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食者说

2022-03-22 09:54米切若张
壹读 2022年8期

◆米切若张

吃的智慧

世界各地,民以食为天。只不过吃的偏爱不同而已。

吃货在中国各地,更是异彩纷呈。中国人爱吃,懂吃,能吃,善吃,吃遍天下无敌手,吃出五花八门、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吃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烹饪王国”。

当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夏丏尊的随笔《谈吃》,最抓挠着中国吃货们的痒处。

夏丏尊老先生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办吃场,女主人即入厨罗酒浆。客人则坐在客厅嗑瓜子,耳听碗盏刀俎的声响,等候吃饭。吃完了饭,大事已毕,客人拔起步来说“叨扰”。主人说“没有什么好的待你”,有的还要苦留:“吃了点心去”,“吃了夜饭去”。

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有别的什么。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

爱吃善吃的历代中国人,吃的智慧高度发达,千方百计为吃喝生计操劳,“吃饱喝足”是起码的小康标准。讲究吃喝,饮食上升为大国文化,无酒不成席,无肉不成宴,“一饭之恩”“箪食壶浆”“酒肉朋友”“酒池肉林”“肉山酒海”“酒肉地狱”“玉食珍馐”“炊金爨玉”“酒囊饭袋”都是吃出来的俗语成语。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后,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各民族,似乎都把吃看成天经地义的头等大事。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餐馆酒楼,原本以住宿为主的旅店,纷纷命名为XX大酒店、XX饭店,吃,无所不在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信仰。

太平盛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王侯将相的生活准则,“大鱼大肉,大碗大盘”是老百姓的口腹情趣。“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似乎指责的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远大理想、不作长久打算的平庸之徒,而不是看不起肉类食材本身。在明眼人看来,大多数口味清淡的中老年人,都是早年大鱼大肉吃腻了、并且经历世事沧桑的老饕们。

以善吃著称的中国人爱吃肉,不同民族的八仙桌、竹篾桌、松毛席上有无丰盛的酒肉,是衡量主人身份的标尺。主人家富裕与贫贱的根本区别,在餐桌上一眼就能看穿。且看中国特色的肉林: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山野跑的,厩里养的,“动的都是肉”,多多益善,何妨通通端上桌!特别是号称“肉食动物”的老饕之流,一日无肉哄嘴,则食难以下咽,眠难以入睡,动辄大呼:一日无肉,嘴中都淡出鸟来!

明代散文大家张岱《夜航船》,罗列天下美味“八珍”,样样都是神仙和天子天女们才有资格享受的奇珍异肉:“龙肝、凤髓、豹胎、猩唇、鲤尾、鸮炙、熊掌、驼峰。”

啊呀呀!老天爷!除非玉皇大帝破例召见大地子民共餐,我辈凡夫俗子,哪里能够享受张岱先生这等神仙口福?

氐羌后裔,牧羊人出身的彝族同胞,大多居山养命。狩猎得来的野味,是渐行渐远的远古回味;男耕女织,家养畜牲,才是聚财富、饱口福的光明大道。

羊,猪,牛,鸡,是彝族餐桌永恒的肉食主题。

羊,彝人的最爱

象形字和会意字,是中国汉字的主体。我们在此欣赏三个字:羊、美、羌。

羊,典型的象形字。《说文解字》:形象如羊,有双角、四足、尾巴的字体。古为牺牲(祭祀用品),引申为吉祥。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美,象形、会意、指事兼而有之的结构组合字。“从羊,从大。羊大则美。”有羊的形象,有大的因素,有人的成分,复合汉字的严谨美观,透露出很大的信息量,“近诸取身,远诸取物”意象扑面而来。

羌,会意兼形声字,“牧羊人也,从人,从羊。”

氐羌分支各民族,都有牧羊的本事。放羊的各个族群,各自创造了牧羊带来的幸福生活。就像漫山遍野的羊群一样,羊群大了,要分养;族群大了,要分支。因为内部纷争或外部战争,部落首领带领下,不同族群的牧羊人,赶着各自的羊群,艰辛勤奋地寻找各自的生存乐土。

羊肉之美,当仁不让让中华大地的各族人民,普遍喜爱。中华文字创始之祖的仓颉老祖,精明之极,深谙民情民意,融会贯通于造字之中。羊、美、羌,一气呵成,传承千古。

羊蝎子、涮羊肉、羊肉泡馍、烤羊肉、炒羊肉、蒸羊肉、羊汤锅,从北到南,花样翻新,换着吃法的羊肉美味,总是让人百吃不厌。

想必中国古人也像今人一样,遍地都是吃货,好吃之风,口福之乐,相沿成习。高雅如造字圣人的仓颉,恐怕就是一个十足的羊肉老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十足的羊肉粉丝。

我们有理由推洐,“造字圣人”仓颉老祖是个认真严谨的人,是个尝遍世间美味的美食家。

造字是高智商、高情商的脑力劳动,相当的伤精费神,需要不断地吃肉补充身体营养。某一天,他捋着胡须,踱步徘徊在书案前,废寝忘食地冥思苦想:“美”字如何写法?家仆反复喊他吃饭,他不理;老妻上前轻声细语地说:老爷,今天有您最爱吃的羊肉,再不吃就冷了;冷了再热,美味就跑掉了。仓颉哪里听得“羊肉”二字,顾不得文雅,丢掉老妻递给他的筷子,直接用手从碗中抓了一大坨羊肉,狼吞虎咽大嚼起来。边吃边说:美哉!美哉!如此之美味,天下至美也!老妻装作嗔怒:瞧您这点出息,连个“美”字都造不出,一吃羊肉就美死您!

仓颉被老妻一激,慌不择言粗口说:你懂个屁!大字不识一个,你晓得“美”字咋个写?

老妻不恼,笑嘻嘻说:美哉!美哉!如此之美味,天下至美也!吃羊肉吧,美死您!

这仓颉何等聪慧之人,被老妻启发灵感:羊大为“美”,“美”字,舍除羊大(肥)寓意的组合,任何象形、会意之物也代替不了。妙哉,美,此乃天赐之字!“羊大为美”,灵感的闸门一开,不费吹灰之力,“羌”字顺理成章、信手拈来。查《说文解字》“羌:牧羊人也。”

据考证,羊是从野羊驯化而来的,在中国有悠久的畜牧历史。在野曰兽,在家称畜。考古资料表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陕西省临潼县姜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过羊骨或陶羊,说明中国北方养羊的历史,有可能早到六七千年以前。到了四千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羊骨的遗址已分布南北各地。北方有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以及安徽等地;南方有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说明养羊业已经相当普及了。一般来说,南方养羊的历史应晚于北方,但是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羊,塑造得甚为逼真,显系家羊无疑。由此看来,南方驯养家羊的历史,有可能比人们所料想的早得多。

我的彝族祖先源出氐羌,也就是仓颉老祖说的,“羌”人很早就驯化了野羊,成为最早的牧羊民族。一个“羌”字,形象地说明了彝人与羊的亲密关系。

羊,羌,羊与彝人,不离不弃的故事,源远流长。

我出生于滇中楚雄州武定县的一个小山村。年届花甲,静静地想一想,故乡海拔纬度不同的楚雄千里彝山,是一块神秘美丽的滇中高原,茫茫群山和滔滔江河相依相偎:乌蒙山虎踞东部,哀牢山盘亘西南,百草岭雄峙西北,呈“三山鼎立”之势;金沙江、元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自东向西从州境蜿蜒奔流,成南北“二水分流”之形。

楚雄有立体的地形差异,立体的气候类型分布,立体的天然物种繁衍,是恐龙的故乡,是腊玛古猿故乡,是元谋人故乡,新石器遗址更是数不胜数,穴居与定居的前后时代,此地先民,很早就驯化和放牧黑山羊,理所当然。

所以,楚雄与云南各地一样,也是放牧黑山羊最早的地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当然不是彝族的直系祖先。但“元谋人”祖先居住的金沙江畔,彝族是入住最早,且定居最悠久的土著民族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群山连绵的滇中楚雄,野山羊在“元谋人”一代代后裔们的辛勤培育下,懂得人性,最终成为彝人相依相伴的朋友,是当代彝家发展经济卖钱过日子的财富,是彝家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肉食品种,也是祭祀祖先,供奉神灵的最佳祭品。

