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侧写有妙方衬托想象来帮忙

2022-03-22 09:23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李志恒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衬托小鸟桃花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 李志恒

描写一样植物,主要的语言材料是植物自身的形、色、声、味、量。落笔之时,每个人都会聚焦这些固化的特点描写,不过,大家只注重正面描写事物的显性特点,笔下的植物就很难有脱俗的“个性”。

为写出植物“个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植物自身特点的同时,放眼“物外”的点点花絮,把植物的“附着物”或“边角料”派上用场,让它们和植物自身特点联袂出场,共同演绎植物的生活情境。

一、“人”“物”衬托

为了更真切地表达植物特点,把“物外”的人或“物外”的动植物拉进此植物的情境画面当中凑凑热闹,协助呈现植物特点,这样笔下的植物就会平添一些灵动和鲜活。

(一)人衬

1.借人的行为、语言衬托植物特点

比如写桃花,在色、香、味、量描画之余,把桃花之外的花絮拉进桃花的世界:人在花丛走,花在人中行。瞧,一位阿姨拉着一个小女孩驻足一棵树下,笑盈盈地和桃花一起在相机里定了格。那一抹笑容融入灿烂的桃花,融入暖暖的春意,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上述语段中,写游客和桃花合影,这是借人的行为衬托桃花,边叙述边抒情,侧面映衬出桃花之美。

追踪一下真实生活,春意浓时,花园草坪,有人流连忘返;炎炎夏日,绿树荫浓,树下有人乘凉;秋日果园,硕果累累,有人采摘品尝……有了人物参与的点点花絮,会让植物的画面感更活跃,更有生气。

再有,置身一个情境中,呈现于眼前的只是植物生长的一个断面,并不能见证植物之前之后的生长经历。这时,可以借人之口,把植物漫长的生长经历述说出来,让植物的成长浓缩于“人物语言”当中。

花儿挨挨挤挤的,桃树像一个粉色的绒球,又像一个个撑开的大花伞。走近了看,一朵朵桃花像一只只蝴蝶,正欲翩翩起舞;又如婴儿的小脸,粉粉嫩嫩的。风儿徐来,桃花和桃叶共舞,花瓣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妈妈,这是什么?”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原来是一个小朋友站在树下,指着树枝上大豆般的小毛桃,好奇地问妈妈。“这是桃子小时候的样子。它还会长大,等长大了,它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桃子了。那时的桃子粉粉的,白白的,就像一个个大包子,又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味道嘛,浓浓的甜中带着淡淡的酸。”妈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着。

这个语段是置身桃花的“境”中,而“桃子”的形色味不是来自视觉和味觉,而是来自听觉——是“妈妈”口头介绍的。“妈妈”的几句话,概括了桃子的生长过程。也有侧面描写的意味。

2.故事穿插

人与植物的花、果、叶之间偶有交往的小故事,将这样的小故事穿插于植物描写当中,侧面衬托了植物的特点。有了故事的“物”,多了些情趣,平添了生活灵性。

需要注意,这种穿插的小故事只是点缀主体的花絮,以“小”为上,以免冲淡主题。

我拿它扇一扇,它就成了一把小扇子;把它放在水中,它就成了一艘小船。上次秋叶节,我在测量树叶周长时,其他树叶有的太软,有的太小,有的太薄……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还是枇杷叶帮我顺利完成了这项作业。

小作者把枇杷叶当玩具、当工具,随意将这些瞬间点缀于正面描写当中。于是,这叶,就有了多变的活性。

樱桃核很小,圆圆的,含在嘴里猛地用力一吐,它就能箭头似的蹿出很远,简直可以当暗器了。

吃完樱桃还能玩,樱桃的可爱是多方位的。

为争夺柿子,我和鸟儿们可没少发生战争。我常在门口放一根细长的木棍,随时准备驱赶前来“骚扰”柿子的鸟儿们。那些鸟儿似乎也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它们斗不过我的棍子就和我比起了耐心——躲在一边就是不肯离去。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和它们耗啊,因此,每次都以我失败告终。虽然我只能吃到鸟儿挑剩下的果子,就这样,我也感到心满意足了。

