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韧性社区研究
——以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为例

2022-03-22 09:34刘诗雨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5期
关键词:户型高密度韧性

刘诗雨 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

高密度城市是城市化进入后期的必然结果。高密度城市具有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环境复杂等特征。对高密度城市而言,韧性社区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单位。传统公租房社区的建设常伴随着建筑密度高、户型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应急管理机制等问题。在出现公共事件时,上述传统公租房社区的缺陷往往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营造高密度城市韧性社区,使其在满足居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同时,具有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当前人居环境设计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

1 高密度城市与韧性社区概述

高密度城市的界定,国际学术界倾向于使用城市人口密度作为划分指标[1,2]。从国家建设标准来看,由于各个地区人口与用地情况不同,不同城市对于高密度指标的规定不太一致,但一般认为人口密度超过600 人/km2即为高密度城市。依据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统计公布的信息,北京市的人口密度为1 334 人/km2,总人口达到2 189.31 万人,是典型的高密度城市。

韧性社区是指凭自身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调配资源、保持稳定、积极适应、自我修复的新型社区。高密度城市缺少韧性社区的支撑,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是极度脆弱的,极易陷入较大规模的混乱之中。公共事件突发时,过高城市密度使得灾害风险系数成倍增加,城市正常的生产服务活动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保障也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因此,社区的健康化、韧性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韧性社区研究的必要性及现状

“韧性”一词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由加拿大生态学家克劳福德·斯坦利·霍林将其从力学领域引至生态学领域[3]。随着社会的发展,韧性理念被众多学科关注,也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戴维·R·戈德沙尔克等人首次提出韧性社区的建设目标,目的是使城市能够承受严重的打击,不会瞬间陷入混乱或受到永久性的伤害[4]。相较于传统社区在抵御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常常因为物质与管理系统的双重崩溃而造成直接的伤害和损失,“韧性社区”的提出与建设意味着城市治理思路的进一步升级,从消极规避或无视突发性灾害的存在,变为积极应对,以减少突发性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及降低灾害带来的次生风险。

如图1所示,韧性社区可分为外部环境、基础设施、户型3 部分。研究韧性社区的必要性可总结为3 点:一是高密度城市需以韧性社区为基础维持整体健康;二是社区自身的防控管理需通过韧性规避风险;三是社区需建立韧性化场所,以保障居民日常与紧急状况下的生活需求。

图1 韧性社区的空间组成图

在韧性社区研究方面,比特利指出一个可持续的社区是有韧性的[4]。日本韧性社区建设正是从频繁的大规模自然灾害中汲取经验,不断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法律,并制定了相关防灾计划。其建设重点经历了从政策控制到政策引导、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从环境强化到韧性社区的转变[5]。

面对公共事件向常态化转变的现状,韧性理念需要实现从“抵御灾害”到“与灾害为伴”的思维转变。唐源琦指出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韧性发展的坚实基础[6]。于洋通过解读平疫结合的韧性社区内涵,将韧性社区内涵分为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的韧性[7]。谢华华提出构建“城市—地区—社区”3 个层面有机结合、协同管理的“公共健康单元”体系,社区是最基本的人群活动管理单元,需要满足最小生命支持单元防御灾害、自我隔离、维持稳定状态的基本需求[1]。

综上所述,韧性社区应具备抵抗灾害、自我恢复、学习转化的能力,在满足居民一般生活需要的同时发挥应急防控的职能。从我国近年来重大公共事件突发后,许多社区被迫实行“一刀切”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传统社区当前普遍存在结构韧性不足、缺少应对紧急灾难的适应性空间等问题。以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为例,山东省临沂市某区为减少大气污染,要求社区餐饮企业大面积停业,并制止居民烧柴烧煤。当地大气污染虽有所缓解,但“一刀切”政策的执行对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以韧性社区的理念为依据,指导新型社区的建设与老旧城区的更新优化,实现高密度城市的健康发展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3 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韧性社区营造策略——以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为例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于2019 年建成,是MAD建筑事务所首个社会保障性住房作品。该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四环外,广渠路南,广华新城小区以西,紧邻地铁7 号线化工站。项目总占地9.39 万m2,总建筑面积47.33 万m2,其中住宅面积20 万m2,包含12 栋住宅楼,总住户达4 000 户。其他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和地下车库,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物业用房、社区管理服务用房、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助残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设施、机构养老设施、残疾人托老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菜市场、运动场、室内外体育设施及各类停车场[7]。

目前,已有大量文献针对韧性社区理论层面展开研究,但基于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韧性社区的营造策略尚不多见。对于高密度城市而言,韧性社区的韧性主要表现为日常活动场所与应急防控场所功能的及时切换。本文以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为例,将韧性社区分为社区外部环境、基础设施、户型3 部分展开论述。

3.1 韧性社区外部环境的整理营造

社区的外部活动场地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是居民除居家之外的第二活动场所。因此,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生态环境品质密切相关。但韧性社区的外部环境营造不仅应具有美观性、丰富性,还应当考虑所在城市的环境气候,尤其是极端天气和突发公共事件等要素,使社区外部环境具有自我调节、多场景转化、快速恢复等韧性特征。

在百子湾公租房项目中,MAD 建筑事务所试图将庞大的社区消融于城市和居民的生活中,让空间和建筑服务于人,以突破常规的手法打造创新型社区,从而解决目前中国城市快速发展中有关居住的一系列问题。建筑师利用小区内部道路将社区首层划分为6 块,形成网格街道,增加了社区与城市接触界面的长度,如图2 所示。建筑师采用立体化设计,将2 层留给社区居民内部使用,架空层的环形跑步道将6个街区环抱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保证了足够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独立空间,且二者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与连通性,在公共事件突发能够有效转换与连接,提高了社区的韧性,如图3 所示。

