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去·归来·离去

2022-03-23 21:56宁双林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术妻子人生

宁双林

摘要:《陆犯焉识》是作者严歌苓以自己的祖父作为原型,描述陆焉识所遭遇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陆焉识穷尽一生去追寻自由,在留学的途中、被关押的监狱里、复杂的家庭之中等等地方,都追寻过。在历经磨难之后,陆焉识最终发现自己应该回归家庭,但是追求自由的灵魂仍旧无处寄存,只得再次离去,在离去归来又离去的途中不断奔走,最终发现真正的自由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关键词:陆犯焉识;自由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第一次以男性作为长篇小说的主角创作的,以她的祖父为创作原型,展现出知识分子陆焉识的人生遭遇与其自身的精神境界。陆焉识的一生都在挣扎,而且渴望着自由,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与独立。大卫韦说:“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時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1]

一、追求自由的原因

陆焉识出身于书香门第,更是长子,同那时候的大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穷极一生追求内心向往的自由。继母恩娘硬塞给他的婚姻使得他走向了人生中为自由而进行的第一次逃离——到美国学习。在美国学习的那一时期,陆焉识毫无愧意地度过了一段花花公子的生活。同时陆焉识在学术上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他宁愿接济大卫,也不愿意出借自己的学术论文与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他并不加入任何学术团体或者学术组织,因为他明白“他的自由并不多”。学成归国的陆焉识未到而立之年就成为应用语言学的教授,然而在学术成就斐然的同时,他又开始了在风情万种而精明厉害的恩娘与温婉如玉而善良坚韧的妻子的感情夹缝中求生存。出于无奈,他也只能把自己困在图书馆和咖啡馆里,埋头苦读,钻研学术,享受在尴尬局面的家庭生活之外狭隘的零星的自由。

(一)婚姻上的桎梏

继母恩娘为了让陆焉识能娶自己的侄女婉喻为妻,“她直直地坐在那儿,眼眶里像是有两把断了线的透明珠子,掉下来不是一颗颗的,是成串地掉,又急又快,一眨眼把面前的八仙桌面就落满了。”陆焉识看着这“优美”的哭相,觉得继母好可怜,他觉得女人的可怜能让男人心甘情愿地被她们利用,向她们妥协,只要这些女人需要这些男人,男人们就会把自己的未来、快乐与自由和盘托出,甚至能被她们任意糟蹋。于是他选择用婚姻换取有限的自由,到美国去消遣他的自由,去学校、去书店、去书房,他像走到哪都带着包袱,似乎暂时的栖息地就是他的避难所,是他短暂的自由。 等他回到生活中、回到家庭中,想和婉喻稍微亲近些的时候,却又发现这种亲近像在做贼一样,他要时时提防着恩娘,恩娘见不得他对婉喻好。一件丝绸做不得两件旗袍,一份吃食分不得两份,两张电影票要偷着看,他的婚姻此时已经变成了被束缚的、被窥探着的婚姻。而“恩娘自从被焉识留在了陆家,就像一个大蜘蛛,吐出千丝万缕,要把焉识缠住。”[2]

(二)学术上的压抑

陆焉识他有自己的学术操守:在经济上,他宁愿接济大卫,也不愿意出借自己的论文与学术成果,他拒绝加入任何学术团体,与任何名义的学术组织。他并不是没有信仰和追求,他只是想自由地坚持做他自己。然而在一九三六年,陆焉识对于人情世故与政治观念都不甚了解,但因为他本身的宽厚和单纯,1936年他写了两篇文章,却无意中卷入了凌博士与大卫韦的斗争之中。在学术上的坚持让他的生活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打击,以至于他回到上海之后不敢再参与学术研究。[3]在对待学术的问题上,陆焉识也体现出对自由的追求,他的坚持最终成为一种自我人格魅力的象征。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陆焉识受到层层打击,这些压抑的氛围与压力,更加让陆焉识意识到对自由追寻的必要。

