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3-24 21:59张诗波彭忆强孙仁云曾传华罗建徐延海
高教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科强国交通

张诗波 彭忆强 孙仁云 曾传华 罗建 徐延海

摘  要:交通强国是正式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为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分析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以西华大学为例,从约束因素分析、“2+2”大类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標设定与毕业要求制定等方面提出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从知识结构模型、课程结构体系、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平台建设等方面给出保障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交通强国;交通运输类;新工科;大类培养;地方高校;西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164-05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power is one of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training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strong transportation country, Xihua University is taken for example, and top-level design of the training mode is propos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onstraint factors, "2+2" mode, setting of specialty objectives, formulating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etc; curriculum system is also structured around knowledge structure model, curriculum structure system, the suppor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etc.;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finally provided from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laboratory, practice and employment base, training platform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etc. The results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train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ransportation power; transportation majors;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free enrolment; local universities; Xihua University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1](以下简称“《纲要》”),将交通强国建设全面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交通运输发展的时代要求,标志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纲要》描绘了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交通运输发展的前进方向,吹响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冲锋号。《纲要》对推进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纲要》同时提出建设交通强国需“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交通干部队伍”。

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带动社会对交通运输类人才的需求,优化提升人才需求结构,同时对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新理念、新要求也不断出现,冲击着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内涵。在此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应对?本文以西华大学为例,研究探索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人才培养既是交通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助力交通强国的重要基础。伴随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近年来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类似西华大学的地方高校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主要包括:新工科兴起、大类培养趋势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

(一)新工科兴起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2]。教育部指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3]。为此很多工科优势高校都进行了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5]。

交通运输是综合性、交叉性、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门类,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和区块链等众多新技术重要的应用领域和新业态新模式涌现的重点行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向,引领着交通载运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出行理念和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对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强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动交通产业往智能化、网络化、安全化和环保化等方向转型融合。交通行业出现的众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催生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交通运输已然成为典型的应“改造升级”的传统工科专业门类,需探索建立“新工科+交通运输”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二)大类培养趋势

大类培养是指高校将相近两个或多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入校后经一段时间的大类基础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学习的培养模式[6]。大类培养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按院系大类(即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二是按专业大类(即按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分类);三是按学科大类(即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归为一类)[7]。国内高校开展大类培养最早的是北京大学(2002年)、清华大学(2002年)和浙江大学(2005年)[8]。发展至今,全国大部分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都已经实行了大类招生和培养的模式。

截至2019年,全国有155所院校开办交通运输专业,127所院校开办交通工程专业。最早施行交通运输大类招生的是同济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大学(2007年)。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实施大类培养的院校中,专业类中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导或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大类培养院校交通类专业不占主体)的院校约有18所,这些院校中的交通运输类大多包含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专业,部分院校还含有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物流工程和车辆工程等专业。东南大学实行的是“大大类”培养,其“土木交通类”涵盖交通和土木类的9个专业。

大类培养已经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普遍趋势,也是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參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9]。从高校专业建设视角看,专业认证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明确了专业建设方向,通过认证可以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改革专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目前已有20所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有18所院校的交通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已经在包括交通运输类专业在内的工程教育中深入人心,深刻地改变着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四)我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现状

西华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其交通运输专业创建于1983年(时名为“汽车运用工程”,后于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目录改为现名),交通工程专业创建于2000年。交通运输专业为省级交通运输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交通工程专业为省特色专业,两个专业于2016年进入本科一批招生。近年来,围绕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获得校级和省级的奖励,如“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以就业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4年);“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获得西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

至2018年,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一直按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从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类型较多,主要涵盖交通建设与运营企业、汽车运用企业和运输/物流企业等;交通工程专业毕业生近六成在交通建设企业就业,在设计单位、交通运输企业的相对较少。

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将要面临以下问题: 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交通行业新业态新模式存在不确定性,人才培养定位须走对方向并结合实际; 生源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女生比例明显上升,这会显著影响就业意愿格局; 学生考研比例上升,本硕衔接的问题不可忽视;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完成之后,交通建设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减少,交通运输类特别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将面临重构。

二、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约束因素、模式选择、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一)约束因素

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需考虑和遵循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 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要求。

2. 满足学校、专业的特色和定位。我校服务的面向定位是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交通运输相关学科和专业在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交通安全工程和公路大件运输等方向已形成特色[10]。

