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科学小说的杂糅性特征及其影响

2022-03-23 07:39郭冰蕾
开封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科幻小说科学

郭冰蕾

(北京印刷学院 新媒体学院,北京 102600)

中国科幻文化肇始于晚清。这一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先进知识集中向中国传播。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给中国人民带来无边的黑暗。国人“睁眼看世界”,希冀从西学中寻找国家的出路。这一时期发生的“科玄论战”事件影响深远,科学启蒙话语逐渐得到重视。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晚清时期经历了从外来译介到本土创作的演进,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萌芽,也为科幻文化在中国的形成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即从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实践出发,聚焦其特征,并探讨其对中国科幻文化的影响。

一、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实践

晚清时期,传播西学的主要途径是译介西书。随着西方近代科学书籍大规模传入中国,同时代的西方科幻文学①“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它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巨大发展。科幻小说是实证主义认识论与科学话语发展的副产品。一般都将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视为科幻小说诞生的标志。“科幻小说”得名于美国著名通俗小说杂志出版家兼编辑雨果·根斯巴克(1884—1976)1908年创办的杂志《现代电气学》所开辟的《科学小说》栏目。根斯巴克在1926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名字叫做《惊奇故事》,根斯巴克首次用scientifiction一词(后演化为science fiction,即“科幻小说”)作为这种文体的名称,并固定下来。在晚清,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在中国出现,科幻小说被列在“科学小说”的名目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科幻小说大量进入我国,俄文 Научно-фантаст ическ ий Расскаэ被翻译成“科幻小说”,从此,“科幻小说”这个名称取代“科学小说”,并流传沿用至今。作品被陆续引进。这一时期,本土小说也在“小说界革命”的推动下,开始流行于市井。在这种背景下,不少晚清文化精英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同时抱着启迪民众的目的,加入译介科学小说的行列。

1891年,在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将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的乌托邦小说《回顾:2000—1887》译成中文,以《回头看纪略》为题在《万国公报》上连载。后来,译者又将该译作更名为《百年一觉》,出版了单行本。书中,作者想象100年后美国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惊人变化,该书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这是西方科幻小说首次被引介至中国。该书的幻想内容和未来完成时态②“未来完成时态”或者说“未来完成式”是这样一种叙述方式:作者不去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而是直接假设未来已经发生的事,并站在这个假设基础之上,展开叙事。的叙述方式,对晚清科学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00年,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八十日环游记》(又名《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汉文译本出版,广受时人青睐。随后中国即涌现出大批凡尔纳译作①其中就包括周树人翻译的《月界旅行》(1903)和《地底旅行》(1903)(即《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形成“凡尔纳热”。小说界由此注意到“科学小说”这种新文体,并将其视为传播和理解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与先进思想的一条新路径。在这些西方科幻译作的带动下,不少晚清文人(其中不乏科幻译者)开始尝试自行创作中国本土科学小说,于清末逐渐形成一股创作热潮。

1902年,新小说的理论和实践倡导者梁启超创办了杂志《新小说》,开始进行自己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的连载,在创刊号上登载了第一回。这部未完成的小说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幻想小说,虽然在类别上它一般都被划归为“政治小说”,因为它服务于作者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小说将1962年确定为叙事的时间起点,用未来完成时进行叙事,打开了未来叙事的大门。它突破了中国传统非写实小说所固有的神怪式想象和循环时间观念,描绘了一个新奇的幻想世界。虽有模仿《百年一觉》的嫌疑,但它叩开了中国科学文学的大门,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两年后,荒江钓叟(笔名)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这也是如今公认的中国最早的科幻文学作品。小说仿照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乘坐热气球飞行器环游世界的奇异经历。此后,“科学小说”作为新小说的一个重要文类,开始发力。当时的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小说林》和《月月小说》也都在篇幅、位置上给予科学小说很大的支持。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包括《新石头记》(吴趼人,1905)、《新法螺先生谭》(东海觉我/徐念慈,1905)、《乌托邦游记》(萧然郁生,1906)、《新纪元》(碧荷馆主人,1908)、《未来世界》(春颿,1908)、《新野叟曝言》(陆士谔,1909)、《新中国》(陆士谔,1910)等。其中,故事题材以探险式科幻见闻和救国类乌托邦狂想居多,太空旅行和殖民、人的改造与进化等重要科幻命题也都有所涉及。晚清科学小说创作一时可谓蔚为大观,其创作境况在一定阶段看起来还不错。

