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的国内传播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2-03-24 02:27陈肖利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陈肖利

(仰恩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

全球化的今天,女性主义的发展异彩纷呈,多种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共存并相互批判和借鉴,而对批判和借鉴过程中的解析、翻译、发展、甚至误读的状况分析,是认识一种理论在一个地方生成和发展的必要工作。本文试图梳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在国内进入21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研究界的“旅行”状况,以期对中国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所借鉴。在概述《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绘制出2000-2020年间305篇CNKI期刊“第二性”关键词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谁在传播”“如何传播”两方面来分析20年间其在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界的“传播”“旅行”情况。提出研究结论,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如何被解读和传播的,找出不同历史情境不同理论碰撞时的理论发展或畸变原因。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概述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哲学家,她的《第二性》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哲学理论著作,被称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经典作品。当然,除了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外,波伏娃也受到了其他哲学思想的影响,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胡塞尔现象学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等[1]。

波伏娃《第二性》中存在主义观点可概括为三方面:首先,女性是他者,女性是被动的,往往陷入内在性而无法超越。其次,体现“女性价值”的“女性气质”是根本不存在的。再次,女性是不自由的,女性要想获得解放,必须能筹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由。

(一)女性的处境:女性是他者

波伏娃用“第二性”“他者”“客体”来定位女性的处境。《第二性》波伏娃围绕“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2]这一核心思想,论述了女性在父权制下的“他者”处境。共分为上下两卷。

第一卷“事实与神话”,约有28万字,将近占全书的二分之一,是全书的理论框架。波伏娃通过研究生物学、精神分析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开始了她对女性所受压迫来源的分析。接着考察了女性“他者”地位的历史成因和充斥在文明中的神话故事。第一卷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女性是“他者”,是“第二性”?在第一卷的第一部“命运”里有集中阐释;第二,女性作为“他者”必须具备的品质主要有哪些?主要在第一卷的第二部“命运”和第三部“神话”中被详细描述。

第二卷“当代女性”,探讨了女性的个体发展史,认为妇女要得到自由和解放,必须正视女人与男人的自然差异,并与男人建立手足关系。第二卷也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女性是怎样成为“他者”的?在第二卷的第四、五、六部中通过对当代女性的个体发展做以考察,从而看到女性成长中成为他者的过程。第二,女性从“他者”走向“此者”的策略。对这个问题的论述集中在第二卷的第七部“走向解放”和此书的结论部分。

(二)女性的价值:女性气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波伏娃认为,所谓对“女性气质”的界定都是神话的编织,由于男人以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世界,并把它与绝对真理混淆在一起。男性试图用神话来塑造永恒的女性化,从而去代替现实中具体的女性,去为压迫女性进行辩护。波伏娃分别从历史上男性的优越性的产生过程和男性缔造的女人神话两方面阐述了“女性价值”和“女性气质”的虚构过程。这种“女性价值”和“女性气质”都具有他者的品质。

(三)女性的出路:获得自由

波伏娃《第二性》对女性自由的论述建立在西方现代性模式和标准上,现代性主张自由是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而理性和主体性是其核心观念。波伏娃继承了现代性强调个人自由的传统,不放弃对理性和主体性的追求。有人认为“20世纪的妇女哲学家的著作表现了对一个认识论主体的位置的寻找”[3]确切地说,是对女性主体位置的寻找,波伏娃的《第二性》也不例外。她在《第二性》中提出了女人走出他者地位的方略:一是根据她的“交互作用”理论提出,女性要树立主体意识,变依附关系为一种手足关系。二是要推翻父权制文化,寄希望于社会变革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些都是为了改善女性的处境,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讲“她只有获得和他们一样的处境,才会得到解放”[3]。

二、新世纪以来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界的传播情况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设定检索条件为期刊检索,主题为第二性,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检索条件为精确。共检索出526篇文献。经过人工核校,将目标文献按CiteSpace所需参考文献格式导出并转码,最后得到本文研究的305篇样本文献数据库。

据图1显示,《第二性》相关议题在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界发文量如图所示,过去20年总体呈现增长态势。2000-2005年间,论文发表数量均在7篇以下。2006年呈现转折点,突增至16 篇, 2010-2011年是爆发点,之后连续3年发文量均在20多篇。2011年的27篇达到近20年来发文量的峰值,之后有所波动,但每年的发文量均保持在12篇以上。2006-2011年共计112篇,呈急剧增长态势。可知,新世纪以来《第二性》已经受到我国女性主义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图1 发文量随年代的变化图

(一)传播主体:谁在传播

1.核心作者群

把Node types设定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2000—2020,时间切片=1年,运行CiteSpace,得到了节点数=304,连线数=50,密度=0.001。从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中可以发现:整个图谱网络为零散状态,各作者节点之间连线很少,这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少,且合作规模少,独立研究较多。同时通过CiteSpace统计出了发文量超过2篇的22位学者中,仅 6位作者的发文量为3篇以上。