在绿色生态环境很好的楚雄彝州,山羊,老牛,甚至山上放牧的家猪,都是吃着漫山遍野生长的中草药长大的,健壮,肉紧骨硬,自有与其他环境生长的畜牲不同的品质。

在楚雄彝州,羊膻味,松毛味,是纯粹的彝族味道。

彝族喜食羊肉,不同场合,清炖,黄焖,蒸,炒、烤,皆可遇见。

羊汤锅。羊汤锅,满足了众口难调的口味,深受彝族人民的追捧,也深受外来食客的好评,成为名副其实的彝族第一美味大餐。

彝族食羊相当讲究,宰杀之前,选羊是第一道关口。公羊、母羊不入法眼,一般不选取,首选的食材是肥壮的大骟羊。

大多数食客有所不知,骟羊,是在羊羔成长到懵懂的性发育阶段,一刀割除生殖器。骟羊肥胖、肉嫩、营养、美味,不想选它都没有道理。仓颉先生深谙此道,羊大为美,他所说的“美”,不仅是大羊的形体,更是壮羊的美味。

宰杀大骟羊,是山区彝人必备的一门生活技巧。

熟练的老手,看准羊的气脉血管,手起刀落,羊血畅快喷射,是为大吉大利的兆头。

喷射的羊血,是宝贝,早有盆子接住,泼撒掉一滴血都可惜得很。

骟羊断气之后,趁它体温热乎,赶紧用开水烫毛。浇开水适当,快速用刮刀褪毛。褪毛俱尽,开膛破肚,取出肚杂。羊框篮(骨架附着的羊肉)大砍大剁。

翻洗羊肠肚,却是最复杂的高端技艺,精明老道的彝人,用嘴吹,用手揉,嘴与手一起努力,使气猛吹,吹撵出羊肠中像云南松松子大小的屎粒,不用水洗。这门高超的技巧,一般人看来匪夷所思,根本不可能。

羊胃,彝族称为“毛肚”是也。胃囊中的粪渣,清水冲洗之,新鲜青草的芳香味道都保留着,好吃!

与翻洗羊肠、羊胃一样,羊头、羊蹄的打理是精细活。所不同者,羊头蹄用火烧至焦黄,刮毛洗净,取出眼睛、舌头、脑髓,这些宝贝不能破相,每个部位味道不同,贵在形色完整,脉络俱全,食之方才过瘾。

羊汤锅之美味,要旨在于全羊杂烩。

羊汤锅,说白了就是清炖全羊肉。一大锅熬汤,羊肢体上的每一个部位,统统下锅,清幽幽的山泉水,掺入锅中,羊肉连皮带骨,羊头蹄,羊肠子,羊胃,眼,耳,唇,鼻,舌头,一样也不能少。少了一样,营养与味道,都大不相同。

烤全羊。其实是把整只去头脚,去肚杂的羊框篮,连皮带骨又带肉,架在火上烘烤。皮脆肉鲜,羊骨头中的美味,也吱吱响着,钻进肉中,香得一条大街上的人们,清口水长淌。巴不得一个纵步跳上去,把整只烤羊狼吞虎咽嚼下肚子里。

那情怀与明代李渔《闲情偶记·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彝族所说的“羊框篮”,形象生动,羊体中水分很多,一旦宰杀之后,剩下的骨架,就像竹子编成的篮子,空旷得很。

李渔的一部《闲情偶记》让后人领略了人间世态。他说:“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李渔的“羊几贯”,彝族的“羊框篮”,说法不同,其实就是一码事。宰杀一只羊,肠花里肚,一样不剩被摘掉,还能剩下多少?怪不得李渔如此这般,像彝族人一样珍惜美味来之不易。

炒羊肝。在笔者看来,爆炒羊肝,无异于张岱《夜航船》所说的“龙肝”。龙肝是虚幻的美食,虚拟的神仙人物才有享受的资格。炒羊肝则是彝人的至爱。一盘炒羊肝,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马虎不得:刀功、火候的巧妙掌握,油,辣子,花椒,姜,盐的适量搭配,那是流水线活计,不是地道的老师傅,你最好靠边站。呆在一边瞧瞧,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炒羊肝,妙在一个“嫩”字,不能生,恰好熟,多炒一两翻,过了几秒种,炒老了,那就“柴”了,就是等外的水平,上不了风光台面。放了花椒、辣子、姜,羊膻味去除了,佐料最是老少咸宜,百吃不厌。至于营养师说的羊肝中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2、维生素A等人体必须的营养要素,彝人世代吃它,身强体壮,耳聪目明即是现身说法。

羊头蹄。综观羊的一身,活动最多的要数羊头和四蹄。羊眼观八路辨山水、窥食物;耳听八方认主人、跟同伴;唇齿咀嚼食物,羊角捍卫自身。四蹄是全身活动的载体,爬山过河,攀山履岩,全靠四只羊脚走动。美食家们最爱吃动物身体上运动量大的部位,因其运动多而舒筋活血,肌肉紧密,少脂肪、赘肉,其味最是好吃。羊头蹄亦是如此。

羊头蹄,食之美味,却极难打理:它们无法与羊体其他部位一样用滚烫的开水烫毛,割下羊头,宰下羊蹄,必须用火烧去毛。老道者把羊头蹄丢到火上烧得恰到好处,再用刀刮去毛垢,清理干净,其时羊头蹄已被烧得颜色焦黄,香味扑鼻,三分之一熟也。

这时候,可整套下锅煮熟,捞出头蹄滤汤、散热冷却,撕拔羊头肉质,切块,剁羊蹄数段,合二为一再煮,大碗大钵盛上桌。皮肉韧劲香脆,咀嚼之,口齿生香,少腥膻,牙齿健康之人,不宜煮得太烂,熟而不烂,方才有嚼头。

羊蹄是稀罕之物,一只羊只有四蹄。故有些食客独宠羊脚,有精明商家投其所好,专门以熟羊脚加辣椒、花椒、生姜等调料烩炒,食之鲜辣胶糯,胃口大开,一只羊脚数元、十数元以上,价钱倍增,食客还是趋之若鹜。

美味羊血。血是生灵之魂,血尽命丧,命随血亡。

活羊被宰杀,宝贝羊血在盆器中凝固,是块状的血豆腐。彝人奉之为佳肴,男女老少都喜欢羊血之嫩糯,食羊肉而不得食羊血,憾事一桩也。

羊血与羊肉同煮,肉味与血味交融,啃一坨有劲道的肉排,再吞一坨糯嫩的血块,那是牙巴骨强烈运动后舌头轻松品尝的味觉转换,口腔的劳逸结合,味道的悄然变换,着实令人唇齿生香,念念不忘。

羊血可单独煮吃,煮成羊血腌菜汤,嫩滑爽口,酸香味美。提口味,开胃口,解酒毒,不亦乐乎?

羊肉炒豆腐,二者皆细腻嫩美之物,羊血红,豆腐白,视觉舒服,真是赏心悦目的一道家常小菜,好吃,便宜,不亦乐乎?

