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换学记”

2022-03-24 05:36凌天恒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东开学土耳其

文_凌天恒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街头,志愿者扮成新冠病毒,提醒人们重视防疫(图:视觉中国)

我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攻读硕士一年后,通过“Erasmus+欧洲流动计划”获得了去土耳其安卡拉的中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中东科大”)交换学习的机会。在出发前,我收到了一千多欧元的交换生奖学金补助,手握“横财”的我对充满异国风情的生活满怀憧憬,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出国门的换学经历。

疯狂三月:当考试季撞上开学季

2021年的春天终于来了,当我满心期待世界秩序能恢复正常时,欧洲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暴发。那段日子,德国新增新冠肺炎感染人数日日破万,土耳其的每日新增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甚至超过了5 万。欧洲各国之间再次封锁边境,身边同样要出国交换的好几个同学退出了交换生计划,我也陷入了纠结中,思考还要不要去土耳其。

没等我犹豫太久,德国学校突然发来通知:由于疫情严重,所有期末考试取消,改为线上考试。本来我预计3月初就能完成在德国的所有考试,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土耳其的交换学习中,但由于疫情,德国教授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准备线上考试专用卷,考试季的战线被迫延长到了4月中旬。

说来也巧,迟迟不公布开学信息的中东科大也在此时发来通知:2021年春季学期定于3月15日开学。我收到通知时,距开学只有3 天时间了。作为一个已经在德国习惯任何事都被提前至少一周通知的人,我被这种“土耳其式”的临时通知打得措手不及。德国考试季撞上土耳其开学季,让我有点体会到了什么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方面,我全力备考,以免被严苛的德国教授判为不及格;另一方面,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土耳其——虽然当时土耳其的疫情也非常严重,校方明确告知校园设施和学生宿舍全部关闭,但还是有不少“胆儿肥”的交换生提前去了那里,其中以俄罗斯同学居多。于是乎,那段时间交换生们的交流群里热闹非凡,几分钟不看就能积累上百条未读信息,很多人在问开学后如何登记居留,图书馆是否开放,哪里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弄得我心神不宁,总想着放弃考试直接过去。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连正式的录取通知书都没有收到,根本无法办理前往土耳其的签证。一问校方,他们竟然说忘了——这个理所当然的回答让我对土耳其的低办事效率有了切身的体会。我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待在德国考试,并通过线上的方式学习土耳其的课程——我可不想让已经到手的奖学金,再从我的手里飞走。

疫情时代的网络学习

中东科大的老师们给交换生举办了一场线上欢迎会,向我们展示了占地1 万亩的巨大主校园、临海校区和新校区,并介绍了学校的选课系统、教务系统、邮件系统等。

开完欢迎会,中东科大的选课系统开放48 小时,过期不候。当我好不容易进入系统,却发现这里的课表与半年前我在“Erasmus+ 欧洲流动计划”中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又问了校方,他们解释说忘记更新该计划里的课表了)。不幸的是,我先前选择的四门课都不在新的课表里,也就是说,我要重新选课,否则就上不了学。由于签署了“Erasmus+ 欧洲流动计划”学习协议,课程的任何更改都必须重走一遍流程——而这些烦琐的手续,都必须在几个小时里完成。

←杜塞尔河边的巨大景观布置

我不得不仓促地选了四门课,并紧急联系双方学校的多位教授和工作人员,重新签署了学习协议。还没等正式开课,我已经身心俱疲。在德国教授的试卷轰炸下,在土耳其教授的隔屏注视下,我开始了疫情时代的“双国家”网络学习生涯。

土耳其与德国有1 个小时的时差。中东科大早上8 点的课,身在德国的我早上7 点就要端坐在电脑前了。土耳其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定期上传教学视频外,还会不定期地进行实时视频教学——我有一门自然语言处理课,教授会在每次实时视频的前30 分钟进行测验,每次测验的得分会计入最终成绩,谁都不敢怠慢。

中东科大的教授们非常重视对学术能力的锻炼,他们布置的作业题往往非常新颖,在网上根本找不到答案,这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实验。我们上交作业时,要勾选“不作弊不抄袭”声明,助教会用程序对我们上交的代码和答案进行查重,一旦发现作弊就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有些课的作业要求很高,在正确运行代码的前提下,还要求撰写完整的报告:为什么用该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更好的方法吗?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是我在德国读研过程中没有遇到过的。后来我才知道:中东科大的研究生是与博士生一起上课的,要跟已经写过硕士论文的博士生听相同的课,做相同的作业,自然会感到“压力山大”。

通过2021年春季的交换学习,我真切地认识到:德、土两国教育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相对而言,德国教授更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在课堂上,他们会把一个个知识点掰开、揉碎,很仔细地讲给你听,并传授你自学新知识的方向和方法。在课后,他们会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甚至考虑到学生可能还要打工兼职来养活自己,因此会布置比较“人性化”的作业。而土耳其大学的一些热门理工课程的教学方式可谓“激进”,教授在课堂上不太讲解基础知识,他们偏重实际应用,常常推荐一些新近出版的课外书籍,有时直接拿来最新的顶级学术会议的论文进行讨论,所以我们不仅作业压力大,上课压力也大,有时听得云里雾里的。

令我意外的是,虽然网络学习的过程相当煎熬,但在期末时,土耳其教授的打分却异常宽松。与在德国一门考试可能挂掉70%的人不同,我选修的四门土耳其课,有三门拿了满分,甚至有一门课,班里一半的学生都是满分。虽然我总是被每周各种作业的截止日期逼得昼夜不分、失眠脱发,但不得不说,中东科大让我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潜力。开学前,我对这些领域一窍不通,四个月后,我已经完成了好几个学术小项目,可谓是收获满满。

文化因交流而相通

在德国高校,我是本专业唯一的中国人;作为土耳其交换生,我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但相比德国人相对疏离的交流方式,土耳其人及那些有强烈交流意愿的国际交换生确实热情很多,我不再是那个必须主动搭讪的人了。

短短四个月,我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比如我很欣赏一位土耳其本地的博士生,他为人谦逊有礼,学习专注刻苦,平时只跟有学术追求的同学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其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交换学期结束时,我和他互加了好友。另一位在几内亚担任大学讲师的黑人交换生,也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给那边的学生带去更多的知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东科大理工科专业几乎采取了100%英语教学的模式。在我选修的四门课中,教授在98%的情况下是讲英语的,所有的课件、作业、考试、报告也都是英文的。而我所在的德国大学,纯英语授课的硕士科目只占少数,德国教授更倾向于使用母语教学。我曾经在德国学校的事务管理处遇到过一个工作人员,他明明会讲英语,却拒绝用英语交流。

我始终认为,保护好本国语言,与掌握外语是不冲突的。多掌握一门语言,就能多拥有一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当我掌握了中文、英语、德语三门语言后,我更加了解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补,体会到人类文化的美好与博大。在我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懂几门外语,这会为你们打开一片新的思想的天空,也能让你们获得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

2021年春天的土耳其换学经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让我留下了不少遗憾。转眼间,2022年春天已在眼前,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我想去土耳其好好地玩一玩。我要去坐迎风飞扬的热气球,我要去看洁白如雪的棉花堡,我要和土耳其好友促膝谈心……只要活着,我们终能与世界各地的美好相见。

↓中东科技大学主校区俯瞰(图:IC photo)

猜你喜欢
中东开学土耳其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开学啦!
开学了(2)
我也叫“土耳其”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土耳其医改后来居上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开学啦!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