进入民国以后,西学传播的重点开始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和人文思想过渡。科幻文学也与之相呼应。以科学奇想和乐观精神为标志的凡尔纳的作品,逐渐被H.G.威尔斯那些人文色彩浓厚的反乌托邦作品所取代;同时,服从革命现实需要,非写实文学开始退场,让位于写实文学。这一时期,只有《猫城记》(老舍,1933)、《阿丽斯中国游记》(沈从文,1932)等为数不多的中国本土科幻作品问世,在数量和特征的鲜明程度上,均难以与晚清时期相媲美。

二、晚清科学小说的杂糅性特征

在中西方文化和新旧知识交汇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晚清小说不免带有杂糅性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杂糅性首先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述策略上。在科学小说创作中,晚清的作家们倾向于将西方科学技术成果作为幻想基础,通过描述机器人、导弹、飞行器等先进器物,来展示中国在军事、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未来以及无限可能性。从表面上看,这种创作用现代想象资源代替了传统想象资源,例如用热气球、飞车、飞舰代替了超自然神力,实现了腾云驾雾,实现了飞天梦想,实际上,它依然停留在传统想象的层次,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目的较以往没有实质性改变。例如在《月球殖民地小说》中,既有对透视、通信、交通、爆破等西方先进科技的想象式展现,也留有偃师造人、嫦娥奔月、神医妙手回春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印记;在《新石头记》中,不乏科幻式想象,贾宝玉漫游时光隧道就是其中之一,小说主体人物仍是古人,其创作主旨仍是表达“补天”之志。此外,众多科学小说中都描述了用于改造国民性的虚构疗法,并以“换心术”“洗脑术”“催醒术”甚至“造人术”命名。显然,这种疗法没有科学原理支撑,缺少客观依据和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想象源于创作者们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即以巫术、幻术为代表的不可知力主宰着世界,依靠这些力量和方法来改变世界是小说创作者们主要的想象路径。可以看到,此时的科学小说大都是在顶着科学之名进行狂想,无科学或少科学之实,停留在表面,重奇观展现而轻原理揭示,带有传统幻想文学的神秘色彩和空想色彩。在叙述策略方面,晚清科学小说也延续了古典非写实小说的一些惯例。当时,“未来完成式”作为一种叙述形式,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十分普遍。究其原因,除了进化论和同时期西方科幻作品的影响之外,更切近的还是主观因素和现实困境。“未来”可以作为现实的时空参照,创作者借以影射现实。由此可见,晚清科学小说更多地承载着作者的政治抱负和社会愿景。值得注意的是,进入这种未来空间的方式,往往是做一个美梦,进入梦境。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设计一个梦境是让主人公进入异度空间的惯用技法,这样一来,作者可以以梦来划分叙事层次,确定“入梦——游梦——醒梦”几个节点,最终建立一个环状叙事结构。应该看到,这种尚古的环状时间观与进化论中单向度线性时间观是矛盾的。

杂糅性还体现在对作为一种文体的科幻的命名与分类上。晚清报刊对小说的分类十分繁复,且标准不一。外国小说传入后,小说分类更为复杂。梁启超是中国较早拥有小说类型观念并著文阐明的一个人。在《新小说》创刊宣言《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见《新民丛报》1902年第14号)一文中,他介绍了拟定的刊物内容,将小说划分为15种类型。其中,以“专借小说以发明哲学及格致学,其取材皆出于译本”[1](P52)为特征的一类小说被命名为“哲理、科学小说”[1](P131),这正是“科学小说”名称的由来。之后,小说林社发表了《谨告小说林社最近之趣意》一文,依据表述的生活内容,将小说划分为12类,明确用“科学小说”来指代科幻文类,并以“启智秘钥,阐理玄灯”[2](P173)为此种文类特色注脚。这种对于科学内容的神秘化表述方式颇值得玩味。

时下研究中国科幻文学的学者们大都将 “科学小说”作为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统称。笔者认为,美国华裔科幻研究者王德威教授提出的 “科幻奇谭”(Science Fantasy)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更贴近于这种文体当时的形态特征。他认为,这种文体的出现,有西方科幻小说的影响这一原因,同时也有内部原因,即中国传统神怪小说的许多特性依然在发挥作用。中国早期科幻小说中那些超自然的因素超越了客观事实,不受科学逻辑的限制,内容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狂想,所以当时的这类小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应用“科幻奇谭”代指,以突出这一文类的混杂特性[3](P291-294)。事实的确如此。当时,虽然“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已经存在,但它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性和普遍性。在 “理想小说”“冒险小说”“未来小说”“乌托邦小说”等小说类别中,依然可以找到与“科学小说”性质重叠的作品。如吴趼人创作的《光绪万年》(见《月月小说》第13号,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出刊,署名为“我佛山人”)就干脆被《月月小说》的编者打上“理想科学寓言讽刺诙谐小说”[4]的标签。这显示出“科学小说”在定义边界上的模糊以及文体形态上的含混和包容。