由图2中看出,由于学者相互交流与合作较少,在图谱中只形成了少数作者子网络结构,只有以李孝英为首的网络结构较为明显,其他均为2人合作较多。图中也显示几位高产作者合作较少,较少存在学术交流与联系,单独节点的学者较多。以上表明我国学者在《第二性》的研究上沟通合作意识不足,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亟待加强。

图2 作者共现知识网络图谱

2.研究机构

从发文机构来看,西安思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文学院发文量均为3篇,是发文量较高的研究机构;山西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次之,发文均为2篇。这表明社科类院系及师范类高校是关注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的主力,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在跨机构研究方面(见图3),各研究机构没有形成聚类,独立研究较多,分布零散,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二)传播视角:如何传播

1.关注热点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4),这些聚类折射出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界关注《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的焦点问题,包括“第二性”“女性主义”“女性”“波伏瓦”“女性意识”“他者”“自由”“波伏娃”等8个聚类标签。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1)。

图4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谱

表1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通过对图4和表1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分析,将《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大致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女权主义”研究主题

共现标识词为:“女性主义批评”“女性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等。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旨在提高全球妇女地位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公布,进一步促进了学界对波伏娃《第二性》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也促进了看待女性问题和阅读文本的女性主义视角。新世纪以来,随着妇女研究的学科化,《第二性》理论开始发挥它的学术意义。在女性主义研究界,女性问题纳入了主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第二性》理论受到关注和解读,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4]。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第二性》女性主义的观照以及《第二性》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文学文本的观照,成为两个连续的研究议题。

(2)“第二性”研究主题

共现标识词为:“他者”“处境”“主体性”“身份”“看/被看”“女人形成论”“从属地位”“弱势群体”“话语权”等。“第二性”的概念是伴随着《第二性》这本书于1949年出版而逐渐被世界女性所熟悉。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妇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陶铁柱所译《第二性》于1998年出版,从而为国内女性所知。随后是借助“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这句口号式的表述开始传播。这本书并不好懂,因此,“第二性”概念的真正深入解读还是在学界。集中反映在2000年后,“他者”“处境”“主体性”“身份”等概念被解读和传播。2002年,吴小英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文章《“他者”的经验和价值——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尝试》第一次涉及波伏娃“他者”概念[5];2004年,王宏维对“他者”概念展开了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联系的讨论分析[6]。

(3)“女性气质”研究主题

共现标识词为:“女性价值”“性别差异”“女性意识”“女性形象”“女性”“男性气质”“中性化”“性骚扰”等。一些研究者以波伏娃的理论反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男女平等”和“性别差异”,认为“这一时期的性别平等放弃了性别差异”[7]。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文化兴起,“男人味”“女人味”的话语在不断强调着男女不同的性别气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是否全部情愿一直保有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和气质,诸如含蓄、贤惠、内敛等等?女性的价值究竟适合在公共领域还是家庭私人领域得到实现?这些都作为文化现象被讨论。但仅是停留在浅层的关于“女人味”的讨论。波伏娃认为,女人神话制造了符合他者品质的“女性气质”,这些“女性气质”把女人和内在性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在当今的女性主义研究领域,对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内在性、超越性等相关议题的探讨仍然较少。

(4)“女性解放”研究主题

共现标识词为:“自由”“两性关系”“男女平等”“男权社会”等。在“男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基本国策、政策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以妇女为主体的女性解放理论研究在新世纪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格局。关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境遇及评价,以及关于波伏娃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贡献等,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8]

2.前沿演进

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用来反应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国内《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趋势,运行CiteSpace,得到关键词突现图(见图5)。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由图5中可看出,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排序,《第二性》中“女权主义”“女性解放”“女性气质”代表了理论解读的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女权主义”在2000-2003年间,“女性解放”“女性气质”在2012-2018年间,这三个突现词是极具影响力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2001-2003年间的突现词有“女权主义”“妇女”“女性”“女性语言”“中性化”“男性语言”“弱势语言”“统治语言”,期间“女权主义”突现率最高。但我们看到,像“妇女”“女性语言”等突现强度小,持续年份比较短,持续了仅仅2年的时间。这8个关键词全部在2000年开始突现。

2011-2018年间突现词有“女性解放”“女性气质”“自由”“《第二性》”“处境”“主体性”“话语权”,期间“女性解放”“女性气质”突现率最高。“女性解放”从2013年延续至2018年,“女性气质”从2012年延续至2016年,“自由”“处境”从2016年延续至2018年。这说明,“女性解放”“自由”“处境”“女性气质”这4个关键词为国内《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关注趋势。

除此之外,关键词时序图可以用来反映某一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因此运行CiteSpace,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6)。

图6 关键词时序图谱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不同,关键词突现集中于2000-2005年与2011-2015年两处节点,而2006-2010年与2016-2020年较少有突现词。结合高突现词的相关文献,对突现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演变划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1)基本议题解读阶段(2000-2010)

