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外貌心理学

2022-03-24 03:13
中学生天地(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外表吸引力

注重仪容管理的你很棒

我们对他人面孔的着迷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外貌也很在意,即使你确信出门之前已经整理过仪表了,当你经过一面镜子或窗户,很可能还是忍不住要向自己的虚像多看一眼。外表的稳定性对我们的自我认同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往往希望自己内心永远年轻,但生活太容易在外表留下痕迹。

大多数人都会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外貌。小的改变包括换发型或穿搭,大的改变包括减肥或做整容手术。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和自己所感知到的(或者所希望的)外貌标准相符,或许是基于表达个性的渴望,或许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源。临床心理学家、慈悲聚焦疗法(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的创始人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在2002年的《身体羞耻:概念化、研究和治疗》一书中声称:“几百万年来,吸引力的盛行以及注重自我对他人的吸引力,促成了我们思想的进化。”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印证这个观点,《礼记》中有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可见礼仪最首要的就是端正容貌和仪表。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的外貌在表现个人身份和提供个人的初印象方面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别人的外表,也自然而然地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人们都会希望自己留给别人的印象符合自己内心的期望。

因为对自己满意想变得更棒,而不是因为对自己失望

花时间打扮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更整洁清爽甚至更有吸引力原本无可厚非,因为社会确实处处“看脸”。但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很难分清究竟是我们真的想这么做,还是社会和时代逼我们这样做。形象管理原本是个人的自由,是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如果受到太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做事的动机和能够感受到的快乐就会完全改变。

在欧美,人们对外貌的担忧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病,人们从青少年开始就越来越沉迷于对外表的修改,对自己外表的不满程度也逐渐加深。这种不满最终会演变成对自我的否定,导致自信心下降、抑郁、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学家罗丁(J. Rodin)用“标准化不满”(normative discontent)这个术语来描述人们对外貌不满的水平。大量研究也发现,在商业广告过分苛刻地对美丽进行定义(例如只有像时装模特那样的大长腿、A4 腰才算美丽)后,这种极端的吸引力标准也会产生大量的消极影响。

李世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著有《压力心理学:从大脑、个人成长到心理健康》

英国的尼古拉·拉姆齐(Nicola Rumsey)和戴安娜·哈考特(Diana Harcourt)在著作《外貌心理学》中提到,心理学家们在20 世纪末就已经发现,从青少年开始直到成年,无论男女,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身体表示不满。心理学家哈里斯(D. L. Harris)和卡尔(A. T. Carr)2001年在英国的一个调查显示,25%对外貌感到担忧的女性和19%对外貌感到担忧的男性表现出心理抑郁和行为功能失调的症状——当他们认定自己的外貌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连自己都厌恶的,他们将很难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也会引发他们的社会性退缩,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加剧他们对自己的否定。

不要让他人定义你的外表和内心

与不满意外貌相关的抑郁情绪涉及两个重要的心理学领域:对自我的感知,以及自己外貌对他人感知和行为的影响。事实上,这两个领域也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对自己身体形象的认识很可能会影响到自我概念的形成,而自我形象认识和自我概念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身边其他人的影响。如果你对自己的外表有一点不满,回忆一下,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满的?是因为书本、影视剧里都在反复告诉你,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才算美?还是因为身边的人(包括父母)都这么认为?这种“学来”的不满也会逐渐影响你对自己的认识,也会让你变得越来越难以欣赏自己。但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符合他人的审美才值得被欣赏呢?每个人的外貌都不一样,所以我们才会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也不会走在大街上被认成别的什么人。

做自己,学会欣赏自己,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唯有如此,你才会露出只属于自己的、最光明灿烂的微笑——而自信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魅力的。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外表吸引力
谁更难过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吸引力1
吸引力2
人生什么最重要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跟踪导练(三)4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