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3 17:14盖丽娜隋晓冰胡乃杰
校园英语·上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盖丽娜 隋晓冰 胡乃杰

摘 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思政元素挖掘、第二课堂拓展、信息化手段利用、评价方法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和途径

作者简介:盖丽娜(1983-),女,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隋晓冰,胡乃杰,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高校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梳理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纲要》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地位,更为新时期高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自此,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潮。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担负起思政育人的使命,因此如何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英语教师亟需破解的难题。笔者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积极探索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以期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二、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在回应新时期高校培养什么樣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背景下,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概念和措施。其初衷是在原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之外,赋予所有课程以思政育人功能,以各类课程(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为抓手,通过思政元素与知识体系内容的有效融合,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这一点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不能将其理解为某一学科的课程,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理念或方式。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原有的纯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维,积极构建知识育人和思政育人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其教学环节主要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几个部分。传统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熟悉英语的语法结构,了解常用的句型、句式等,进而达到能听、善说、可读、会写等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热衷于四、六级考试过关。在功利性的学习动机下,学生往往淡漠对自身思想、素养、品格、信念等方面的要求,致使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丧失。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风俗和习惯,深化对英语在其母语环境下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的认知,使他们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有效、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较多引入和使用西方语言和文化素材。而在对这些带有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烙印的材料进行讲解时,教师往往较多介绍背景、剖析现象、阐述原因,很少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谈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削弱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够轻松自然地说出西方的节日、美食、经典故事,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传统美食(如元宵、粽子、月饼)、传统故事(如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精忠报国)却无法进行准确表述。这也侧面反映出学生在英语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自豪感缺失。因此,为了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从课程特点来看,大学英语在高校开设的时间通常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再塑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所以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教师利用好教学优势,授课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另外,大学头两年恰好又是高校开设各种思政类课程阶段,对以大学英语为首的通识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思政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吸收与应用,便于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从教学内容来看,大学英语多以介绍西方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为主,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容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出现偏差。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中进行正确引领,适时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思政教学元素,有效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则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课程性质来看,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属性。如果在重视语言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外语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修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知偏差,有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从课程分类来看,部分高校贴近专业需求,开设了商务、医学、科技、跨文化类的大学英语。如果能够结合专业特点,适时开展思政教育,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其长久、持续的职业发展。从课程思政要求来看,在学生一进入高校就会学习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可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确保以课程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实现全过程、不间断的有序推进,有利于学生思想体系的完整构建。所以,在大学英语中践行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一)增强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和有力推动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自学、培训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不断加强自身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学懂、弄通、活学活用上下功夫。另外,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提升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通过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引领。再则,教师还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熟悉中国历史发展,知晓各地风土、习俗、习惯。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学习资料,有效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利用英语实现民族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

(二)挖掘思政元素,创设课程思政情境

针对大学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等教学环节所采用的教材和学习资料,按照思政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政要闻、热点消息、中国文化、民族优秀品德、传统习俗、职业素养等,分类收集和整理课程思政素材。根据不同授课环节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设置思政教育环境、氛围,自然流畅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中,实现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效果。譬如,在听力训练时,引入央视国际频道相关英语报道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掌握和熟悉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宣传的词汇和表达。在口语训练时,可对教材内容进行引申拓展,例如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阅读训练时,可采用“学习强国”中的“头条英文播报”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同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自信心。在写作训练时,可以通过布置思政类专題作文(如时代英雄、节日趣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的能力。在翻译训练时,可采用2013年以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素材,这不仅能迎合学生的关切,也可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了解和认知。

(三)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夯实思政教育效果

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应将课上思政教育和课下思政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课上思政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的课程思政,课堂通常被认为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主战场,但鉴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往往难以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因此,需要结合大学生善于学习、愿意实践、活泼好动等特点,积极开展课下思政教育活动,如举办马列原著诵读会、“社会主义优越性”演讲辩论赛、“中国梦” 写作大赛、中华经典故事的英语情景剧表演等。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竞赛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作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学习效果,还可以突破教材和学习资料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置情景,将课上学习所得加以实践应用,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思政教育渠道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已然发生改变,慕课、SPOC课、线上课程、网络课堂等悄然盛行。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更要与教学方式和课堂组织形式相融合,以此确保课程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信息化手段,丰富思政素材学习资源,拓展思政学习时空维度,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环节,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譬如,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思政学习专栏,提供音频、视频、PPT、图文素材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便于课前预习;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知识问答、情景描述、头脑风暴等教学环节,便于课上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课后布置听、说、读、写、译等作业任务,便于巩固学习效果等。

(五)优化评价方法,融入思政教育评价元素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其注重对学生 “术业成果”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考查。因此,在对实施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评价时,应该重置课程教学评价方法,拓展教学评价维度,优化教学评价形式,引入形成性评价手段,构建以“德、能、勤、绩”综合素质为本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机制,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情感、人格、价值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和阶段性德行表现的考查,融入对学生在课内外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思辨能力的考查。

五、结语

以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它有效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历史命题。高校英语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发挥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品德,同时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2]任翠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21(37):60-61.

[3]卢军坪.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2):129-133.

[4]陈哲臻.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2):198-199.

[5]王成霞,袁俊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动态系统化设计和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30-31.

[6]白蓝.大学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8-113.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