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3-23 03:42鲁秀敏汤竣杰陈兴栋王永堂
关键词:创伤性检出率阳性

鲁秀敏,冯 爽,汤竣杰,陈兴栋,黄 华,王永堂

(1.重庆理工大学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2.陆军军医大学 大坪医院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包括闯入性(重新体验)症状、回避(回避麻木)症状和激惹性(警觉性)增高三大核心症状群[1-2]。PTSD是对重大灾害、战争、恐怖事件、交通意外、重大疾病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是最典型的一种应激精神疾病[3]。随着战争、暴力、重大事故及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的增多,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PTSD的发生率逐年增加[4-5]。PTSD发病率高、病程长、治愈困难,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大学生面临社会转型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及就业压力,接触各种应激事件或创伤事件不断增多,且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PTSD的发病也愈加明显[6-7]。因此,本研究以重庆某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大学生PTSD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PTSD及其他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重庆某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排除有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酒精依赖及药物滥用史人员,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

1.2 方法

调查方法分别采用线上、线下匿名自填问卷法。调查问卷分两部分,分别是自拟问卷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

1) 自拟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等,以及PTSD的影响因素,包括创伤性事件、压力性事件及事件中的角色、暴露的时间等。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平民版(PCL-C):目前国际通用,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制定,共17项条目,用以评估PTSD的三大核心症状群,包括反复体验(5项条目)、情感麻木(7项条目) 和高度警觉(5项条目)。

PCL-C量表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在过去1个月内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评定,采用5级评分标准累计各项总分判断PTSD的严重程度[8-9]。PCL-C总分判定标准:无明显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总分17~37分;有一定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38~49分;PTSD筛查阳性PCL-C总分≥50分。不同症状群判定标准:17项条目中各条目症状评分≥3分者视为阳性;三大核心症状群中,以重新体验症状≥1条阳性者判为阳性,回避麻木症状≥3条阳性者判为阳性,高警觉症状≥2条阳性者判为阳性。各条目评分汇总后得到量表总分越高,代表PTSD 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国际上研究建议降低参考值范围至38分,以增加其诊断的有效性[10]。 因此,本研究采用建议值≥38分作为PTSD筛查为阳性的标准。

1.3 统计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库,并运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收集的数据进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取392人,最终得到387份有效问卷,总有效率为98.72%,其中男生187人,占48.32%,女生200人,占51.68%;373人年龄在18~25岁,10人25~30岁,4人30岁以上;其中384人有创伤事件经历,占99.22%,3人无创伤事件经历,占0.78%。

2.2 PCL-C量表得分及PTSD检出情况

PCL-C总分范围为17~68分,其中64人PCL-C总分≥38分,符合PTSD的诊断标准,387例样本中阳性检出率16.54%,表1分别列出PTSD及PTSD三大症状群的得分及阳性检出情况。其中重新体验症状群,得分范围为5~21分,得分8.39±3.15分,阳性检出率40.57%;回避麻木症状群,得分范围为7~30分,得分11.19±4.27分,阳性检出率15.50%;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得分范围为5~22分,得分8.84±3.56分,阳性检出率26.87%。

表1 PTSD三大症状群PCL-C评分及PTSD检出情况(n=387)

2.3 PTSD症状特点

被调查的387名被试对象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症状的PCL-C评分情况如表2所示,统计结果表明:这些被试均有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前5位偏重和严重症状依次为:

1) “感觉神经质或易受惊” 35人,占9.04%,其中偏重症状30人,占7.75%,严重症状5人,占1.29%;

2) “面临相类似的情景时会非常局促不安” 32人,占8.27%,其中偏重症状27人,占6.98%,严重症状5人,占1.29%;

3) “注意力很难集中”29人,占7.49%,其中偏重症状22人,占5.68%,严重症状7人,占1.81%;

4) “处于过度机警或警戒状态” 28人,占7.24%,其中偏重症状21人,占5.43%,严重症状7人,占1.81%;

5) “回避事件经历或避免产生与之相关的感觉”27人,占6.98%, 其中偏重症状21人,占5.43%,严重症状6人,占1.55%。

表2 创伤后应激障碍不同症状的PCL-C评分及频度[n(%)]

