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与创新
——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

2022-03-22 08:37何晓佑南京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造物传统设计

文/何晓佑(1.南京艺术学院;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传”:转授,递,推广,散布;“薪”:柴火。“传薪”:传火于薪。语出《庄子·养生主》:“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表达了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的意思。

“设计”是把“现有的景象”向更好的方向引导的行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的预先计划。

“思维”,贯穿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即理性认识,二是 “思考”即理性认识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和思考活动。其特点是具有高度新颖性,获得成果过程的特殊性,对问题求解的有效性和对事物发展具有的重大影响性,它表现在“选择”“突破”“重构”这三者的关系与统一。而最关键的是善于进行“重新构建”,有效而及时地抓住新的本质,构筑起新的思维框架。

“设计思维”是一套如何进行创新探索的方法论系统,包含了触发创意的方法。设计思维以人们生活品质的持续提高为目标,依据文化和技术的方式与方法创造优先未來的设计与实践。设计师是善于掌握并运用符号构建起新的思维框架的人,他们善于设定“未来”,往往采用“由果到因”的思维模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既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终点。

传薪、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方法论,我们将这些词汇整合起来,就构建起一种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创新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这是一种设计中的“微笑曲线”①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再造宏碁”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正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叩其两端”,遇到问题从两端来考虑,这是孔子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面对问题怎么办呢?那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叩住传统造物智慧,启迪当下和未来,提出新的设计概念;叩问事物的始终、本末、上下、精粗、内外、高低等正反两端的情况,深入探究,从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这为我们创新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指引了方向,提供了一条创新设计的文化内生力。产品的外在意义是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产品的内在意义是满足了人们的一种情感的意义、一种体验的意义、一种方式的意义、一种品质的意义,只有同时关注人与物的全部关系,产品才真正进入创新的状态。在这其中文化是产品内在意义的诠释者,是产品创新的另一种内生动力。

我们需要叩住历史与未来,重新激活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的智慧,激活中国造物文化自身内在的意义,启迪我们的创新思维。面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十分有诱惑的思路,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在当代应用的一条研发路径。

一、中国传统的造物智慧

历史是流淌的河流,河流是切不断的。尊重传统就是尊重每一地域、社会的历史、独特的生活形态及文化形态,虽然传统的东西是旧的,但反映出来的深层概念不一定是过时的。

1.1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强调与天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作物的春播夏种秋收冬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农事活动与天(自然)密切相关,人们期望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风调雨顺。这种又种又收的思维方式,使我们的民族认识到“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与万物是同类,是一体的,是平等的,是生死与共的,是休戚相关的。因此,人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不能过分地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也要考虑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甚至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愉悦和生活体验,欣赏生命是“仁者”的“乐”。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表现的“鬼”都是那么美丽,通篇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意识。因此,中国传统的造物文化强调因地适宜,巧法自然;强调审曲面势,物尽其用;强调技以载道,尊重文化。这些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落到具体的器物设计中,充满了智慧,至今对我们都有指导意义。

1.2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强调与人的关系

中国人对“人”的定义就是“人者,仁也”,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二人”的对应限制中,在人与人的“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中才能定义另一方。因而中国的“人”是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的,所以中国的人讲求“礼让”“人情味”“吃亏是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同时中国人也讲求家族、码头、圈子、社群、团队,讲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在这样一个关系导向的社会里面人们是划圈子的,是一种圈子文化,而这种圈子是可以跨越各种组群、阶级界限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总是在织网,导致的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与西方人的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西安交通大学边燕杰教授在《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一书中说:中国人强调属、亲、信等儒家关系价值,大家的共同利益相关度非常高。中国人的这种“关系”意识反映在造物中,强调合二为一,相互渗透;强调致用利人,不为物累;强调材美工巧,文质彬彬(适度设计)。这种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化的思想,至今对我们都有指导意义。

1.3 案例一:中国传统拔步床——现代洞房

如果床是睡眠的机器,上床尽快睡着,这是床的基本功能。但是,如果床不仅仅是睡眠的机器,而同时也是夫妻之间私密的平台,是休息的平台,是娱乐的平台,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洞房”一词产生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讲述尧王与仙女完婚于仙洞,将婚房比作洞房, “洞房花烛夜”代表了幸福与美好。中国传统洞房的床第被称为拔步床,其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有的还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和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在屋内形成了一个小空间,具有“房中房”的效果。传统拔步床重视营造出更小的私密空间,使夫妇之间的亲昵行为更易于达成现实的和心理的亲昵尺度,使“性”不仅仅是生殖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欢愉”载体。这种将床第设计提升到使自然属性与人为属性高度统一的原生态状态,极具设计智慧。此刻,床已经不仅仅是睡觉的机器了,它所体现的内在意义是私密、舒适与欢愉(见图1~3)。