和鸟儿的持久争夺战,侧面写出果子味美。

拿起一个桃子,我已经迫不及待了,在衣服上蹭了两下,“咔嚓”直接咬了一口。没想到,我对桃子上的绒毛过敏,嘴唇痒了好长时间呢。

这一吃,那么迫不及待,目的还是衬托味美。

(二)物衬

其他事物的状态、行为也可以拿来衬托主体植物特点。

菜园里常有“客人”光顾。最美的“客人”是蝴蝶,它们穿着绚丽的演出服翩翩起舞。蜜蜂倒是不把自己当“外人儿”,它们在菜园里来去自如,这边飞出去五六只,那边又飞过来四五只。小蜗牛们也没闲着,慢吞吞地在生菜叶上爬来爬去,偶尔低头吃一口……

再有:在绿叶衬托下,黄瓜花、茄子花赶趟儿似的次第开放,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彩蝶翻飞,蜂儿嗡嗡。清晨的阳光下,小鸟在菜园里啁啾婉转,菜叶上晶莹的露珠光芒四射。

几种小虫子和小鸟、露珠走进菜园,营造出的是一幅美好、闲适的田园风光画卷。

菜园有虫子和鸟儿,果树上呢?葡萄架下、柿子树上、苹果树枝头、山楂树枝杈间……鸟儿的光顾是常有的事。

瞧这只鸟儿,张大的嘴巴里衔着一颗山楂,小眼睛机警地看着前方。咦,你是准备把这颗山楂带回家给你的孩子吃吧?

绿叶桃果映日红。“啾啾,啾啾”,喜鹊们也被这香气吸引,呼朋引伴地叨叨这个,啄啄那个……香气弥漫的果园好热闹!

柿子树上,一个“小灯笼”已经被小麻雀啄了一个小洞。可这小家伙还意犹未尽,低头啄一口,再抬头转着眼珠子四下看一周……

几只小鸟这么爱吃,是不是侧面衬托出果子的味道很美?

需要提醒的是:侧面衬托,简约勾勒即可,写多了、写细了,容易冲淡主体,主次就不清晰了。

二、意境想象

意境想象,是虚实牵手的写法。欣赏者置身植物情境画面当中,受植物或色或形或味的感染,陶醉其间,产生恍恍惚惚的幻觉,自身也化身为花、草、叶、果的一员,走进植物的世界,品味享受植物的生活故事。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这是叶圣陶先生面对荷花的意境想象。文字侧重“我是荷花”之后的想象。引导学生迁移仿写,把“荷花”这一主体换作其他植物,跟进想象不同的行为和故事即可。其想象思维可以化身主体,也可以化身主体之外的“附件”。

(一)化身主体

欣赏者化身描写的植物主体,述说自我陶醉的意境。

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一朵桃花了。风儿一吹,轻拂去我身边的薄雾。我牵着风儿跳起了舞,还和它做起了游戏。风过了,我停止了游戏,静静地立在那儿。小露珠在我的俏脸上愉快地玩着滑滑梯,告诉我清早的快乐。蜜蜂从我的脸颊边飞过,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瞧,这朵黄色的月季小姐可真漂亮,黄得娇嫩,黄得瑰丽,黄得晶莹。看着看着,我仿佛俏立枝头,成了一朵月季花。我静静地站在那儿,看蚂蚁搬家、蜜蜂采蜜、蜻蜓飞舞,听小鸟歌唱……忽然,风来了,我就和这些小家伙儿一起伴着风姑娘演奏的旋律翩翩起舞……

以上两段,都是观赏者面对花美的“意境”“自我陶醉”,化身为主体的想象。文字很美,“化身之后”的画面都很细致。

我看着,陶醉着,眼前,在绿色纱帐里,一个个美丽的少女,穿着玫红色的裙子,高高昂着头,在引吭高歌。歌声悠扬婉转,传向远方。这么美的花,只应天上有啊!

这一段的想象和上面几段略有不同:想象中,作者把玫瑰花想象成一位位美少女,立足“美少女”的角度细致描写。

(二)化身配角

跳出主体的圈子,化身附着于主体身上或身边的小虫子、小鸟……进行意境想象,以它们的视角和感受描写植物花、叶、果的特点。

瞧,这小鸟站在葡萄藤上,低头啄一口,抬起头吧嗒吧嗒小嘴,好惬意!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了这只小鸟,吃一颗葡萄,再品味一番舌尖上回旋的余味儿,香香的,甜甜的,真美!

这片生菜叶上的蜗牛不疾不徐地爬上叶尖,两根触须伸伸缩缩,是想探测最嫩的那一片吗?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这只蜗牛了。我很期待地想象着,这一片叶很脆,那一片叶很鲜,我都想尝尝啊!