2.4 人口学及创伤事件暴露情况对PTSD的影响

在387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187人,占48.32%;女生200人,占51.68%,其中有创伤性事件经历者384人,占99.22%,3人无创伤事件经历,占0.78%。为探讨不同人口学及创伤事件暴露情况对PTSD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就不同变量对PTSD检出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年龄、是否经历创伤事件及在创伤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对PTSD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性别、创伤事件暴露时间(现场接触时间)以及父母是否去世(丧亲)则均可显著影响PTSD的发生率(P<0.05)。其中187名男性中PCL-C评分PTSD阳性者为18人,阳性检出率9.63%,调查的200名女性中PTSD的阳性数为46,阳性检出率23%,二者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24,P=0.000);调查创伤事件暴露时间(现场接触时间)发现,一直在现场者76人,PTSD阳性数21,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7.63%,大部分时间在现场者67人,PTSD阳性数15,阳性检出率22.39%,小部分时间在现场者152人,PTSD阳性数21,阳性检出率13.82%,不在现场者89人,PTSD评分阳性者7人,阳性检出率最低为7.87%,创伤事件不同暴露时间之间相比较差异显著(χ2=14.012,P=0.003);调查父母去世者118人,PTSD阳性数45,阳性检出率38.14%,而父母健在者调查269人,PTSD阳性者只有22人,阳性检出率仅为8.18%,二者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1.419,P=0.000)。结果表明:性别、创伤事件暴露的时间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为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3 PTSD阳性组与阴性组人口学及创伤事件暴露情况

2.5 PTSD的影响因素

以PTSD是否阳性为因变量,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及父母是否去世),遭受创伤性事件,创伤事件中的角色及创伤事件暴露的时间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与表3结果一致,进一步表明性别、创伤事件暴露的时间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为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相同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TSD(B=-0.822,P=0.012),创伤事件暴露时间越长越易患PTSD(B=0.500,P=0.002),父母去世者相对而言更易患PTSD(B=-1.959,P=0.000)。

表4 PTSD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PTSD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由于其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而备受关注[10-11]。相比较而言,大学阶段更易受到潜在威胁,据统计这段时期经历创伤暴露者占67%~85%[12]。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人群,由于自身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且面临社会转型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及就业压力,接触的各种应激事件或创伤事件不断增多,导致PTSD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6-7]。为调查PTSD在大学生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可能影响的因素,达到预防和干预的目的,有关大学生PTSD的流行病学研究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遗憾的是只局限于我国的北、东、南及中部地区的一些高校,而我国西部高校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重庆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大学生中PTSD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中PTSD及其他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的PTSD阳性检出率为16.54%,与广州某医药院校大学生相当(16.6%)[13],略高于辽宁省医科院校大学生(13.3%)[10],高于安徽高校大学生(7.01%)[14],远高于南京的高校大学生(5.3%)[15]。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因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或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较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另外,本研究还对PTSD三大症状群阳性检出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重新体验症状群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0.57%,其次为警觉性增高症状群26.87%,最后为回避麻木症状群15.50%。而且最主要的前5位偏重和严重症状依次是:“感觉神经质或易受惊” 占调查总数的9.04%、“面临相类似的情景时会非常局促不安” 占8.27%、“注意力很难集中”占7.49%、“处于过度机警或警戒状态” 占7.24%、“回避事件经历或避免产生与之相关的感觉” 占6.98%。这些来自我国不同地区高校有关大学生PTSD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TSD在当今大学生中的流行状况不容乐观,有关教育部门及高校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PTSD有关预防及心理咨询工作,以有效遏制PTSD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频率。

此外,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占总数的99.22%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并且暴露于创伤性事件的PCL-C 得分高于未暴露者,与国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2]。有研究表明,社区普通人群只有36.7%~81.3%的人有过创伤性事件经历,远低于此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且PTSD的终生患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0%和10.4%,同样远低于本次调查结果(男性9.63%,女性23%)[16-17]。因创伤性事件经历是PTSD发生的必要条件,提示大学生作为高危人群可能更易患PTSD。为进一步探讨PTSD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及父母是否去世),遭受创伤性事件,创伤事件中的角色及创伤事件暴露的时间对PTSD发病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创伤事件暴露的时间及父母是否去世可能为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相同条件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TSD,创伤事件暴露时间越长越易患PTSD,父母去世者相对而言更易患PTSD。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女性的抗压能力普遍低于男性,创伤事件暴露时间越长,个体造成的压力越大,而且丧亲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一次打击。尽管年龄因素在一般人群中是PTSD的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相同条件下一般年龄越小抗压能力越小,越易患PTSD[17-18]。但在本次调查中年龄因素却被排除在风险因素之外,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校大学生,群体年龄相差不大造成的。上述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这些方面的预防及干预,最大可能减少PTSD在大学生中的发病率。

4 结论

本调查范围的大学生中PTSD的发生率为16.54%,且性别、创伤事件暴露时间及父母是否健在可能为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见,重庆大学生PTSD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PTSD的影响因素在大学生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减少PTSD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创伤性检出率阳性
早期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与思考
胃复春胶囊辅助治疗初治幽门螺杆菌阳性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超早期微创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龄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