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之难,行思所向

2022-03-24 08:02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杜威经验教材

郭影强

广东省惠州市惠陽区第一中学高中部ztdos@qq.com

关于提问,在课堂上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场面:当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时候,学生一片沉默,或者提出的问题和当前的学习主题相距甚远。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在于,提问既可能是低阶的,也可能是高阶的。对提问的反思,需要进行结构化的观察和思考。例如,技术课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很喜欢动手活动,而经常疏于动手之后的概念总结和认知提升;喜欢使用网络搜索信息,但对搜索方式的提炼和总结未必有兴趣;喜欢编写程序,但对提升程序的质量未必愿意深入思考。问:你对刚才的学习过程有什么总结和反思吗?答:没有。这时候作为教师如果对此缺乏预见或经验,未免觉得好尴尬。

对搜索方式和编程质量的思考和提升,是更高一阶的认知。一个人迈步走路是一种动作型的活动,而对走路状态的觉察和动作的优化,则是上升为觉察、观察和调整的层次。那些具有动作特征的活动,是熟练的自然的整体的和舒适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认为,这一类活动属于直觉而迅速的系统1来处理;而觉察观察反思和调节,则属于抽象而理性的系统2来处理。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感性活动需要理性活动的提升,但这一活动何以发生,如何能进行可见的有效的调节,则是行为发生上的难题。

近读杜威,发现他曾指出可能有三种抑制学生学习的因素:其一,杜威认为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双重性。即面向科学家的专业的知识属性和面对儿童的经验之外的属性。如果教材过于强调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新颖价值,而忽略了它是经历了前人较长时间探究的结果。教材上要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当前的经验缺乏有机的联系,使其成为单纯的空洞的符号。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二,学生对此类与自己生活和认知经验有较远距离的东西缺乏学习动机。这里的例子,在于我们在提供给学生学习任务的时候,所设计的任务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潜力有较好的匹配。有经验的教师多半应该体会过,寻找恰当的学习案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幸好当前的技术课的教材普遍经过了再编写,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当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再改造再创新。

杜威指出的第三个抑制学生学习的因素是:有人会捍卫和赞扬单调愚笨的教学方法和无谓的练习,因为“儿童对于它们感兴趣”。咋一听,此种情况未免匪夷所思,但杜威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我的理解是,因为人一旦长期被抑制了有趣味、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会基于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而让自己降低到较低的认知活动水平。现实中其实也常见,很多学生如果没有发展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反而会习惯于僵化的学习方式,如不习惯于提问、不习惯于复杂性思考等。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福格教授创立了一门叫做“行为设计”的学科,提出了福格行为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人的有效行动需要“动机、能力和触发/提示”三个关键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提问,可能从提问的动机、能力和触发情境的角度来观察。批判性提问和复杂性思考,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亲身经历、有意有效的练习,然后在恰当的触发场景下才能发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追求的当下,要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提问的能力和习惯,当思,更当行。

猜你喜欢
杜威经验教材
教材精读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让我们摇起橹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