(三)人生中的无奈

陆焉识生在家底殷实的人家,从不为吃穿担忧。但在战乱时期,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依然要为家里的衣食住行操心,要靠自己的能力养活一家人。但是他发现自己从重庆回来之后,家里被两个女人过成了精打细算的日子。为了挽救陆家的房子,他又不得不东奔西走。稍微安定一些了,他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无法自拔。在那个风波不断的年代,对人格独立的追求使他不受欢迎,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陆焉识最后不得不向那个时代低头,承认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在经历了二十年的牢狱生活以后,他满心期待地回到家里,可迎接他的是冷眼相待的家人,妻子也失忆了,儿女也对自己充满了厌恶,无奈到最后只能颠沛流离,这更增添了他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在经过了莫须有的牢狱之灾之后,陆焉识却再也不可能重新做他自己了,他也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位置上去了,作为父亲他的灾难殃及子女,儿女不能升职;作为丈夫他缺少了对妻子的爱,婉喻将他视为陌路人,最终他的人生里什么都没了。”[4]

二、追寻自由而不断尝试与挣扎

虽然陆焉识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所谓的西洋化的男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摆脱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审美趣味、道德观念,早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像代代相传的基因一样扎根在他的意识深处,跟随他一生[5]。因而他在离家五年后,最终还是选择回国。出狱后,因为他身体里的那股对家庭的责任让韩念痕死心,离开了他,考虑到战争不可能一直继续下去,他最终又回到了上海。出狱之后的他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对妻子的爱,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这让他又陷入家庭复杂纠葛之中,导致他最终选择断然离去。

(一)远离围城之中的爱

1.以赴美留学来逃离包办婚姻

在陆焉识十几岁的时候,恩娘把自己的侄女婉喻带到了陆家,陆焉识自此就失去了为自己的婚姻做主的权利。婉喻就像一根丝,恩娘打算用这根丝在陆焉识的人生上打下一个如意死结。于是他用婚姻换取了出国留学的自由。在他眼里自由比任何他所拥有的东西都重要,“他可以以死来报答恩娘”[6]。在国外留学的日子,他尽情地享受这难得的自由,他把他所有的激情都付出在他的初恋上,这是一个意大利的姑娘——望达。他拥有对自由恋爱的憧憬和热情,最后却发现自己在欺骗自己的同时,也在被人欺骗。当他发现望达不愿公开二人的关系时终于明白,一个来自弱国的年轻人,不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得到尊重与平等的机会。传统的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放弃了自由恋爱,于是他又回到了那个剥夺了他婚姻自由的家庭。这段围城外的恋情最终以他的回国而告终。

2.自由恋爱对抗包办婚姻

在抗战这种非常时期,陆焉识再次享受到了爱情的自由,韩念痕是中年陆焉识逃离家中女人之间琐琐碎碎的明争暗斗之后获得的又一份自由。陆焉识与韩念痕在重庆相识、相惜、相爱,更多地也是由于他对于自由的向往:“他怕自己爱念痕其实是假,爱自己的自由是真;他是没有公开地爱自己的自由的。他从小到大,大事情自己从来没做过主,只有跟念痕的恋爱是自由自主的。”[7]只因为念痕不是恩娘推到他面前的女人,于是他也就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自己其乐融融的小日子。在学校,他是人人羡慕的陆教授,在战乱期间遇见这样一个能打理生活的情人,他不需要为生活操心,只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好他的学问。两年的时间让念痕认清了他是一个有着家庭责任感的中国传统男人,陆焉识写给妻子、继母、孩子的信,让念痕愿意把陆焉识还给婉喻,就这样焉识又回到他原本被包围的生活当中了,开始新一轮对自由的追寻。

3.物是人非而无奈离开

二十年的牢狱生活,将会说四国语言、能言善辩、有着照相机式记忆能力的陆焉识变成说话结巴的犯人“老几”。在行动方面受到限制的监狱生活,也无疑给陆焉识在精神层面创造了安静的独立思考的空间。犯人与看守者之间的世事展现了人生百态,命运的离乱、死亡的突袭,在这个相对来说密闭的空间中,立体地呈现在陆焉识面前,让他的胸怀上升到了他在做书香门第知识分子与花花公子时从未上升的高度,也造就了情感上的顿悟与升华。陆焉识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冯婉喻的感情,在苦苦追寻自由的生活之后,陆焉识最终回归现实,一切过往如云烟,最后回归于“家”。妻子冯婉喻的家书,让陆焉识逐渐产生了对妻子的愧疚与亏欠,而且对于妻子,陆焉识在情感上更是发生了本质的改变。陆焉识在人生中遇到的苦难,最终却无意中促成了他与妻子爱情。然而,当他终于回到家人身边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他想要表达对婉喻的爱与思念,除了受到来自子女的阻拦外,还要无奈面对妻子的失忆。儿子不相信他,将他和母亲分开,让他在家做“保姆”似的活;弟弟女儿的撮合却让婉喻待他更加陌生;小女儿婚后失去家庭主导权让他无处落脚,他最后不得不再次离开。