图1 传统拔步床

“现代洞房”保持了传统拔步床构建的私密性所需要的整体布局,同时结合了现代技术,加入声光电等技术:立柱上内嵌扩音设备;上部安装内嵌式投影机和可以卷起的屏幕,直接与网络链接;内嵌式床头灯和四周的氛围灯;床头柜为小冰箱和控制台;床本身可以起伏调整,加上床弟的延伸部分,形成更大的床第“翻滚”空间,框架顶部设置镜面,可以反射床上的情况,加强了夫妻生活的欢愉性。造型上直接倒角,简约风格,便于加工生产和组装;顶部和两面纱幔、床背的软包、地面地毯共同构成柔和的界面,增强了“洞房”的润性。本设计还可以添加“建康睡眠”的技术,对使用者睡眠的状态进行测试和记录。

图3 现代洞房设计方案

该设计提出了“床”的新概念:床,不再仅仅是睡眠的平台,而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平台和休闲的平台。

The sigma–delta modulator is realized with CMOS 0.13 μm 1P8M mixed-signal process with a 0.6 V power supply voltage. The die photograph is shown in Fig. 7 whose overall area is 1.32 mm2 and the core area is 0.72 mm2.

1.4 案例二:开卷有益——智能投影仪

成语 “开卷有益”,出自 《与子俨等疏》,意思是读书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学习就会受益。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取“开卷有益”的内涵,运用古人书简的造型形态和传统书画的裹卷方式,用银色的金属铝合金来表达包裹的“卷”概念,整机只有一颗按键(开机键)为“开启”的意义,黑色的腰封融合镜头,表达“带”的概念。两端的黑色金属喇叭腔体用表现“轴”的概念,可配合磁吸底座做卷动的动作。该设计象征着只要打开智能投影仪,就能展现在我们面前很多的知识,学习有益。运用传统“卷”书的方式,缩小了投影仪的体积,便于收纳和携带,造型简约,使用方便。智能投影仪的产品形成见图4~6。

图4 智能投影仪

图5 智能投影仪结构

图6 智能投影仪产品

二、中国传统的造物方式

方式,是指方法和样式,方式包括工作方式、使用方式、技术方式、管理方式等;样式,包括造型、形态、样貌、风格等。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制器尚象”,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造物方式。古人在观察世界、造物世界的时候借助形象,并赋予“象”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传统造物设计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和造物的方式。以宜兴紫砂茶壶为例。宜兴手工紫砂陶制作技艺,产生于元代,成熟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这是一种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这种泥料制作出来的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加上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表面修光、烧制等手工工艺流程,使茗壶在饮茶中感受到良好的色香味,加上紫砂壶体上书、画、雕、印等技艺的表达,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气息。中国传统技艺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造物的整个过程。但是宜兴的紫砂壶在历史上就出现过设计与制作分离的情况,而且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陈曼生,就是对紫砂壶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等,曾任溧阳知县。他在攻诗文、书画的同时,非常喜好设计壶。他主张制壶要创新,因此他自己设计了很多紫砂壶的造型,由杨彭年制作,使紫砂陶艺更加文人化,有“文人壶”之称。陈曼生对壶界有两大贡献:第一,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造型的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其二,他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现在我们见到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见图7),有 “曼生十八式” “曼生二十八式” “曼生四十八式”之说。陈曼生使实用为主的紫砂壶更加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对后世影响很大。陈曼生是个文人,他设计壶但并不直接做壶,开启了设计师与工匠的分工与合作,这或可以看做是中国早期设计师的雏形?

图7 半瓢壶

宜兴紫砂茶具有悠久的历史,直至今日,用紫砂壶所形成的文化,既有收藏的价值、“传家宝”的概念,也具有广泛的生活意义。但是在紫砂制壶界,由于长期师傅带徒弟的设计制作方式,能够产生工匠大师,但难以产生设计大师。将设计师引入紫砂壶的创作领域,与制壶工匠结合起来,通过“调整”传统紫砂茶壶的造型语言,使传统美学主张与现代美学主张相融合,形成一种既能够被收藏界认可又与当代生活情趣相衔接的生活产品不失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设计的3把壶(见图8~10),虽然是以光壶的形式出现,没有刻画赋诗,但在造型方式上已经与传统壶有了很大区别,体现了一种现代美学的张扬。