这一阶段的主要突现时间为2000-2010年,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女权主义”“女性”“妇女”“性别差异”“女性气质”“他者”等方面。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在妇女研究界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著作的新一轮的译介开始增加。1998年由陶铁柱翻译的《第二性》全译本出版,2004年又再版。这一时期,整个女性主义研究领域对波伏娃《第二性》的解读接纳较多,批判较少。因此,《第二性》中的大多数概念均被解读出来,并主要集中突现在前5年。2008年郑克鲁在《女性问题的透视与自省——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9]中围绕波伏娃对女人的理解、女权问题、女人在人类史发展长河中的地位、“女性神话”、女人一生中各阶段的考察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第二性》在女性问题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并于2011年出版了法文直接翻译的《第二性》全译本。对关注议题扩展解读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2)集中议题研究阶段(2011-2020)

第二阶段的突现时间为2011-2020年,关注的议题集中在“他者”“女性主义批评”“自由”“主体”“主体性”“处境”“女性解放”“两性关系”,这些议题其实也是在新世纪初就被解读的概念,但在这一时期更加突现。结合研读文献发现:在此阶段,《第二性》女性主义研究出现三大特点:一是在2011-2015年论文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与2011年郑克鲁从法文直接翻译的《第二性》出版有一定的关联,推动了《第二性》研究的进展。二是突现的关键词都在前5年,后5年都很少再突现关键词,说明关注的议题在10年内持续稳定。三是女性解放研究方向的学术化和集中化。主要从文学文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的方法论分析及女性主义哲学视域的哲学思想解读三个维度展开。2020年发表的16篇文章中有8篇为文学文本分析,2篇为哲学思想研究,6篇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义思想研究。尤其后两个维度有了进一步的推进。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义思想研究开展逐渐有所体现。例如从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视角比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观点[8];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分析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第二性》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评价波伏娃女权主义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10];关注波伏娃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关系, 结合我国女性现实,探讨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妇女社会地位平等问题的启示与经验[11]。在女性主义哲学视域下哲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他者”“女性气质”与第一阶段相比,其解读逐渐增多,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开始关注《第二性》中的一些哲学概念,比如他者、内在性、超越性、偶然性、模糊性[12]等受到关注,从女性主义伦理[13]、生态女性主义[14]等视角探讨,从“他者”走向“此者”,从“内在性”走向“超越性”的可能。另一方面,虽然不少学者结合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探讨性别差异时,从性别气质、女性意识等方面关注两性关系[15]较多,但关于“相互性”,特别是“交互作用”理论的丰富内涵仍没有被深入解读。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CNK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305篇期刊文献逐篇编码,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形象直观地从“谁在传播”“如何传播”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了波伏娃《第二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在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界的传播现状及动态发展趋势。研究发现:

第一,已经树立了多个学科视角,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对议题的讨论不够深入,论文质量普遍不高,在跨学科领域的影响力有限。

新世纪以来,随着1998年及2011年《第二性》英译、法译版本的出版,《第二性》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且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视角。《第二性》的女性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较多地应用于文学、传播学研究女性主义文本,并也逐渐开始运用于跨学科涉及的女性问题探讨。从目前研究性文献的发文量来看,整体发文量大致呈上升趋势,且自2000年以来发文量逐渐上升,说明《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很少,合作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

第二,研究议题集中化,研究内容需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较少。

从研究热点及趋势来看,研究的热点领域有“女性解放”“第二性”“女性气质”“女权主义”“他者”“性别差异”“自由”等。且“女性解放”“女性气质”“自由”从新世纪以来突现至今仍是较大关注度的主题。这说明,这几方面仍然是目前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新世纪以来,在女性主义研究界,随着妇女研究学科化的发展,女性问题纳入主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对《第二性》的解读逐渐趋于学术化。《第二性》对国内女性的启蒙,也多是对学界女性的启蒙。研究视角单一,对女性生活实践无法产生影响和指导作用。而传播女性主义思想帮助那些困苦于女性“内在性”而茫然无知或无措,也是我们学界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对于大众女性来讲,《第二性》的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学界需要多关注国内女性的生存“处境”,多深入调研,挖掘《第二性》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启蒙拓展价值,探索《第二性》女性主义助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大众化传播策略,引导大众女性树立正确的女性价值观。

第三,哲学理论探讨性文章较多,作为方法论针对女性现实问题的研究较少。

当前学界研究哲学理论探讨性文章较多,忽略了当前女性具体生活情境。一种理论从一处到另一处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文化和知识生活的不同,“理论,我们当然需要……但是我们也需要高于理论和驾驭理论的东西,那就是从批评的角度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无法包揽、封闭、预言它可能在其中有所用处的情境。”[16]近些年,《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视角下法学、医疗、生育、健康等领域的少数女性问题也得到一定的关注和研究[17]。要实现“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合作。”[18]一定需要用与生活情境对接的女性解放思想引导,引导女性走出内在性,走在时代前列。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结合中国女性当下情境传播《第二性》女性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女性的生活“处境”推进性别平等。

综上所述,虽然波伏娃《第二性》在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界受到的关注度逐步提升,近年来研究议题也有所拓展和深入,但未来在加强科研合作、力争研究方法多样性、关注女性生活处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域等方面还有长足进步空间。本文不足之处是样本数据仅限于CNKI收录的中文期刊论文,因此上述发现仅是中国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第二性》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希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