口福之乐之外,羊血的医药功效大有学问。活血化瘀,补血止血,解毒下胎,医家民间都有单方可以查询:《唐本草》:“主女人中风,血虚闷,产后血运、闷欲绝者,生饮一升。”《医学入门》:“治卒惊悸,九窍出血,取新热血饮。”《本草纲目》:“女人血虚中风,及产后血闷欲绝者,热饮一升即活……治产后血攻,下胎衣。”《随息居饮食谱》:“生饮止诸血,解诸毒。熟食但止血,患肠风痔血者宜之。”

美食与健身二者兼得,羊肉羊血,功莫大焉。

猪,当家肉食

猪与羊,被人类驯化并饲养的时代大体相同,他们的身体形状不同,食物习性不同,但都是人类从野外洞穴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定居农耕时代,一路艰难困苦,从深山野岭中,赶着回家饲养的畜牲之一。

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猪是最常见的家畜,猪肉是农家最主要的肉食品种。

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特别是衷爱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人,大多喜欢《说文解字》这本字典,它是研究上古的历史、观念形态、典章制度以及风尚习俗的一部重要的工具书。

追本溯源,在古代,“家”字的具体的含意是什么? 《说文解字》告诉读者:“家,居也。从宀,豭省聲。”会意兼形声字。

用当代白话文来说:家,人类居住的场所,就是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屋顶下养猪,这便是“家”,多么的原始而生态的通俗解释。伟大的仓颉字圣,他每造一字,当真苦心孤诣,精明地道,充满想象力。

一个“家”字,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说明了人与猪的密切关系。

再看“猪”字,《说文解字》原文:“猪,豕而三毛叢居者。从豕者聲。”

解释成白话文,意思是:猪,体毛稀疏、群居的猪。字形采用“豕”作偏旁,“者”作声旁。

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住所是安家立业的根本,没有住所就无法定居,便不能成其为家了。对于家庭而言,猪(豕)又是非常重要的。猪是财富的象征,是家庭经济生活富足的重要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讲,家中养着一群猪,就是古代小康的标准。

平原和盆地传统的养猪方式,是在厩里关着饲养。猪们一生在猪厩中吃吃睡睡,比起人在田野里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劳动生产的艰苦劳累,猪比人还享福,比人还高贵。所以,在十二属相中,属猪之人命好,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

在一个不识字的农人看来,猪,人要小心周到地伺候它,它在家中安逸生活,饿了吃,饱了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最有憨福的畜牲典范。有人说,想吃什么,是身体对人脑的提示,猪肉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是中国各地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

俗谚: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

现时生活中,部分仍然居住在滇中高寒山区的彝族,牛,羊,猪,甚至马,都是一个放牧的彝人赶到山中去放养。这些牲畜,习性各不相同,牛的性子最慢,马的速度最快,羊的灵巧,猪的懒惰,且各有一张馋嘴,喜爱的食物不同,它们回归大自然,自得一份天趣,山野的阳光风雨和草木枝叶,滋养它们健康的体魄,宰杀之,肉味也就特别鲜美。

精明老道的彝族牧人,放牧的技术很高超。一个人放牧四五种牲畜,是辛苦孤独的野外生活,也是快乐本真的自由浪漫。牧人自己的诸多心事,通过山歌野调的真情歌唱,无遮无拦地把放牧的艰苦寂寞,对爱情的追求向往,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唱成放牧调、恋情调、生活歌,这些忧伤或欢乐的山歌,牲畜们听得多了,它们懂得主人的大体意思。相处日久,人与畜的相貌,声音都相互熟悉了,也就有了相互尊重的愿景。尽管牲畜们有时候很像农家子女一样很调皮,难改本性,嘴馋的牲畜们,偶尔偷吃山上的庄稼一两嘴,主人一经发觉,几声痛骂,甚至愤怒地照准它们的头部方向丢几个石头作为警告,它们都能听话地转过头来,乖乖地,认真去吃山上它们喜欢吃的野草,树叶,野生菌。毕竟,它们祖先也和人类一样,是通过山野艰苦磨练,经过九死一生,从野外到家中,定居在一起,日积月累,相依相伴,日久生情,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谁也离不开谁了。这就好了,牲畜通过人们养活它们,人们通过牲畜改善生活,牲畜和家人,共同过上了不离不弃的好日子。

这些年头,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标准高了,更讲究口味与营养价值,野猪,麂子,都可以通过杂交变异的改良,在家中封闭厩养。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饮食的进步。

在滇中彝族地区,小猪肉(乳猪)最受彝民喜爱。

彝家食乳猪,俗称小猪,无论烤或煮,第一道讲究的是挑选大小适中的个头。小猪要选出生下地满双月(两个月),刚刚断奶的仔猪。太小了于心不忍,且奶腥臭,不选;超过两月太多,长得半大不小,肉就柴了,也不选。

刚断奶的双月小猪,是母猪奶水喂养的娇儿,全靠母猪体内的精华营养生活,没有粗糙饲料和催化剂的摄入,没有污染。体内无任何毒素,肉质最细嫩,是百分之百的放心肉。

杀小猪的第二道讲究,是刀功。准确的致命一刀,快速从喉结下直捅心脏,猪血顺着刀尖喷射而出,小猪哼哼几声,轻飘飘的蹬蹬脚,死了。屠宰时手脚麻利,小猪减少了痛苦,屠夫省了劳累。杀生之际,信佛和晕血之人,不看为好,最好远离。

小猪杀好洗净之后,彝人食乳猪,分烤吃、煮吃两种选择。

先说煮乳猪。

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山区,最通常的小猪肉吃法,是原汁原味的冷水加盐清煮。

清煮看似简单,但丝毫大意不得。入锅前,先将打理干净的小猪肉砍成大块,等熟后再分解成大小适宜的坨块。入锅后,第一要紧的是火候,最好是冷肉冷水入锅。初时,用小火慢慢悠悠地加热,热量慢慢悠悠进入小猪肉,肉色才不会像一上来就加猛火一样红,样子难瞧。初期用文火,是煮肉的一门诀窍,煮出的肉色洁白,无血沫沾附。但,慢火并不是慢煮,小猪肉嫩,不宜长时间熬煮,水涨之后10分钟左右,以筷头戳肉,戳穿皮肉即可。煮得太久,煮化为肉粥,一头小猪糟蹋了,得不偿失,殊为憾事。

清煮小猪肉的最大好处,是原汁原味。

肉熟后,捞出滤汤,待凉。切成方块坨坨肉,又有两种吃法:一是大蒜泥蘸水,一是花椒盐凉拌。两种吃法各有特色,皆去除腥味,小猪肉的嫩糯鲜美,佐以椒麻或蒜香,食而不油腻,脂肪含量少,易消化,大可多食一些。半山区或河谷地带的彝族,夏秋之际,以这两种吃法为多,或者,椒盐拌匀之后,再蘸以蒜泥水,味觉更加丰富,对口味重的食客一族,更有吸引力。

当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千里彝山,也有不同的烹煮方法。高寒山区的彝族人家,天气冷凉,喜欢把开膛破肚后的小猪,一次性连皮带骨切块下锅,放入生姜、酸菜、食盐、清水,升火煮它20分钟左右,熟即可食。工艺不复杂,营养也不差,热气腾腾的汤鲜肉糯,不失为一道酸鲜可口的彝山美味。 彝人称之为“射图”。

彝山还有一种小猪肉做法,称“色觉而布”。“色觉而布”类似于汉族的“黄焖”兼“回锅肉”:小猪肉先一次性切块,下锅煮熟,再捞出滤水,另用炒锅高温加热,炒至肉色微黄,再加入花椒、大蒜、生姜、豆瓣酱等佐料,炒至蒜熟,起锅。肉香味浓,皆大欢喜。

“策扑色觉”,是凉山彝族待客的别具特色的一道上品佳肴。做法比清煮多:小猪头必须砍成均匀两瓣,趸煮;其余肉身砍成坨坨肉,与两瓣猪头一起加盐清煮。肉熟之后,捞起小猪头单独盛放,专敬客人;捞起小猪肉趁热加入花椒粉、葱花、生姜末拌匀,大家食用。贵客上桌,主人家先把猪头毕恭毕敬地端给客人品尝,意为这头小猪,是专门为贵宾而杀,敬请您专用。熟悉彝族礼数的客人,当然会心安理得又彬彬有礼地撕吃品尝一小块,以示“恭敬不如从命”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你大可不必像有些初来乍到、不懂彝族礼训的客人一样惊慌失措,大惑不解:一个猪头,我咋会吃得完?!彝人淳朴厚道,好客成风,每当敬客,必多多益善,生怕你吃不饱喝不够。其实,面对彝人的豪爽大气,你尽可回归本真,有礼有节,吃得完就不客气地吃,吃不完,领受心意就得了。