图8 溪泉壶

图9 双嘴壶

图10 达利壶

传统造物智慧启迪现代产品设计,可能是深入研究后取其意义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也可能就是一种使用方式、行为方式、造型方式所引申出的借用、转换、启迪,针对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设计的新概念和解决方案。它需要积淀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对生活问题的敏锐性,积淀的传统文化知识,以及积极的联想力和转译能力。设计程序见图11。

图11 设计程序

2.1 案例一:手提马桶——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

中国传统马桶,也称之为溺器,最常见的是圆形木桶,顶上外加木盖,用以防臭,高度适合人坐着如厕,周身用桐油涂抹,防止漏水,同时用铁箍扎住,防止受挤压散架。历史上普通老百姓的家中没有专门的“宫房”,一般置于床边的布帘后面,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即便是这种处理排泄物的器具,古人也赋予了它内在意义,是婚嫁时女方必备的嫁妆,马桶上会写上“百子千孙”一类祝福新人的字样,预示着新人婚嫁以后可以子孙延绵,世代久长,当时的人们又把马桶叫做“子孙桶”。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生活文化中,不仅重视“吃进”,也重视 “排出”,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意义的表达。

图12 传统手提马桶

这一传统器具“移动”使用的方式深深吸引设计者构思,启迪展开现代产品的开发。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因在公共空间找厕所成为一件急事。在现代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当下,如厕问题仍然是个问题,可能解决的方案很多,但是汲取传统马桶“可移动性”如厕方式,将 “我去找厕所”转换为“让厕所来找我”的设计概念,运用导航技术、无人驾驶技术、新能源技术、空气流通和粪便处理技术、给排水处理系统、照明感应技术、自动清洗和消毒技术、移动支付系统等现代技术进行整合设计,让厕所“走起来”。这一设计就成为解决生活中某一种情况下的“内急”问题而成为一件有使用意义的产品。我们团队的设计见图13~17。

图13 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设计方案

2.2 案例二:中国太极拳法——户外健身器械

“太极”一词源出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就是大的意思, “极”就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太极图是我国古人的一种最原始的世界观: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相反而又合抱,一分为二的阴阳双方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动态展现,阴阳双方互补共生、相反相成,象征着宇宙万象遵循对立统一法则实现和谐。当拳术和太极结合后就逐步形成了太极拳术,是中国历史上民间流传的一种拳法,谁人发明已无从考察,但经过基本形成期、流派定型期、普及推广期,至今也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形式(见图18)。

图14 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内部设施

图15 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内部设施

图16 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内部和外观

图17 城市智能化移动微厕所工作样机

图18 太极拳

其拳理特点是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其哲理特点是具有哲理性,由于传统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全面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其医理特点是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

太极拳虽然具有进攻性的一面,但健身的一面在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和普及。太极拳动作所显现出来的自然、顺势、流畅、拉开、平衡、柔力等形式特点,启迪我们创造一种现代户外健身器材:健身者顺着杆子运动,形成一种太极拳势的锻炼形式,使不会打太极拳的人跟着健身杆摸索运动,也能感受到太极拳的韵味,使全身得到一种并不强烈却得以全身运动的锻炼,适合在居民小区使用(见图19)。

图19 太极健身杆

2.3 案例三:竹轿凳——两用车椅

轿凳是流行在潮汕及闽南地区的一款竹制手工座凳。轿凳在宋代泉州地区就已出现,至今还在使用。该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只用了一个动作:侧翻,就形成了使用对象的变换,简单、方便、高效,是一件非常巧妙的设计(见图20)。

图2 拔步床使用状态

图20 民间竹轿椅

该器物给我们的智慧点在于一个“便”字:使用方式上极为便捷,变换功能上极其便利,结构方式上非常方便,一个简单的动作,完成了儿童餐桌凳和童车两种使用方式的实现,以此启迪我们在转换使用功能方式上的设计思考,从而创造一种更加符合现代工业产品加工方式和造型美学的两用车凳(见图21,22)。

图21 两用车凳侧视

三、结 语

上述列举了一些中国传统造物的智慧启迪现代产品设计的案例,从一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传统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因为传统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历史悠久不能代表其先进性,如果历史很悠久,但社会在原地踏步,那么这样的历史也就是历史而已。历史意义在于不断变革、创新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回眸传统,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和未来的问题,传薪传统只有在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工具和资源时,它才是活的。我们需要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为今天服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姿态来构建全球设计领域的“社会关系”,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国际视野的产品设计卓越人才,为人类高品质生活贡献中国智慧。

图22 两用车凳使用方式和效果

猜你喜欢
造物传统设计
针刺无骨花灯的造物艺术与传承发展研究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以木造物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清明节的传统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