图2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6 块独立街区

图3 百子湾公租房的社区街景

此外,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外部环境的韧性还体现在其独立街区的划分,使得社区在公共事件突发时,能够安全、高效地对社区进行分区管理。社区内,点状的塔楼和线性展开的低层住宅相结合,在中央形成具有围合感的空间。这种“内院”式的处理使得各个组团具有自发独立、“隐形隔离”的倾向。此外,架空层的处理为日常居民健身、休闲提供活动场地,并在公共事件突发时,可以起到物资枢纽的作用。社区管理通过地面与架空层的同时进行,提升了物资运输效率,也减少了人群聚集潜在的风险。

3.2 韧性社区中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完善

韧性社区的基础设施包括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自然性,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环境要素和景观,并通过植物配置、绿色屋顶等设计手段,达到改善社区水质、优化社区雨洪管理、应对极端天气、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维持社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社区灰色设施应具有多样化、智能化的特征,良好的灰色设施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并在公共事件突发时提供高效稳定的基础服务。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将绿色空间和公共配套最大化,通过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的配合,满足社区的韧性需求。比如,百子湾公租房社区景观绿化具有较强的蓄水排洪能力,在发生极端天气时可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建筑师在竖向上根据功能及特点,将社区景观划分为屋顶层“天空花园”、二层“阳光花园”与地面层的“大地花园”[7]。不同尺度的植物景观配置,使社区内达到了47%的绿化率。架空层除了实现立体的屋顶绿化,还串联起多种面向住户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的一体化管理系统。灰色设施的智能化以停车场为例,社区停车场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引入智慧停车服务方案,为突发公共事件时提供人车通行管控的优化方案[8]。

3.3 韧性社区中住宅户型的精细化设计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户型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公共事件发生时,长期居家的生活方式需要住宅建筑具有更多的可变性去适应不同的需求。韧性社区内,住宅户型的精细化设计使室内的空间更加多元化,从而应对居家社交、居家办公等新的功能需求。

百子湾公租房总计约4 000 套公租房户型设计,主要有40 m2、50 m2、60 m23 种面积的6 种装配式户型、4 种超低能耗户型。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室内所采用的轻质涂装板分隔墙体,可以为装修改造提供便利。并且,百子湾公租房在装修设计中采用装配式装修体系,主要系统包括整体式厨房和卫生间、装配式隔墙、模块化吊顶、模块化采暖地面等。此外,百子湾公租房建筑内管井大多设置在公共区域,在便于检修的同时,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4 韧性社区视野下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不足

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已在许多方面体现了韧性社区的设计理念,然而面对愈加复杂的公共与自然突发性事件,百子湾社区的设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在外部环境营造方面,百子湾公租房社区使用统一的平台连接6 块街区,每块街区均有对外的独立出入口,虽然有效提高了社区内部与外部的联通度,但是也提高了社区出入管理的成本,形成了未管控人员随意进出社区的隐患,甚至可能加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的恐慌。

第二,在韧性基础设施方面,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将绿色空间和公共配套最大化,社区中土地利用率趋近于极限,未保留发展与弹性用地,在发生不可预料事件时,难以为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土地保障。

第三,在户型的精细化设计方面,建筑师虽然以轻质隔断作为内部墙体以提高装修的便利性,但百子湾公租房社区的户型设计尚缺少对居家私密性、健康性的考量。对于线上办公、居家隔离的情况,传统户型已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3.5 基于韧性社区理念的优化策略

针对百子湾公租房社区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基于韧性社区理念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第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统筹考虑交通联通度与管理难度,结合遭遇突发性事件时的人流、车流、物流预案进行外部环境设计,即不宜仅设置单独出入口,也不宜有过多的出入口,宜在集中的前提下为各组团提供对外通达的可能性。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发展需求,在满足现有社区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预留相应设施接口与空间,为突发性事件提供缓冲空间,并保留如停车位、管线等设施增位、升级等能力。

第三,精细化户型设计。以户型基本模块作为结构的基本单元,统一各种构件尺寸以便于模块组合,应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从健康性角度来看,户型设计可在入口处增加入户花园或玄关,将其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度空间进行消毒操作,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作为居家单独隔离空间使用。考虑到特殊时期需要居家办公的刚性需求,应将公共区域多功能化作为调节住宅内私密空间缺失的重要措施。以客厅为例,客厅作为家庭核心空间,尺度较大的客厅可以与书房、阳台等空间一体设计,适当增加软性隔断,打造成多区域、多场景的功能韧性复合空间,满足多个家庭成员对空间的同时使用,并且互不干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4 结语

高密度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面对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原有的社区建设模式已不再适应。因此,在高密度城市中,作为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最小管理单位,社区理应成为韧性研究的关注点,韧性社区的建设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总结来说,韧性社区的营造需要政府部门、社会民众、设计人员等多种参与者相互协助,从“以人本化”的角度出发,将设计落实到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和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上,从而在高密度城市中实现韧性社区的有机更新,为中国城市新型社区建设开启新的维度。

猜你喜欢
户型高密度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长城脚下坐望山——C1户型&D3户型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侨城一号A&E户型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格局已变!最新数据揭示,广州楼市七成多户型超100m2!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