按照彝家古老礼数,猪头肉、猪腿肉、猪蹄、猪肾、猪心、猪肝、猪舌头,这些好吃的部位,主人家也要“一样也不能少”地让给客人品尝,只有这样,主人才真心实意,心安理得。把最好的美味献给客人,这番美意,你千万不要辜负。

再说烤乳猪。

有资料记载,烤乳猪是彝族建立的政权——南诏国的宫廷招牌佳肴。南诏第三代国王异牟寻,曾经用烤乳猪招待过大唐王朝使者袁滋。

烤乳猪的理想选材,当然是满双月的断乳小猪,健壮、肥胖最好。

小猪褪尽猪毛,开膛破肚,掏尽肠花里肚,去蹄,从头到尾,一只全猪骨架完完整整在着,打开两胁肉身成扁平状,形如甲鱼爬地,大厨师傅用专门的长铁叉从小猪臀部插入,穿透猪脊背,直到小猪嘴,长铁叉置于支撑铁架上,底下是烧旺的一堆炭火。烤乳猪最需要心灵手巧,眼明手快。火烤猪,也烤人。常见的情形是,猪烤得冒水汽,人烤得淌大汗;死猪管你咋个烧烤,活人却不能偷懒耍滑。稍不注意,翻烤不勤快,挨近炭火的那一面烤焦烤煳,另一面还是生的。是故,铁架上串肉的铁叉,必须不紧不慢,不停地转动,烤猪底下的炭火,也要均匀地燃烧,如此这般,人与猪、火、铁叉的不断互动,才是烤肉的入门初步。

猪在炭火上均匀地烤得浑身冒出水汽时,精明的大厨要亲自动手或吩咐小徒弟:赶快取下,用纱布把水汽擦干。然后,趁热气未散,在猪皮猪肉上均匀地抹上蜂蜜、面酱、酒汁、花椒、草果等,又把猪抬铁架上再进行细致的烘烤。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不紧不慢地翻动,直到烤得全猪现出焦黄的板栗颜色,周围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一只烤小猪,终于大功告成。当此之际,师傅徒弟,会心一笑,可以稍歇一口气了。

烤小猪的美味,在于色泽诱人,皮脆肉嫩,鲜香异常。最宜下酒,更提食欲。彝乡男女老少,无不交口称道赞美,也赢得远方宾客食之难忘,乐不思蜀。

这情形,正如中国厨房名联所言:“清香引出洞中仙,美味招来云外客。”

彝族习俗,居家过日,杀年猪和请春客,是每家每户一年一度最重大的家庭事务,是全体家族亲朋最重要的聚会场合,是维系亲情最起码的两次饮宴活动。老辈传承下来的持家之道,千百年来相沿成俗,礼尚往来,在请客与被请客的互动关系中,彝族重礼仪、重亲情、重人品的生活情感沉淀其中,是不立文字的族规民约,是不离不弃的情感纽带。朴素的民族情感认同,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豪爽大方舍得吃,变着菜肴赛着吃,吃来吃去,味道、品种越来越好,越来越多,也就吃出了文化品位。

彝族传统的杀年猪,讲究多多:

年猪是一年前就经过劁猪手术,腰身大的。长到临近宰杀的几个月前,分槽喂养,以粮食为饲料,精心照料待杀的。

杀猪日子选择,主人家(最起码是长辈和当家夫妇)属相相冲不选,否则,对长辈和主人不吉利;亥(属猪日)日,是猪的本命日,不宜杀猪。

自家的年猪,不兴主人家自己宰杀,一是自己喂大的猪,互相之间有感情,不忍心;二是认为会导致养猪不昌盛,大忌。

被杀的年猪,必须一刀毙命,且血水丰盛,血色鲜红;如果一刀不死,再补一刀,且血流不畅,血色暗黑,则认为兆头不好,主家有不吉隐患;特别第一刀不死,受伤滴血的猪还挣脱逃跑到别人家,对那家人更是祸害,必须由猪主人出一大笔钱,请毕摩作法事驱邪招财方可。民间信仰,狗可相互串门,猪严禁到别家串门,“猪来穷,狗来富”。

年猪严禁宰杀母猪。母猪生养多胎小猪后,皮厚肉柴,味道不好,此其一;其二,母猪身上“有毒”,会引发疾病,食之不宜。如果家中实在贫困不堪,万不得已要杀母猪肉吃,必须劁之一年以上,才可勉强食用,这是无可奈何之举,彝人相当嫌弃。

家厩里养大年猪,不能在家中宰杀。尽管家里厨房里,有的是现成锅灶,但自古以来,彝人不兴在家中杀猪。必须到路边现挖锅塘,抬一口大锅去烧水,从家中抬桌子一张,准备充分,才去家中拉猪出门宰杀。家中杀猪,它的伙伴兔死狐悲,几天都不想吃食;更何况,血腥味、油腥味、猪粪味,这些腥臭浑浊的难闻气味,在家中久久不散,引起祖宗不满,还引来苍蝇乱飞,敬祖宗,敬生灵的彝人,祖宗崇拜也好,敬重牲畜也好,世代不干这种家中杀猪的蠢事。

彝家杀猪菜,图的是新鲜口味。一般早晨开始,挖锅洞,烧开水,必须精心准备的程序已完成。一刀杀翻,迅速去毛,开膛破肚,猪身上的温度还在,仿佛它的灵魂还在,就趁着新鲜,赶快去做杀猪菜。彝山传统的杀猪菜,现杀现烹的猪肉有四大类:炖煮坨坨肉、炖煮排骨、蒜苗炒瘦肉、猪肝生。

炖煮坨坨肉,做法很简单:取肥瘦适宜的三线肉为佳,先切成大块,下冷水锅加盐翻煮。至半熟时候,取出滤汤冷却。再切成两寸左右正方形,也称墩子肉,再下锅煮。热气腾腾上桌,用火烧煳辣子打蘸水食之。肉鲜香糯软,入口即化不塞牙,煳辣子蘸水去油腻,体力劳动强度大的山村彝民,吃坨坨肉最是过瘾。

炖煮排骨。彝人的剔排骨,是留取多肉的肉排。生剁成两寸大小的方块,下冷水锅煮到半熟,再掺入鲜嫩的地莲花(学名:地涌金莲,村民又称芭蕉),煮到肉、芭蕉熟,趁热上桌。排骨、芭蕉相互入味,肉鲜香,芭蕉清香,是难得的一道家常美味。

瘦肉炒蒜苗。挑选精瘦肉切片,油锅加热,加干辣椒炒煳,爆炒瘦肉,再加入青蒜苗,肉嫩蒜香,即使是嘴叼的吃货,也乐此不疲。

猪肝生。山村彝家习俗,杀年猪最器重的一道菜是吃肝生。取现杀的猪生肝,剔除血管经络,剁成细粥,加入盐、花椒粉、烧酒拌匀腌透,直到鲜红的肝色泛出白色备用。另选鲜嫩里脊肉剁碎,焙炒到熟,冷却后,与生肝泥拌合,即是一年一度最尊贵的肝生。因一头猪只有一笼肝,物以稀为贵,一桌杀猪菜,其他坨坨肉、排骨、瘦肉炒蒜苗都可吃完再添,唯独肝生金贵,只有一碗尝个口味,没有再添的余地。所以,提前去约请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家中吃杀猪饭,最直接的口头语就是:请您去吃猪肝生。可见,肝生待贵客,是彝家最高的礼仪。

焦肝。现实生活中,因科学知识的普及,生肝中多有绦虫等对身体有害的寄生虫,相信科学的彝人日益增多,吃肝生人群在彝区逐渐减少,学城镇风气,焦肝在彝家餐桌上流行起来。制作焦肝,先把猪肝剁碎,加入适量花椒粉、辣椒粉、盐、香料,放在撒干淀粉、涂蛋清的网油上卷成筒状,用蒸笼蒸熟,冷却后,切成筒片,下油锅炸得焦黄,装盘上桌。外层香脆,里层软糯,面香绵长,轻嚼细咽,不劳牙巴骨,最提胃口。下饭佐酒皆宜。胆固醇高的吃货,要克制,少吃为佳。