走进果园、菜园,作者化身果、菜之外的小鸟儿和蜗牛,借它们的视角去描写苹果的香甜、生菜的鲜美。以此之法延伸,以生果写熟果,以此果写彼果,以此花写彼花……都能侧面衬托主体特点。

(三)赋物寄情

想象的“境”,来自主体之外的“物”,借物外之物的状态展开想象。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草原》里,老舍先生借骏马、大牛静立不动的姿态,“猜”它们的心思,其实质是“借物”呈现草原美好的意境。

仔细琢磨,聚焦一朵花旁边的另一朵花、一颗果旁边的另一颗果、花果边的小虫子……以“我”的内心想象“它”的心思,依然能折射植物的特点,呈现一种美好的意境。

一树的桃花都在风中舞动着裙摆。咦,枝杈间的这一朵却很恬静,似乎用手掌托着自己的粉腮,静静欣赏着一场缤纷的舞会呢。

这是借“枝杈间的一朵桃花”的姿态进行意境想象,映衬的是满树桃花的动态美。

秋风吹过,一片片蝴蝶般粉红的蔷薇花跳着舞,落在乡间小道上,铺成了无边无际粉红色的地毯。一只小鸟飞来,追逐着飘落的蔷薇花瓣,啾啾喳喳叫着,似在逗着闷闷不乐的蔷薇开心呢。蔷薇啊,有小鸟陪你,你开心吗?

这个小情节是借鸟的动作想象情感意境,恰当折射了“花落去,无留意”的伤感。

(四)光影幻象

阳光下,植物投下的影子斑斑驳驳,痕迹清晰;月光中,植物的影子却隐隐约约,模糊不清。根据影子或模糊或清晰的“画面”展开想象,一样能侧面表达事物特点,寄托情感,拓宽语言宽度。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了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片影子是亚洲,那一片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大海。碰巧有一只小虫子从墙上爬过,它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树影婆娑的意境,静中含动,牵着人的思维走进影子的世界,把影子想象成相似的地图、荇藻、墨竹,再把想象到的情境画面和情境故事描述出来。

这种想象,“境”是花草的影子,想象随“影子”而行,影子啥样儿,故事就与之相关。这类想象要和正面描写自然相融,不能画蛇添足。

入夜,月光投射在这盆吊兰上,地板上映下了一团黑影。嘿,这影子多像一幅宝藏图啊。瞧,这根藤的影子是路线,这片叶影就是宝藏。那两片刚冒头儿的芽尖是箭头,而凑巧路过的螳螂就是阻挡我们寻找宝藏的大怪物。我把这团影子想象成迷宫,这些枝干的影子是墙壁,叶影就是障碍物,闯入的不速之客蜗牛就是探险者。我把影子想象成《清明上河图》,它就真的是了。叶片的影子千姿百态:这一片影子像河流;这根粗茎是桥;这根卷成的小圆筒,是街上的店铺;这只小飞虫,应该是店铺的老板吧。

这吊兰的影子是其“形”的复制,小作者根据影子的不同形状想象出藏宝图、迷宫、名画,跟进描写的是与想象中的物相关联的情境或故事。

晚上,文竹叶的样子虽看不清,但却让我生出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一朵朵的白云,它就真的是白云了。它们一片片悠悠地飘浮,表演的是淡云舞蓝天的诗意。我幻想它是一丛丛的小草,它就真的是了。一片片,一簇簇,摇头晃脑,一切都那么和谐静谧。

入夜,借着台灯的柔光,我看到了文竹透射在墙上的影子。我想它是一座山峰,它就是山峰了,曲曲折折的茎影,就是通往山顶的小径;我想它是台阶,它就是台阶了,错落有致的碎叶的影子蜿蜒攀爬,直通云雾缥缈的峰巅;我想它是宝塔,它就是宝塔了,下大上小的设计,别有一番风味儿。

这两个语段想象的原点都是文竹的影子。上段依据影子的整体展开,想象一团团影子像片片白云、丛丛小草;下段则是由文竹茎叶、整体形状的影子展开想象。想象的基点有别,但都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个性,都能辅助表达令人陶醉的美感。

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学生写作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应用技法;学生写作文,他们也在创造技法。这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创新生成,有的技法是在作文课堂上技法交流中嫁接出来的,有的技法是学生在习作中创新呈现出来的。“植物”作文的这些“边角料”如此,其他类作文“边角料”的生成也一样。

猜你喜欢
衬托小鸟桃花
早春
衬托与烘托在诗词中的运用
桃花琐话
清明,又见桃花红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