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和担当谱写驻村帮扶新篇

2022-03-22 12:08文图刘会宾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全村政策

文图/刘会宾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通许县竖岗镇前付村驻村第一书记)

重温入党誓词

2021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河南大学派驻开封市通许县竖岗镇前付村第一书记,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我守初心、担使命,战胜疫情和汛情,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落实国家好政策、办好惠民实事、发展集体经济为抓手,依靠河南大学“娘家人”的后盾优势,擂响了乡村振兴的战鼓,有声有色地推动驻村工作。

加强基层党建

前付村是通许县城西的一个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行政村,全村人口1062人、耕地面积1550亩,是全县唯一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非贫困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以多种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全村的各项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提升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派驻单位优势,引领前付村高质量发展。

建强“两委”班子,组建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在通许县委的统一领导部署下,我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在村“两委”换届过程中当好“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服务员”。前付村顺利开展了“两委”换届工作,选出了政治素质好、党员群众认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形成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

带优支书、带强队伍、带先党员、带动群众。在新的村党组织健全之后,我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工作,以“带优支书、带强队伍、带先党员、带动群众”为工作主线,扎实开展各项工作。2021年7月,组织全体村民,连续一周分组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国家政策,统一发展思想,明晰驻村帮扶规划。通过组建“抗疫突击队”“抗洪先锋队”“疫情卡点临时党支部”等,让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产生了一批识大局、有格局、有思路、有干劲的党员干部。同时,前付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党员学习和具体事务管理中,带先了党员、带动了群众。

以多种形式开展干部、党员和群众教育。我发挥河南大学“娘家人”的政治资源优势,积极联系组织河南大学各二级优秀党组织到前付村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到村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让全村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通过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的常规化“5+N”主题党日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性修养,进一步提升党内组织生活规范化水平,进而提升前付村党建水平。

落实帮扶政策

落实国家的帮扶政策,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全村脱贫人口162人需要享受的教育帮扶、医疗帮扶、社会保障、就业保障、金融等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将村里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户等需要享受的各项补贴落实到位。

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全村脱贫户中有34名学生,均享受教育补贴,并通过河南大学工会为村内15名适龄女童申请了“春蕾计划”助学金。

落实医疗帮扶政策。全村脱贫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和政府托底救助,县域内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三免、两优、一站式一窗口一单制”即时结算政策。据统计,2021年全年全村脱贫人口72人次累计补偿基本医疗保险13人次,政府托底救助9人次,医疗救助50人,享受慢性病政策脱贫人口20人,全村均享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全村33人享受低保,特困供养、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有12人。残疾人有13人享受困难生活补贴政策,有4人享受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

落实就业保障政策。积极开展厨师班、电工电焊班、网红网络带货等就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人口转移就业69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7个,有效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积极组织,广泛动员开展金融政策宣讲,加快办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使脱贫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贷款,抢抓发展机遇。全村43户脱贫户进行了信用评级授信,年均发放小额信贷20余万元,群众迈入了致富的快车道,也“贷”动更多人过上了口袋鼓起来的好日子。

落实防返贫监测政策。精心组织,压实责任,稳步推进防返贫监测工作。对脱贫户进行持续帮扶,按照“帮扶政策保持不变”的原则,继续落实相关政策,确保其稳定脱贫,定期上门回访,准确掌握其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持续增强其“造血”功能。加大对脱贫户的技术和产业扶持,彻底防止脱贫户返贫。把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列入监测对象,选派帮扶责任人进行结对帮扶,充分发挥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帮扶政策作用,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因人因户制订帮扶措施及帮扶计划,分层分类进行精准帮扶。

办好惠民实事

办好惠民实事是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提升,改善了人居环境,有效解决困扰全村发展的硬件限制问题。

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民道路修建的诉求,特别是为了解决村里的积水难以排放的问题,驻村团队对全村的道路进行了规划,向河南大学申请实施了村主干道排水管网和路缘石项目。目前,总造价70余万元的项目已完工验收,改变了前付村排水不畅的历史。在2021年7~8月的暴雨中,全村排水通畅,获得村民们和通许县各方的广泛赞誉。还积极协调申请通许县交通局70万元修路资金,修建环村道路985米,极大便利了群众的出行。2021年又筹措资金50余万元,将村里剩余的三条半街和一段生产道路共523米顺利施工,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彻底结束群众出门沾土带泥的历史。在排水管网和路缘石修建之后,街道两侧的暴露土地产生了风吹扬尘现象,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多次开会商议、外出考察,对主街道边2000多平方米的暴露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向河南大学申请了前付村人居环境主干道美化提升项目10余万元。主街道两侧土地已完成初步硬化,初步形成了1400米主干道农耕文明教育长廊。通过多方征集方案,对全村主干道、背街、环村路进行了道路的命名,将主街道、背街和东西环村路进行了钉牌,实现卫生区域网格化管理,并为乡村旅游小村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看望困难群众

救灾防疫。2021年7~8月,河南大部分地区受暴雨影响,前付村也遭受水灾,多处农户房屋进水。作为第一书记,我带领村“两委”成员第一时间冒雨入户帮助受灾困难群众,妥善安置住房,并在灾后对全村受灾房屋和农田情况进行排查统计,及时发放大蒜和花生保险金,确保了未出现因灾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疫情防控期间,组织部分脱贫户进行消杀工作,并安排其到卡点执勤,根据政策发放补助,解决他们无法外出务工带来的困难。疫情稳定后,积极帮助准备外出务工人员联系用人单位,集中组织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帮助村民第一时间返工。

帮助困难群众。我利用河南大学医疗资源优势,经常组织联系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大学一附院赴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群众送医送药、检测血压血糖、普及健康医疗知识,让老百姓体验到家门口的诊疗服务。同时,走村入户,对于生活和生产中遇到困难的群众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村里的低保老人夏长运,由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在老伴常年卧床、女儿不在身边、医院床位紧张的情况下,我积极协调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对他进行救治,并积极解决住院缴费问题,让他得到了及时救治。对于村里的老党员、高龄老人,也经常去家里进行慰问,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困难。

发展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前付村来说,大力发展集体产业是解决发展滞后的良方。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建立扶贫园区,筹措资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采用“村集体+脱贫户”的形式进行经营,直接带动16户脱贫户增收。村集体收入的70%用于二次分配,奖励脱贫户、帮助困难户和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产业。2021年,村“两委”将前付村集体流转的扶贫基地内双层冷棚33座以3000元/年/棚的价格进行发包承包,使村集体每年又有近10万元的稳定收入。通过对扶贫产业进行调整,建成前期投入成本低、受气候影响小、产出稳定、空间利用率高的莲藕与泥鳅混合养殖项目,预计亩产量3000~4000千克,总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消费帮扶。扶贫基地大棚产出的农产品和脱贫群众家的农副产品既是村集体和群众的经济来源,也是开展消费帮扶工作的重点。通过协调,在河南大学22号家属院门面房开办前付村“扶贫超市”,让前付村的农产品直接走上河南大学师生的餐桌,打通农产品销路。通过村集体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河南大学33个二级单位参与了前付村的“爱心采购”消费帮扶活动。据统计,全村通过消费扶贫卖西瓜收入33.68万元,冬季销售土豆、洋葱、大蒜、杂粮、芹菜、白菜、包菜等农副产品收入12.12万元,有效地帮助了脱贫群众,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全村政策
政策
政策
全村唯一收件人
助企政策
政策
归 去 兮
咏 河 大
故 乡
Beam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