膏里肉。在我们家乡,有一种趁着杀猪的新鲜,赶制一种肉条的习俗。取现杀的新鲜猪肥肉切成细条,再加入适量的鸡蛋清,豌豆或蚕豆制成的面粉,一条一条搅拌清楚,一条一条搛下油锅。炸到一条条通体金黄,又不能炸得太焦,否则过于枯了,煳了,就不好吃了。掌握好火候,它们一条条在油锅中吐去了多余油分,起锅,待凉,可以保存一两个月不变质。

现吃的时候,用蜂蜜浇在膏里肉上,蜂蜜之甜,鸡蛋之香,肥肉之味,通通入味。这种口鼻生香,百食不厌的食品。只要不得糖尿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类的美味肉食,不妨尝它个透透的。

腊肉。腊肉之属,中华各民族古已有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凫翳》提到“脯”,“尔酒既渭,尔觳伊脯。”脯,即肉干,相当于今天的腊肉。如果从《诗经》时代算起,中国的腊肉历史,迄今至少已经有2500多年了。实际上,腊肉的历史肯定比《诗经》更早,是吃腊肉的民歌高手,把腊肉唱进《诗经》去的。

旧时生活困难,肉是奢侈品,很久才能吃上一顿肉,吃肉抵得过节,盼到有肉吃的日子,老老小小都异常高兴。在饮食方面最有创新精神的中国,流行一个词:“打牙祭”。肉食难得,吃肉等于祭祀牙齿,第一个说出这个词的人,太有才了!对种田养猪的老百姓而言,新鲜肉不能经常吃得着。每年冬腊月期间,家家户户杀年猪,村民相互请去请来,到各家吃一顿鲜美的杀猪菜。之后,被生活所迫,善于算计的中国人,一年四季只能吃杀猪饭剩下的这头年猪,这恐怕是“年猪”一词最真实的来历。吃罢年猪饭,一年四季打牙祭吃腊肉,这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生存法则。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都是吃腊肉生活的社会群体。舌尖上的腊肉记忆,是每个带有农民血缘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农村家庭,农家户户都会腌腊肉。只不过各地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而已。

村民相互大请杀猪饭后,把剩下的猪肉腌制保存,这就叫腌腊肉。村民精明,根据海拔高低,气候凉热不同,抹上花椒,盐巴,在土陶制作的大缸内腌够一个月左右。在这一个月内,隔上几天,要辛勤地把砍成条块的猪肉,一遍又一遍翻上翻下,让所有的猪肉,充分吸收佐料。然后取出,一条条挂在通风的楼上或房檐阴凉处,晾干。记住,腊肉一定要阴干,千万不能曝晒。

腊肉喷香,肉味的本色,通过花椒与盐水浸泡,美味互补,营养丰富。客人来了,煮吃,一院子的香气扑鼻,勾起难以抑制的食欲。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猪肉是中国老百姓最主要的肉食品种,腊肉又是老百姓最主要的猪肉品种。旧时普通农家,十天半月煮一顿腊肉解馋打牙祭,那就是最理想的幸福生活了。

有的人家,把腌透的肉(刚刚腌制了出大缸,还有些水分)挂在厨房梁上,烟熏成腊肉,烟火的味道进入腊肉,也是与众不同的味道。口味不同,众口难调,烟熏肉也有爱好者。不信?您去亲口尝一尝。

糯米肠。取现杀的猪大肠,洗干净,再装入器皿中被清水泡得饱涨的糯米,用通气的竹筒,对准猪大肠猛烈吹气,把整条猪大肠吹得薄如气球。之后,把泡涨的糯米,一次又一次加入肠中。如果大肠扭曲,用手轻轻地理顺,再依次加入糯米。如是者三,直到整条大肠都被糯米涨得圆鼓鼓的,像一条白色的长龙。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干或晾干。然后,宝贝一般收回家中,贵客到来的时候,均匀厚薄的切片,可下锅油煎,可入甄子中蒸熟。油炸糯米肠,香,脆,糯,软,营养丰富,吃得荡气回肠,佐酒也可以,下饭也可以。

酥肉。香味扑鼻,色泽金黄,口感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的酥肉,食之唇齿生香,此物是彝人家常菜品之一,深受彝民喜爱。

酥肉好吃,而且好(容易)做。有经验的下厨老手,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将肉切成两指大小的方块,加适量花椒粉、盐、白酒、姜末、淀粉,加鸡蛋清调匀,不可太清也不可太干,腌制一刻钟,一块一块搛入烧开的香油锅中生炸,肉在锅中翻滚,肉里的猪油炸吐些出来,至色泽泛黄,微焦,香味外溢,捞出滤油即可。

炸得干香适中的酥肉,去除了肉中的水分,不易变质,保存的时间相对长些。从“多、快、好、省”的角度考虑,酥肉可以一次性多炸些摆放待食。

酥肉吃法可谓多矣。

直接盛出食用。香味淳厚,下酒最宜,下饭亦佳。特别是刚出锅的酥肉,高温火气初退,鲜香还在肉块上缭绕,这等干香酥嫩的肉质,若不及时入口,白白糟蹋了一道美味。及时动筷,图其新鲜,方显美食家的本色。

酥肉煮豌豆尖。现炸或保存一段时间的酥肉,下锅煮到酥软,加入豌豆尖同煮片刻,连汤带菜盛装一钵,酥肉橙黄,豆尖嫩绿。多了汤水的润滑,少了干吃的燥火,肉菜相互入味,营养丰富,十分爽口。酥肉煮蒜苗疙瘩。酥肉与蒜苗疙瘩同时入锅,猛火煮到蒜疙瘩熟透,蒜香肉香交融,口味较重。医家有言:大蒜性温,味辛,具有散寒化湿、杀虫解毒、促进食欲等功效。临床应用证实,以大蒜食疗,可治感冒鼻塞、肺结核、肺虚久咳、百日咳、痢疾以及滴虫病等。如此说来,酥肉煮蒜苗疙瘩还是一道对身体大有好处的药膳。解口谗,享口福,吃美食,不用打针吃药,不经意兼得药膳强身健体,何乐而不为?

板栗红烧肉。楚雄彝族是一个胸怀宽广,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世居土著民族。在与其他各民族长期交往、和睦共处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取法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精华,进行美食创新。板栗红烧肉,即是其中之一。

板栗红烧肉,选取五花肉最佳。

板栗,土话叫栗子。果实秋季成熟时采收,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滇中楚雄海拔较高,气候、土壤都适合板栗生长,几乎山山岭岭,村村寨寨都产板栗。板栗生食甜脆可口,熟食面而香甜,鲜食、炒食、煮食、炸食、蒸食皆可,风味独特,备受欢迎。栗子还可用于食疗与药膳。一次吃炒板栗二三十枚可止暴泻。栗肉煮粥,常服可补中益气。用250克栗子肉与等量瘦猪肉炖服可治气管炎。

板栗红烧肉的做法:将板栗脱外皮、去膜衣,在中火油锅中炸成金黄,铲在碗中备用;将新鲜五花肉切成方块坨坨,与葱姜一起入油锅中焙炒,直到肉色变黄,水分渐干,并吐出部分肉油时,加草果、八角炒香,泌出多余油汁,稍凉,加入红糖拌炒,加入适当水,适量盐,微火煮到七成熟,之后,将炒好的板栗倒入锅中同炖至水干,肉熟、板栗也熟,起锅装入碗盘,即可食用。

一锅做得地道的板栗红烧肉,色香味俱全,食之滑软,味道绵长。原汁原味,清香可口,男女老少皆大欢喜。彝山新鲜板栗成熟的秋季,板栗红烧肉这道应节家常佳肴,当真值得大饱口福。

