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问题及策略探讨

2022-03-23 18:59刘国杨明鄂
专用汽车 2022年3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培训高职

刘国 杨明鄂

摘要:随着“三教”改革在高职院校落地,职业教育改革逐渐在各个院校生根发芽。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培训提高方面需要研究并改革。本文主要从高职汽车教师培训入手,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各因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培训效果。

关键词:高职;培训;影响因素;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收稿日期:2021-12-28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2.03.018

当前汽车发展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个变化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提高汽车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在现行的培训体系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其中影响教师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现就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1汽车专业培训经费落实欠缺

目前高職院校的培训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院校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政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政府的资助。这部分费用需要支付教学、教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也包含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资、正常的消耗。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每个学校的费用显得更加紧张。因此,每个高职院校真正用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方面的费用就显得不足。

在此情况下,教师培训主要集中在少数骨干教师身上,由此导致培训机会不均等,主观那些想参加培训的教师,因为人数的限制,却没有参加培训的机会。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对培训不再期待,由此限制或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今后学校的长远发展。

2汽车专业培训体系与培训目标存在偏差

培训主要涉及学员、教材和培训师。培训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根本落脚点是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教师进行培训的内容应是日常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平常教学过程的难点和痛点。但是,现实情况是很难达到此高度。出现这种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2.1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有脱节

高职教育被认定为一种类型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动手实操能力,既能上讲台讲授理论知识,也可以下车间指导实践。正因此,高职教师培训的方式和内容才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体现职业性和先进性。

对于实际的培训内容而言,部分培训老师认为,培训方案和实际的内容存在“两张皮”的可能性4。也就是说,在培训过程中,很多方案上的内容没能很好地体现在培训现场,只是作为宣传资料吸引了培训老师前来参加学习。同时,培训单位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减少培训成本,往往培训的知识过时、设备落后,与市场严重脱轨,讲课方式以理论知识为主,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实操,上课方式单一,聘请的培训师也未能很好地完成自身的任务。

如此,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参训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将学习所得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2.2专业培训形式单调和乏味

目前国内汽车专业的师资培训主要是理论讲授和专题讲座,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培训仅仅“纸上谈兵”,黑板上讲拆装、营销、故障诊断,故受训教师的学习成果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接地气授课,由此培训的价值无法体现,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高职教师不但要提高理论水平,更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课堂上的主题探讨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方式。对于实践方面,应当是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实践,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生产技术研讨。只有这样的培训,教师才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现状,弥补目前的不足,将创新带到学生课堂,提升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3高职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高校的推广,各个高职院校都加强了校企合作。一方面,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引进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基于这方面的学习,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高职的汽车专业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能够同时兼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属于工匠之师。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仍然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在普通的技能培训层面,经过这样的学习后,造成学生工作时根本无法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深化校企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在国家政策和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也意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每年都会抽调部分老师去企业实践。这一举措可以很好地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教师资的短缺。

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常用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家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教师下企业锻炼,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运用机制和政策扶持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均积极参加、配合,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参与的群体较多,且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多方参与的教师培训中,教师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实际却产生了矛盾,如:学校领导担心实践时间过长,影响教学;企业的担忧是教师长时间的实践会影响生产的进度,且担心技术外流,而培养教师不能直接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在这些矛盾和利益考虑之下,一场良好的教师培训很难组织和开展。

4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师培训意义重大,因为培训的实际效果可以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组织好一场良好的培训非常关键。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培训单位整合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搭配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培训师。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改进路径和对策。

4.1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提升教师培训费管理

培训经费可以直接制约培训的质量。组织一次很好的培训,首要的工作是保证充足的经费和良好的师资配备。经费的来源要丰富起来,在目前的政府支持和学校自费的情况下,积极筹划企业的经费来源。

在学校开展企业讲座,加深校企的关系,将企业的文化尽早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即工作。也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产业学院,将研发设备搬到学校。对企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真正做到校企双元合作、育人。

经费来源解决后,经费的管理也十分重要。学校经费开支渠道很多,有时候经费很难保证专款专用。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保证经费使用的科学性。对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应当有计划的支出,不能私自挪用,更不能据为己有。

经费的管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学校,用在教师基本能力的提升和短期校内培训;另一部分是将经费分拨到教师的个人,教师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培训。这种举措可以对培训机构的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激励,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4.2加强校企间的互动频率,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而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双师素质的重要渠道。目前,高职教师中拥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很低,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这些教师对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缺乏认知,很难将企业生产中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的课堂中。

也正因此,更应当加强高职教师进入企业且参加生产的培训。这种培训可以是实际的生产,也可以是生产过程的观摩,使高职教师能够身临其境的学习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现实的情况,应当在满足企业和学校的利益情况下,积极开拓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

a.教师进入企业时,需要明确实践的时间段和培训任务,做好实践的计划,包括体验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的使用和产品的销售。避免出现学科式的学习,以及避免只学习到了理论知识和只具备嘴上功夫。在實践过程中,受训教师还要能够对企业的生产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这也是校企良好合作、学校反哺企业的最好方式。

B.参训的教师应当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端正态度,处理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学习中。在培训结束后,应回到单位将培训的内容进行二次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将经费的作用发挥到更大。

5结语

对于汽车专业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需要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培训经费需要专款专用,保证充足,且不能被移用。培训的结果需要加入成果转化环节,让培训能够真正落地,运用在实际的地方。培训教师还需要端正自己的培训态度,抱着每次培训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自己锻造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76-82.

[2]孔巧丽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6):70-76.

[3]王晓丽,孙浩刘.高职院校教师多元一体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8):55-59.

[4]周金容.智慧教育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3):63-69.

[5]朱新生,李锋,张坚强,等.高职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效果有效性评价——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2013-2019年省培项目为案例[J].江苏高教,2021(1):121-124.

作者简介:

刘国,男,1988年生,讲师,主要从事汽车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培训高职
教师培训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