杂糅性特征的形成有内外两层原因。究其外因,一方面,科学小说是舶来品,本土创作者必定会受到凡尔纳、贝勒弥等西方科幻作家的影响,这些本土创作者会依据当时西方国家社会形态和科技成果,去想象未来中国,进行虚构、展开叙述;另一方面,本土创作者大都拥有传统文化教育背景和知识体系架构,拥有自己的道德理想,他们广泛撷取中国古代神话和传统志怪类小说的精华,与西方科幻小说的要素有机混合,终使科学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状态。究其内因,杂糅性特征的形成与晚清学人面对西学时的复杂心态有关。明末清初,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对西学进行了从容思考。晚清,国运衰微,学人目睹惨状,对西学既痛恨反感,又心生钦仰,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制度,既怒其不争,又留恋其光辉。科学救国的紧迫感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混杂交织,造就了科学小说中常见的语气论调。

三、晚清科学小说的深远影响

作为一个小说类别,科幻属于纯粹的舶来品,它对晚清学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相当发达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基础之上,并有科学原理和逻辑推理作支撑,而这种工业和科学知识基础恰恰是当时的中国所不具备的。相关基础的缺乏导致当时的国人对“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比较粗浅,认识比较笼统。当时,“科学”主要以“格致”这一富有经学色彩的名称来表述,强调的仍是主客一体、自外而内这些中式认识论。由于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不高,加上中国幻想文学传统的影响以及晚清小说家本身的教育文化背景,因此晚清科学小说中对科学技术的想象不可能含有较多科学成分,还是以幻想成分为主。如此一来,科学本身与幻想分离,纯粹的幻想与以科学依据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幻想混同,其他题材类型的小说与科学小说混同,致使晚清科学小说在形态特征和分类标识上混沌模糊。整体来看,晚清科学小说缺乏真正的“科学”内涵,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小说,与同时期的西方科学小说相比有很大差异,与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更是相距甚远。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肯定晚清科学小说的价值。

从文学史层面来看,晚清科学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晚清“新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类,科学小说对“新”和“变”的追求,使得“挥别过去、奔向未来的文学时间观念和以西方为核心(当时的语境)的世界范围的文学空间概念”得以形成,从而使小说从内容到叙述方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推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5](P86)。王德威曾为科学小说摇旗呐喊、助威,他对科学小说的现代性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在他看来,如果“以现代为一种自觉的求新求变意识,一种贵今薄古的创造策略,则晚清小说家的种种试验,已经可以当之”[3](P18)。所以,他站在重写文学史和知识考古学的双重立场上,发出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慨叹。

从内容特征与形式风格这一更具象的层面来看,科学小说对后世包括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在内的中国科幻文化的影响似乎更加显著和直观。首先是科幻文学。如前所述,晚清科学小说最大的特征在于中西幻想元素的融合混杂,中国小说的非写实传统在科学小说中得到延续。中式古典幻想与西式现代科学技术幻想并置,神话传说与历史现实交织,实现了对时间片段的解构与重构。如今,在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科幻创作支线 (代表作品有钱莉芳的 《天意》等)中,依然能够发现这个特征。其次是科幻电影。在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获得成功之前,中国科幻电影一直无法在中国类型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正是因为在过往带有科幻色彩的中国电影中,中西幻想元素、科学与玄学元素总是融合混杂在一起,致使这类影片的科幻类型标识模糊,从类型、形态上对其进行命名,给其冠以“中国科幻电影”的名称比较困难。但是,这也充分显露出中式科幻的独特性及其一鸣惊人的可能性。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晚清科学小说明显的工具性目的及其与现实切近的叙事特征,也对中国科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中国教育普及社),译者在《月界旅行·弁言》中说道:“……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6](P152)可以看出,在 19 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那些富有责任感的文化精英是出于普及科学知识、启迪民众心智的目的开始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的。中国科幻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既现实又崇高的价值取向,它背负着救国图强和科普启蒙的神圣使命,这种明显的工具倾向和浓厚的使命色彩是其他国家的科幻文艺很少具备的。20世纪80年代,科幻文学领域对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同时期,《合成人》《男人的世界》等科幻电影上映,这些电影反映出“科幻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不论是那场辩论还是新的创作倾向的产生,都能从中看到科学小说的影响。

在晚清科学小说中,西方近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幻想元素的混杂,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幻文化的内容形态。晚清知识分子需要在民族国家建构与西方文明认同之间进行选择,他们陷入两难境地,这也是中国科幻成长伊始就面临的困境。如何突破困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发展道路,不只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需要深入思考,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科幻小说科学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