糖洘肉。彝族旧时婚俗,以红糖熬炖方方正正的新鲜肥猪肉坨坨,加红色食品染料。肉肥糖甜,入口即化,缺牙少齿的老人家或乳牙未长的小孩子都吃得动,好消化。在缺少肉食的年代,能够吃上又糯又甜的糖洘肉,无疑是人生的一大福分。从颜色到寓意,糖洘肉具有“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的吉祥含义。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应验了“肉多嫌肥”的老话,且胆固醇、糖尿病等疾病也向农村蔓延,旧时彝族婚礼上承担主角的那碗糖洘肉,有即将绝迹之象。

血灌肠。取猪的护心血,与猪粉肠混炒,加盐,不放其它佐料,保持中火,随时翻拌。血与肠合,味道鲜美,彝人喜食之。

猪血炒芹菜。择取芹菜茎,洗净切碎,先炒猪血至半熟,加入芹菜茎、适当盐、少量花椒粉炒之,猪血紫红,芹菜素白,食之味美鲜香。芹菜有“厨房药物”之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芹菜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中医认为,芹菜有平肝降压、镇静安神、利尿消肿、防癌抗癌、养血补虚、清热解毒之功效。猪血补血气,芹菜降血压,但食无妨。

鸡,人神共享的美食

天底下的文人骚客,大多是最贪吃的一类吃货群体。这群文人吃货,爱吃懂吃,不仅嘴馋,而且手痒,他们吃遍天下美食,还发挥特长,把吃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写成美文,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得到了精神满足。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在当代中国文坛,显得有点鹤立鸡群,除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书画家外,他还有另一个头衔:美食家。他的小女儿汪朝说:“我爸爸在家里只有两个任务:写美文与做美食。”

的确,汪曾祺温馨、唯美、崇尚自然的文字,被称为是汉语言表现力的一座当代高峰,让人顶礼膜拜。他美食家的风采,也让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

作为美食家,汪曾祺不仅能下得厨房,烹饪出一手好美食,更能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吃的渊源、吃的文化以及每道菜用什么料、怎么做,无不用雅致、细腻的语言,描绘得头头是道、饶有风味。很普通的菜肴,一经他火候老道的文字烹调,不仅没有了油腻的烟火俗气,还直接延伸到了审美境界。笔者以为,集作家与美食家为一身的汪曾祺,是一位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化之间的距离拉得最近的人。

汪曾祺喜欢逛菜市场。他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在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的汪曾祺,一踏上昆明,从大学时代对云南美食的偏爱,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从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读书吃过桥米线、汽锅鸡开始,到1987年随中国作家采风团到武定采风、1991年到昆明去佤族作家董秀英家作客,与生俱来的美食家潜质,汪曾祺的武定壮鸡情怀穿越近半个世纪。

1987年汪老的武定采风作品《建文帝的下落》写道:“武定出壮鸡。我原以为壮鸡就是肥壮的鸡。不是的。所谓‘壮鸡’,是把母鸡骟了,长大了,样子就有点像公鸡,味道特别鲜嫩。只有武定人会作这种手术。我知道公鸡可骟,不知母鸡亦可骟也!”

走南闯北的美食家汪曾祺,津津乐道武定壮鸡:“一片鸡香”、 “味道特别鲜嫩”。而且大发感慨:大名鼎鼎的云南美食王牌——“过桥米线”、“汽锅鸡”的美妙味道,“为什么现在的汽锅鸡和过桥米线不如从前了?”文字修养极高的汪曾祺,不动声色地谴责说:因为用料不是武定壮鸡!

怪不得汪曾祺对武定壮鸡耿耿于怀。明清之际,武定壮鸡就是地方贡品,千里迢迢送到京城,进入皇宫,丰富着王公贵胄锦衣玉食的宫廷气派,增添着龙子龙孙的饫甘餍肥的奢侈排场。

笔者从小吃着武定壮鸡长大,对武定鸡情有独钟。在《情感高原·山旮旯中武定人》中,笔者曾真情实感地写道:“武定人吹牛,说武定壮鸡个头有36公斤。曾有一只雄壮的公鸡把家中10岁小孩的脚踩折,壮男子骑上‘架子鸡’眨眼就飞到昆明(武定到昆明直线距离70公里)。吹牛过了头,不过头的是对家乡土特产壮鸡的自豪。曾荣任皇室贡品的武定阉母鸡,个大7公斤不假,骨酥肉嫩,鲜香细腻,煮沸30分钟即可食。最是享誉云南的一方美食,不屑花钱打广告吹嘘。”几近而立之年,笔者徙居楚雄,有感于文化大院的养鸡现象,又写短文《文联鸣叫》:“鸡,被文人的残汤剩饭喂大了,纯粹是为了杀吃。文化人大多是些美食家,嘴巴馋,又吃不着山珍海味。于是,吃鸡,特别是吃本地土鸡,肉香,骨酥,有油,有肉,有汤,一土锅炖熟了,看着都令人淌口水。一筷子搛了,骨头都能嚼碎,打一个蘸水,又辣又麻,有滋又有味。

野坝子煮鸡肉。野坝子,各个地方称谓不同:狗尾巴香、野坝蒿、香芝麻蒿,《云南中草药选》称之为皱叶香薷,楚雄彝族也有称为“野坝棵”的。这种遍布楚雄彝山的矮小野生灌木,高不过三尺,其貌不扬,类同命硬的蒿草,生命力极强。彝族聚居的地方,野坝子遍地生长。春季发叶,夏季开嫩花,秋季开老花。花碎米粒,香飘山野。

野坝子煮鸡,是彝族一大特色美食。彝族人民采来山上的新鲜野坝子枝条在家中储存,随时备用。每当杀鸡待客,把鸡肉加入生态火腿,煳辣椒,略炒至香气溢出,从炒锅中取出,另倒入土锅(陶瓷锅)中加水,加入野坝子,微火慢炖,直到熟透。猪火腿的浓味,野坝子的清香,鸡肉的鲜香,统统入味其中,世间的美味,呈现在客人面前,把山野的尊严,彝族的好客,浓缩在一锅野坝子煮鸡中。一道彝山美食,承接天地气韵。

不信?您亲自到纯正的彝家山寨、彝家餐馆去尝尝,如果您的舌头保留原汁原味的情怀,您就不虚此行。这是绝对的美味,笔者不敢胡乱吹嘘。

凉鸡。凉鸡者,类似汉地“白斩鸡”。取彝山土鸡,现杀褪毛,洗净。用冷水,放入整只生鸡,以中小火慢炖,加盐少许,姜块、葱白适量,至鸡肉熟而不烂时取出,待凉,剁块,盛于碗盘。

且慢,莫忙动箸。飘香的本色白切鸡,在楚雄彝山境内有两种吃法。

乌蒙山的武定、元谋、永仁等县,凉鸡块旁边,必制作一碗精制的蘸水。蘸水中加入红油香辣椒、花椒、芝麻、碎花生、传统妥定酱油。夹一块凉鸡肉,在蘸水碗中来个鸡块驴打滚,美味的蘸水混合着原汁原味的鸡肉,丰富美味纷纷在舌腔中横冲直撞,土话说“恨不得把舌头都嚼了下去”,就是这种美食背景下产生的灵感造句。

哀牢山系的楚雄市、双柏县彝区,采来山中天然的香料——木疙瘩,加入精盐、花椒粉,与鸡块搅拌均匀,一道货真价实的拌凉鸡就成了一桌乡土美食中数一数二的美食。满桌好菜摆在眼前,风头却被这盘凉鸡抢了去。

酱油鸡。酱油鸡是近年楚雄餐桌的新宠。做法与凉鸡相仿,把土鸡趸煮熟透,取出待凉,切成鸡块装盘,撒上姜末,再浇上妥甸酱油。烧熟适量香油,离火,手疾眼快将干辣椒、花椒入油炸香而不煳,浇入凉鸡盘中,一道凉鸡肉鲜香、煳辣椒辣香、花椒麻香、酱油豆香的酱油大功告成。品味之,舌尖绽放麻、辣、鲜、香,开胃下饭,也可佐酒,男女老少皆大欢喜。

