方,许多大学生也将其作为学习的目的,学生干部作为朋辈育人的主体中也难以避免。比如中山大学的学生会中的“等级格局”。[6]

(四)高校朋辈育人者综合能力的不足

高效朋辈育人者虽然相比较于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比如辅导员、班主任等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但是由于高效朋辈育人者是同龄人或者只是大几岁的人,他们的思想并非绝对的成熟,加上长期处于学校这样封闭的环境,在很多想法和行动落实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朋辈育人者多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为了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辅助老师的工作,他们选择加入学生组织或者竞选班级干部,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期望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自己能够增强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他们毕竟缺少经验,因此许多工作多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这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明显;还有部分学生随着大学空闲时间的减少、事务的增多,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动机,工作积极性也开始逐渐下降,变得“佛系”,凡是老师安排的就去做,不安排就不去做。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朋辈育人体系构建对策

五育并举是一个严密的教育体系,借助“朋辈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高校育人机制,探索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需要在当前的困境中求突破,在大树干中发新芽,为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注入新能源。高校朋辈育人体系的构建以优秀的大学生(朋辈育人者)为教育者展开,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起到引导、帮扶、带动、辅导、示范的作用,同时需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搭建育人平台、配强指导老师、优化培养机制、打造网络育人社区等条件,形成一个闭环的五边绕中心的育人系统。针对当前困境,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发力。

(一)加强朋辈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

构建朋辈育人体系,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地落实,高校各层次、各部门、各要素的统筹、协调、分配与安排,是创建朋辈育人体系最基本最重要的前置条件,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良好育人局面。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要着重以朋辈育人为导向构建引导机制,来达到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共同践行。第一,加强制度衔接,形成自上而下连贯一致的制度体系。将朋辈育人工作纳入教学体系和学生工作体系,保证师资和配套经费;同时,积极引导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加强朋辈育人方面的理论研究,打牢理论基础。第二,强调制度的包容性,形成网状的严密的支撑体系。高校育人工作涉及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的组织有序、行动高效地开展,离不开科学化、系统化的制度支撑;而最突出的是朋辈育人工作还牵涉部门、业务的融通、协调,以及多个工作流程的重组。在这种情况下,顶层制度设计出现漏洞,整体工作场域就会出现不协调的音符,育人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高校要结合朋辈育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制度系统。第三,强化制度落地,将制度转化为自觉的育人意识。在实践中检验制度设计,在育人效果中检验制度的科学性和全面性。高校育人工作要走心用心,力戒形式主义,推动朋辈育人制度的落实落地落细,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形成实施教育的行动意识。[7]

(二)实行分层分类分流朋辈教育模式

在德育方面,选拔出理论素养较高的优秀学生党员,实行朋辈宣讲和引导,慢慢将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到灵魂深处;智育方面,组织学习标兵群体一对一帮扶、辅导,系统化讲授专业知识和课后习题,起到课程助教的效果;体育方面,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赛事中,朋辈教练起到带动鼓舞的作用,比赛对手和同伴都具有朋辈育人的功效;美育方面,由美育相关的社团,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辅导,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课题,将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搭建高質量实践平台,用“流量”吸引、分流培养学生。全力整合现有教育宣传阵地资源,搭建起理论宣讲平台、课程服务平台、文学艺术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体育健身平台等二课育人“五大平台”。结合实际开展经常性的“朋辈面对面”“朋辈键对键”的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占领宣传阵地,动员和吸引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融入朋辈育人当中。

(三)配备作风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

朋辈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幕后指导教师队伍的悉心指导和正确方向的指引。一是高校要在“入口处”严格把关,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标准,选拔优秀人才建强朋辈育人指导教师主体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同时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校友会、高校学术团体,吸纳社会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育人资源。二是加强队伍的培训和交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灯塔,不断加强党性锻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明灯和引路人;依托各级各类培训研究中心的资源,实现指导教师队伍日常培训与专题教育常态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三是强化“以考促建”,推行指导教师学年考核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务晋升相关联。

(四)优化高校朋辈育人者的培养机制

高校朋辈育人者的培养机制是整套育人体系能不能运转,能不能有成效的关键环节。培养机制包括选拔、指导、模拟训练、考评提升。在选拔工作上,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客观规律,明确选拔条件,确保每一名学生具有同等自我提升的机会,注重学生的思想、德行和信念,首选那些乐于服务同学,工作态度端正的学生。其次,加强对高校朋辈育人者的指导工作,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理念,并自觉地落实到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再次,注重培养朋辈育人者在学生群体中的信服力和领导力,利用技术手段大力宣传朋辈榜样的优秀事迹和做法。朋辈育人者也应该不断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品格,在与学生群体交往和实际工作开展中展现自己,赢得学生群体的信服,从而使高校朋辈教育工作更有成效。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考评提升,育人效果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通过育人指标的达成度计算,相应的育人者也有达成度的体现,经过不断的测评和针对测评结果的指导,育人能力和育人效果都会大幅度提升。

(五)开发朋辈育人网络“校园墙”

“校园墙”等网络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聚集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关注热点;开发利用好这种模式,占领更多的育人阵地,培养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朋辈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事半功倍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一,指导学生运用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隐形思政”工作,发出积极向上的声音,宣传大学生中的优秀事迹,在留言和私信中对朋辈学生进行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辅导和引领。 第二,指导学生利用电波、视频等手段,发挥朋辈心理育人的功能,打造网络心灵树洞,发挥倾听的力量。让网络心灵树洞成为一个随时随地和大学生交谈、分享的“心灵网友”,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让他们在沟通交流中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好”与“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2]许公正.大学生朋辈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吴建红.高校朋辈教育的困境与改善措施[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4):107-109.

[4]龙汉武,程绩,邹娜为.大学生朋辈榜样文化建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74-76.

[5]鲁萍,陈建俏.以朋辈互助促进心理育人[J].北京教育:德育,2020(11):77-80.

[6]卓英莲,林敏君,屈灏铭,等.朋辈教育理念下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20(0):182-184.

[7]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2):96-100.

(责任编辑: 杜家和)

1614500511238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困境高校
困境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