(二)流放后对自由的坚守

1.服刑中不参与任何的帮会

陆焉识被捕入狱,放行的日子一拖再拖,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大西北荒漠服刑二十余年中,他从不让自己与犯人之中的任何团体有联系,一直坚守着自己心灵与精神上的自由。在鱼骨针的事情上,焉识还在跟提审他的干部讲“个人选”。此时的他虽然因为思想中的“自由、民主”而入狱,因为对现实的认识不清而被判死刑,但他利用结巴来为自己做掩护,用结巴换取邓指的信任,争取到去场部礼堂的机会,用结巴获取同情心让自己免于成为大家敌视的对象,包括看见知青小邢因为敬重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人而敬重自己时,他也不愿再争那“一口气”,此时的焉识已经学会了看人脸色,息事宁人。

2.以自己“无用场”的知识去抗击

焉识的卷宗里没有记载他的那些超群能力,纵然用口吃来掩饰自己的才能,他也仍然在监狱里崭露头角。从一开始的“鱼骨针”改变袜子生产技术到后来的大字报,以及给邓指儿子补课、修欧米茄,还有出逃后发现含淀粉的草,都充分地说明了焉识的满腹经纶在生活的磨砺中,让他变成了一个有用场的人。为了见婉喻一面在出逃前对路程的精确计算、对方向的确切识别、对自己的改造及掩人耳目的方法,都说明了他是一个“有用场的人”。

三、“彻悟”:在失去自由之地重获自由

冯婉喻曾经是阻碍陆焉识追寻自由的缘由所在,但是在回忆里却成为他最完美的归宿、探求自由的意义和价值。在他经历了背井离乡的求学生涯、死里逃生的牢狱生活、夫妻相见不相识的无奈、与亲生儿女的心灵隔膜等一系列人生起落之后,陆焉识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到曾经囚禁过他肉体自由的荒原去寻找自由的终极意义。也许,只有在人的生存需求变得极为简单的环境中,人类的精神才不会被物欲拖累。在对于自由追求的过程中,陆焉识一次次被禁锢,又一次次想要冲出禁锢。这些禁锢让他每一次觉得是束缚的时候,也都在提醒他自由的重要。每一次,陆焉识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犯”的时候,他的反抗意识都引起我们思考,而他也在一次次的离去与归来之间做着挣扎,离去是为了自由,而归来是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感。最终他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而不在身体。

四、结语

严歌苓说过:“陆焉识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是围绕自由的,他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被一个无形的的枷锁套牢。后来他回忆起在青海时的流放生活,他一步步颠覆自己对自由概念的诠释,但是一辈子他都在渴望自由。”作者在小说中,并没有建构宏大的历史叙事,似乎只是絮絮叨叨地讲述了陆焉识的几十年的生活场景,我们却从这些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主人公在自由和人性的掙扎中起起伏伏。陆焉识对自由的追寻,也是对自我的探寻,他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却被束缚,却在荒野的大西北找到了真正的自由,西北困住了他的人,却给了他一生中思想最自由的时光,让他可以写下数十万字的手稿。陆焉识最后回归了大西北,现在的西北不再束缚他的身体,也不再束缚他的思想,他也终于明白真正的自由来源于内心,归来兮,不如归去。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代洁.一生的“出逃”与“还乡”——浅析陆焉识对自由人生的追寻[J].时代文学,2015(1):205-208.

〔3〕冯晓莉.《陆犯焉识》主题探析[J].小说评论, 2013(4).178-181

〔4〕李文思.谈电影《归来》与小说《陆犯焉识》的主题及艺术[J].电影评介,2015(1):34-37.

〔5〕涂青青.苦难中的追寻——《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精神世界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31-132.

〔6〕周岩.《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苍凉人生[J].作家,2015(4):35-36.

〔7〕高红梅.自由的追寻——《陆犯焉识》的自由乌托邦与边缘写作[J].文艺评论,2013(9):99-103.

猜你喜欢
学术妻子人生
我胖吗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怀才不遇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