酱油鸡虽然做法简单,但,最讲究的是佐料配套和火候拿捏,没有出师的脚手功夫,家宴待客,还是慎重为妙。

清汤鸡。现杀活鸡,去毛,破肚开膛,清水洗净。或剁成两寸大小方块,或分部位大卸八块,置锅中,渗清水适量,加入足够精盐、拍碎姜块、葱白两三根,慢火炖汤,滗掉血沫。烹饪方法最为简单,看书下棋的悠闲中就可以大功告成。却是真材实料的本色佳肴,最要紧的是食材必须是主人早晚抛撒粮食喂养,白日在房前屋后或山野露天放养,任它们啄食虫子草叶的“野鸡”。清汤煮山鸡,恰如敢于素面朝天的天仙美女,不屑涂抹庸脂俗粉,却清水出芙蓉,清纯冠群艳。于真正讲究品位的食客,吃清汤鸡块尝其本色的清香,喝清煮鸡汤品美味营养,兼得口味清淡和营养丰富的好处,与全靠味精配料取胜的配方食品,不可同日而语。

在规模化工场厂进行流水线饲养,以化学配方催生成长的饲料鸡,千万不要东施效颦,用清水清煮,否则,只会在大庭广众中丢人现眼,自讨没趣,自觉尴尬。初入庖厨的伙计,千万冒失不得。美食之道,一丝一毫,大意不得。慎之,慎之。

黄焖鸡。相对于口味清淡的清汤鸡,讲究味道浓厚的黄焖鸡,那是配料堆砌出来的另外一盘肉品,最合大众口味。

新鲜鸡肉,剁成两寸大小的块头待用,先将重油加热,倒入葱、姜、草果、八角、辣椒、花椒、酱、酱油、盐、料酒、蒜瓣,炒酥炒香,再倒入鸡块,爆火翻炒,至鸡肉吐水殆尽,变色成酱黄,调整火候,加少许清水,盖上锅盖,视食用时间缓急而定,赶紧赶慢,适时焖炒。此法宜于等烧不等煮的食客,爆炒爆焖片刻,即可端上桌来,麻、辣、香渗透,五味俱全,最提胃口,下酒亦佳。

烤鸡。烤鸡源于原始烧鸡。只是烹饪技术进步,美食水平提高,由简单的直来直去“烧”,演变为繁杂的“烤”。莫小瞧由烧而烤的一字之差,此乃天差地别的古今质变,需认真对待,马虎不得。

烤鸡食材上来了:鸡,是绝对的主角,必须是刚刚开叫的仔鸡;花椒粉、草果面、八角粉、盐、酱油,是必要的配角,此外,只要不冲突,辣子面、料酒之类的次要配角,你尽管调度。

你展开合理想象:整只鸡趸烤,肯定皮烂骨头生,不行,解剖之,成扇形,火的热量能够抵达寸把厚的鸡肉,这才靠谱。配料佐味,讲究的是入味,如何入味?经验告诉我们,腌制是入味的捷径。腌它一二十分钟。为了色泽好看,鸡皮抹上蜂蜜。最不能乱来的,是烤的过程,火候大小,翻动缓急,时间长短,你要拜师学艺,亦步亦趋。

要说一个“香”字,不经水煮的干烤,那是地道的本色香味。火烧洋芋,火烤鸡肉,莫不如此。烤鸡真香,连骨头都香,皮脆,肉鲜,香味扑鼻且绕舌,此干香,有嚼头,越嚼越香,越香越嚼,牙巴骨不累,舌头不累,最怕一不小心,吃得忘乎所以,放开肚皮吃撑了,累坏了肠胃,落下病根,着实不合算。以我的馋嘴嗜香德性,奉劝有缘老饕,食之有度,思肚量而食之,方才不伤肠胃。如吃烤鸡,又饮美酒,千万警惕,宁可酣醉不醒,不可憨撑实胀。戒之哉!戒之哉!

洋芋鸡。据有关资料记载,洋芋自17世纪飘洋过海传播到中国。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的野生马铃薯,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成家种粮食。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速即成为普及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马铃薯辗转从欧洲传入中国后,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苦荞、燕麦的高寒彝区生长,产量高且十分美味,很快就在中国扎根安家,改名换姓叫做“洋芋”,成为彝山父老百食不厌的当家食品。

我们肯定,洋芋的祖籍地没有“马铃薯鸡”这道名菜,中国八大菜系名馔中也没有“洋芋鸡”的踪影。要品尝洋芋鸡的美味,您还是亲自到西南边疆的彝区来尝一尝。

洋芋鸡是彝族聚居地方创造的名菜。从滇东北到滇西,在公路沿线,随便选一家地道的农家菜馆,招牌上标明“洋芋鸡”者,您尽可放心就餐。如闻香下马,停泊好车辆,伙计带您到鸡笼边,指着活蹦乱跳的土鸡让您挑选个体与就餐人数适中的一只或几只,现场当着您的面杀翻,快速洗净,剁成大小两寸左右鸡块;那边厢,把碗大的洋芋切成三两块;先将香油加温烧热,倒入干辣椒、蒜瓣、姜末、大料、豆瓣酱等炒香,再倒入鸡块爆炒三五分钟,直到鸡肉水分干鸡油出。再倒入洋芋翻炒数遍,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烹熟。

洋芋鸡宜趁着出锅火色还在,吃着香气烫嘴之际猛吃一气。看着色泽红亮的鸡块洋芋块,嗅着袅袅飘香的气味,您若假装成文质彬彬坐怀不乱的君子和闺秀,那就太对不起眼前的美食了。滚烫的本土鸡肉和洋芋,经过佐料的媒介催化,洋芋携带了鸡肉的芳香,鸡肉融汇了洋芋的面糯,又香又鲜又辣的味道,大快朵颐,吃个筷子不停嘴巴不息,吃出满头大汗。

吃一回正宗的洋芋鸡,仿佛当了回壮士替身。过瘾!过瘾!

魔芋鸡。回顾半生贪吃经历,颇有感悟:但凡食物,肉也罢,瓜果芋头也罢,直接火烧最香;下锅干煸次之;过水焖干又次之;宽水煮汤更次之。

魔芋鸡深得干煸芳香之韵味。

魔芋鸡与酱油鸡的做法大体相同。取鸡块、魔芋豆腐切条,两样主角候场。干辣椒、蒜瓣、姜末、大料(不用豆瓣酱)炒得香熟,再放鸡块炒八成熟,再放魔芋煎炒。且整个过程干煸炒熟,不渗滴水焖,以免串了味道。

干煸魔芋鸡,在楚雄又称干锅鸡,颇时兴了一阵子,至今思之,回味无穷。鸡肉香味渗透魔芋,魔芋的滑润鲜活沁入鸡香。且魔芋的天然药效也在口福之乐中得以凑效,等于白捡了买一送一的健康附加值。

《本草纲目》及当代研究证明:魔芋性温、辛,有毒。可活血化瘀,解毒消肿,宽肠通便,化痰软坚;主治瘰疬痰核、损伤瘀肿、便秘腹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症。另外,魔芋还具有补钙、平衡盐分、洁胃、整肠、排毒等作用。魔芋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减肥、预防动脉硬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防治肿瘤和癌症等功效,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因魔芋兼有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很有效,可减轻胰岛负担。这等说来,多吃魔芋,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魔芋鸡,其实是一道保健药膳也。

汽锅鸡。前面说过,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名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最推崇昆明的汽锅鸡。

这不是偶然的个案。

国内驰名,享誉海外的云南汽锅鸡,是当之无愧的云南顶级风味名菜。它跻身国宴,列入《中国名菜谱》,着实为名声不大的滇菜,大大的争了口气。

在号称美食王国的中国,一生以“吃美食,写美文”为乐事的汪曾祺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游遍祖国大好河山,吃遍祖国珍馐佳肴。正所谓吃惯见惯,见多识广,吃多食广。好作家是写出来的,美食家是吃出来的。慧根深植、慧眼深具的汪曾祺,对云南汽锅鸡的喜爱,验证了汪曾祺美食家的名副其实。

汪曾祺著文写道:“中国人很会吃鸡。广东的盐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盛名之下,云南汽锅鸡独特在哪里?