3. 充分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

4. 吸收新工科理念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服务交通强国战略。

(二)“宽口径、厚基础”的“2+2”大类培养模式

我校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开始进行大类培养改革,提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2+2”大类方式培养模式(总学分160),即学生以“交通运输类”招生入校,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交通运输学科大类基础课,二年级结束时依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取向和综合成绩,同时考虑各专业规模进行专业分流后分别进入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以新工科理念设定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结合新工科与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社会需求的变化,我校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基础及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能力突出、沟通与适应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5年后可以达到并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遵循“同类不同质”的专业区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定位为道路运输管理与汽车运用技术,培养能够在道路交通相关领域从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汽车运用技术等相关工作以及能够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交通工程专业定位为交通管理与工程,培养能够在道路交通相关领域从事规划研究、设计开发、建设维护、运营管控和项目管理等工作,能够解决交通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

(四)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设计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各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且能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毕业要求[11]。我校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结合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出涵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和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12个方面的毕业要求,其中着重强化解决交通运输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三、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战术支撑,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行动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知识结构模型、课程结构体系、课程教学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等。

(一)知识结构模型

交通运输类专业知识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包含公共基础及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和大类基础及专业知识体系。其中公共基础及学科基础知识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图学类、物理类和力学类等知识,大类基础及专业知识以交通(运输)工程生命周期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五个环节为知识链条。

(二)课程结构体系

所设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四个模块构成,最低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60。

公共必修课程包含“两课”、大学英语类、体育类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构建的富有西华特色的通識教育课程组成,其中必修学分6个,另有不计入总学分的选修学分3个,重在强化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大类基础课程设置交通运输大类学生必修的大类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夯实学生的专业发展基础,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包括数学、物理、力学和工程制图等工科类基础课程,以及学科导论、交通分析、交通运筹、交通经济和交通工程学等工程教育认证和国家质量标准当中均明确要求的课程,同时开设反映学院特色的课程(汽车运用工程),新开设响应新工科理念的交通信息工程、智能网联交通、交通环境工程、BIM技术、交通数据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计算机辅助工程、交通设计与仿真综合实训和交通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着力构建“6+1”专业课程体系,即每个专业打造6门分别对应交通(运输)工程生命周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核心专业课程、重点建设1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同时设置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某一方向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选修课程。

培养方案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着力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类和专业培养体系之中,合理设置和安排课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讲座和创新实践活动等环节,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学期,实践环节不断线。

(三)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每门课程均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每个教学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教学大纲中同时还需明确所有课程评价的环节,以及各个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四、保障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可以从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与就业基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平台等方面加以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学校修订了《西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细则(修订)》,分七个层次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学校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室人员,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相当影响力、具备相当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部分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习,包括国(境)外学术进修、访学、合作科研(含博士后研究)和网上专业培训等。目前,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所有教师均为交通运输类专业毕业,100%具有硕士学位,45%具有博士学位,3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二)实验室建设

我校建有汽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设置有交通运输相关实验室,包括交通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控制实验室、大件运输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和道路设计实验室等。正在建设综合交通虚拟仿真实验室、交通工程综合实训实验室、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实验室和道路勘测设计校内实习基地等。

此外,学校还与广州维脉科技公司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合作,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实践条件。

(三)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

为配合大类培养方案的实施,我校在已有基地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成都公交集团公司、自贡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广东振业优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和苏宁物流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就业实习基地,服务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平台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专门设置了学生创新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平台[13-14]。重点打造“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校内选拔赛”,鼓励学生参加“交通·未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等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双创”项目、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五、结束语

交通强国是正式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高等学校应主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交通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找准在交通强国战略中的定位,积极响应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和大类培养等人才培养新理念,制定适应大类和专业发展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与之相符合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与就业基地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平台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N].人民日报,2019-09-20(4).

[2]裴玉龙,李昕光.面向新工科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5):90-91+94.

[3]“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2):27-28.

[4]韩正峰,胡晓军.“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4):49-53.

[5]冯天军,梁春岩,张云龙.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24):40-42+45.

[6]禹奇才,蔡忠兵,苗琰.推进高校大类招生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教探索,2014(1):136-139.

[7]徐浩,杨柳,沈飞跃,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浅析及西安交大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158-160.

[8]储江伟,吴晓红,崔淑华.交通运输大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5-26.

[9]胡德鑫,郭哲.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发达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制度建构与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2019(11):46-51+63.

[10]曾传华,何太碧.大件物流行业人才培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17(7):122-124.

[1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8版)[EB/OL].(2020-01-30)http://www.ceeaa.org.cn/.

[12]彭忆强,孙仁云,杨建军,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汽车交通创新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2):206-210.

[13]张诗波,骆勇.从交通科技大赛看我校交通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2):114-116.

[14]郑亮,费凌,杨刚.校企联合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28-30.

猜你喜欢
工科强国交通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