答曰:烹制方法独特,风味尤为独特。

汽锅鸡这一滇地佳肴,单就炊具与食材而言,就注定独绝天下。炊具,以滇南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为专用炊具;食材,以滇北出产的武定壮鸡为最佳选择。二者相得益彰,堪称天下绝配。

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兴于宋朝末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紫陶制品中的汽锅,是滇南建水的独创,似乎是专门为了烹饪鸡肉而特制的。这种特殊的炊具,是从铜制炊锅获得的灵感,用紫红色陶泥制坯后,以雕刀在表面雕镂出菊、竹、梅、兰或残贴断简,填以白泥或彩泥,使汽锅与书画艺术结合,并饰以狮头耳,不上釉,烧成后石料打磨抛光,其色如铜,其音如磬,光洁如镜,犹如古朴典雅的艺术品。锅呈扁圆形,底部为喇叭状蒸汽进口,其上连着一根圆锥管状喷嘴,直通锅的上部中央,锅上加盖密实的盖子。列位看官,汽锅鸡的最大铆窍,是汽锅只靠汽蒸而不靠火煮,烹时将切好的鸡块放进汽锅内,不加水,只加调料或田七、虫草、天麻等药末。然后将汽锅置于专为烧水发生蒸汽的大锅或除去阀门的高压锅中,让水锅中暴涨的蒸汽进入汽锅,将鸡块烹熟并凝成汤汁。

上好的汽锅鸡,必须选择上好的武定壮鸡烹成。传统工艺精心烹调的汽锅鸡,肉质嫩,味道鲜美,汤汁全由蒸汽凝成,清澈澄明,味醇爽口,能比较好地保存鸡肉的营养,原汁原味,香溢四座。汽锅鸡除了鸡肉鲜美之外,关键在于汤。其汤金贵,其实应该叫鸡汁最贴切!汽锅里不能加入任何的水,完全是利用蒸汽高温加热,蒸出鸡肉的油质和水分,所以汤汁要比一般加水的鸡汤浓郁,颜色较深。很多餐馆端上桌的汽锅有很多汤,其实都是蒸的过程中加入了水,这样大大缩短蒸的时间,但是味道也会寡淡很多!

啊哈!这般智慧卓越、别出心裁的烹调过程,倘若设立诺贝尔烹饪美食奖,云南汽锅鸡的创意及美味,肯定摘得此项桂冠。

追根溯源,汽锅鸡创始于滇南建水。清代中叶,建水人到个旧等地开发矿业的增多,一些人数年间致富,成为大户人家。这些有钱人及时行乐,在一掷千金的豪吞狂饮中,常以云南的名贵药材虫草或田七煨仔鸡,作为宴席和家常菜肴。这道逐渐传到省会昆明,成为名公贵族争相品味的滋补美食。20世纪40年代,建水人包宏伟夫妇在昆明福照街开设饭馆,专营汽锅鸡,并配田七、虫草、天麻等名贵药材,分别有大补气血,保肺益肾等作用,饭馆取名叫做“培养正气”馆。一时,汽锅鸡风靡昆明,“培养正气”也成为昆明人吃汽锅鸡的代称。也是汪曾祺先生及西南联大师生们前世修来的口福,因北方抗战吃紧,清华、北大、南开三所著名高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长途迁徙,落地昆明,幸遇昆明有史以来第一家汽锅鸡专卖店。“培养正气”兴逢其时,遂有汪曾祺美文《昆明的吃食·过桥米线·汽锅鸡》的诞生,文中称:“中国人吃鸡之法有多种……而我以为应数昆明汽锅鸡为第一。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

汪曾祺的文字炉火纯青。一段平常的生活,被他拿在手上,揉一揉,捏一捏。三下五除二,简直栩栩如生。如果只是文字炉火纯青,是远远不够的。文字功夫娴熟,还要从行动到思想两个层次,都要热爱生活。汪老曾说过,“我把自己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用自己艺术的心灵,体味其真淳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生命热情再现。”

生存不易,现实生活的真理,很多时候掌握在少数成功者手里。美食的真理,却大多通过大众认可。在美食领域,任何的霸道行径,往往自讨没趣。

必然中的偶然范例,在云南得到验证。当代中国,汽锅鸡走出云南,进入国宴,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历史的必然。

1957年7月,建水制陶艺人向逢春赴北京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带去的汽锅等产品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受到赞赏。这个时期,龙云在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一天,龙云夫妇宴请在北京的军政好友,请滇味大师解德坤司厨制作滇味名菜,菜谱里就有汽锅鸡。毛泽东主席也应邀前来赴宴,宴间龙云特意向毛主席介绍了汽锅鸡这一名菜。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周年大庆前夕,外交部举行全国名厨选拔比赛,以便挑选出技术精湛的厨师,为应邀前来的各国国家元首烹调菜肴,解德坤以十道滇菜被评为三名最佳厨师之一。这十道菜中就包括三七汽锅鸡这一云南王牌风味菜。此后解德坤就留在钓鱼台国宾馆担任主厨师,从此,汽锅鸡便列入国宾馆的菜谱,国家领导人和一些外国元首都品尝过他做的汽锅鸡。解大师离京后,汽锅鸡等滇味名菜至今一直保留在国宾馆的菜谱里。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在周恩来总理举行的国宴中,就安排了一道滇味名菜汽锅鸡。传闻尼克松在饮宴中对汽锅鸡赞不绝口,并风趣地说:味道太鲜美了,真想连汽锅都一起吃进去!国外新闻媒介竞相哗然,随即在海外饮食行业中掀起一股“汽锅鸡” 热潮。

同年10月,龙云的儿子龙纯文、龙纯德及全美华人协会邀请滇味大师解德坤到美国献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德坤在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的北宫饭店、燕京饭店等处表演了包括汽锅鸡在内的滇味名菜制作手艺,许多在美国的人土、专家学者都以争先品尝为快,当然不乏对汽锅鸡的赞溢之词。

l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问中国来到云南,省长和志强宴请女王时,安排的滇味食谱中,就有天麻汽锅鸡这一道菜。香港《文汇报》报道称:“女王对汽锅鸡尤感兴趣。”

植物王国的云南,为汽锅鸡的诞生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地制宜,汽锅鸡中加入三七、虫草、天麻、云南传统名贵药材,即成味美又具有滋补作用的药膳食品。现代医学科研证明,三七中所含皂甙A有强心作用,三七酮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以治疗冠心病、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有显著疗效。但是三七味苦,难以吞咽,如能与汽锅鸡一道吃,则苦味与鸡汤、鸡肉的香甜味混合,其味感兼有苦凉,清香、

回甜,再食香醇的鸡肉,韵味无穷,且能大补气血,强身健体。三七汽锅鸡,既适合大小宴会款待宾客,也是理想的家庭常用佳肴。病后产后、手术后常吃三七汽锅鸡,有助于身体恢复健康。年老体弱者常吃三七汽锅鸡,有补血保暖作用。烹制这道菜,可将三七用油炸后,研成细末,撒入汽锅内的鸡块上一同蒸熏;也可将汽锅鸡单独蒸熟后,舀出汤汁,撒入三七粉服用。

虫草也是云南出产的名贵中药材,又称“冬虫夏草”。产于滇西北高山草地上,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三大滋补名药。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虫草酸等,主治肺痨咳嗽、虚喘、盗汗、腰痛等症,还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调节全身机能的功能,并有降血压、镇静、催眠作用,对多种慢性病有疗效。虫草汽锅鸡蒸法与田七汽锅鸡同,先用清水将虫草淘净晾干,放入汽锅内的鸡块上同时烹熟。食后补益人体,有润肺补肾,治虚痨咯血和老人虚弱贫血。

天麻是一种贵重药材,只产于亚洲,云南是主产地之一。天麻中含有天麻素、香草醇,具有祛风定惊的效用,能治疗头痛、头昏、眩晕、眼花、偏头痛、语言蹇涩、风寒湿痹、四肢痉挛、小儿惊风等症,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烹制天麻汽锅鸡,只要将天麻研粉与鸡块同蒸即可。

美哉,云南汽锅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