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创新训练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探究

2022-03-24 04:57刘燕华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探索性思维大学生

刘燕华

(西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各领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能。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佼佼者,大学生是推动创新创业的源动力,必定肩负着创新创业的使命。有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全部就业本科毕业生的1.6%。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从创新创业教师配备、环境、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更细致要求;许多学者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了不同方向的分析。2017年至2021年,中国知网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论文年均发表量为2188篇,其中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的论文年均为397篇,明显高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信息和平台建设等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十分重要。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活动,创新为创业提供了手段,是创业的前提条件,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创新推动创业,创业依靠创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创新的形式很多,不同形式对于不同新创企业的推动也有差异。无论是哪种方式,以往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创新对于创业的质量提升都是显著的。创业若要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资本投入以外,创新的战略和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对创新形式如何推动创业的效果进行探究。

一、探索性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包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带动发展。创新最早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创新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随着创新研究的深入,创新对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一)探索性创新的内涵

探索性创新或者依靠现有知识或者超越现有知识,是运用灵活、变异的特殊性,产生新思路、创造新产品的过程[1]。探索式创新常常表现为激进式行为,创新幅度大而且风险较高。有学者认为,探索式创新就是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在面对新客户或新兴市场时,要广泛地搜索新的知识[2],运用新知识,并从中产生灵感和知识变异。最早研究突破性创新的是熊彼特(1934),他认为突破性创新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不同于过去,不仅是对原有生产和管理模式的破坏,也是对现有资源的重组,是改变原有范式,重建新的范式的行为过程。

(二)探索性创新的特征

首先,探索性创新具有新异性。新颖奇异是新异性内涵,追求新异就是求异思维或者发散思维。比如:同是一个圆,大家都看作是一轮红日,就没有新异性;如果有人看作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就有了新异性。新异在于发散、扩散。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3]。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具有视野开阔、视角多维的特点。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相连,是创意思维的核心[4]。其次,探索性创新具有突破性,就是要打破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式,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因此,先要澄清现实面貌,再将愿景与现实并列比较,生发和保持创造性张力,然后集中注意力到内在本身,或者用想象的方式等帮助自己来运用潜意识,超越现实,达到创造的新异性。再次,探索性创新具有变通性,变通有变化、变革、改革创新的意思,是指善于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及时改变原来的工作计划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新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思路和方案的思维特征[5]。处于VUCA时代下,思维因外界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进行思维的变通。不囿于过时的方案,又遵循客观规律灵活采用新的途径、方法去解决问题[6]。最后,探索性创新具有前瞻性。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新思想、新知识层出不穷,新问题、新情况纷至沓来,如果仍然依赖陈旧模式、陈旧观念,沿循老办法、老经验解决新事物就必然落后于时代潮流。只有增强前瞻性,增强眼光的敏锐性,才能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探索性创新训练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

创业效果是通过创业活动最后达到的结果,创业效果的优良取决于创业过程和达到目的的优良。探索性创新对于创业效果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其核心在于“探索”和“创新”,如果缺失了探索和创新,就会导致创业活动与一般活动的区别不大,进而影响创业的目的。探索性创新训练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核之一,大学生经历了训练,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大。挖掘探索性创新与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因果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具有重要价值。

(一)探索性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

探索性实验本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验方法,大多为理工科实验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创新的要求必须更加新颖。探索性问题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高校实验项目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往往经过探索性试验训练后学生创业灵感会更多地被激活,所以探索性实验与大学生创业效果呈线性关系。因为“探”与“究”是因果关系,关联到“创”与“果”就会形成创业的坚持性、坚韧性,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开放式的教学实验方法,让学生体验实验的基本过程,运用基本方法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探索性实验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创业最终见效除了创业者具备锲而不舍的韧性和毅力之外,还意味着创业者充分的自我创业胜任力。胜任力的基础前提一定是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是构成创业有效果的基本元素。探索性实验培养的深入研究素养积累为创业效果的最终实现和创业有效性奠定了基础。比如,理工科的实验教学、工程训练中心的产品设计等都是以探究贯穿活动始终,培养学生的自信,对其进行智力再开发,以及形成他们潜心研究的品质。

(二)探索性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

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接近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大学生搜集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增加阅历的同时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培育大学生深厚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培养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以及综合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以最终弄懂道理为目的,主要侧重于做事和明理。所以,真正的实践要有一个目标和方向,要有计划地、有安排地做好每次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超出理论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体验感知引发大脑思考,产生问题意识,促使产生疑问和探求心理,从而不断地刺激个体产生激情,激发热情,发起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弄清问题本质。创业不是凭借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创业者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可以看到很多创业团队成功都归结为创业者的经验,只有经历了、体验了才能冲破一次次的问题束缚,冲向成功的彼岸。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爱因斯坦说:“成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位哲人曾说过:“所谓成功就是总比失败多一次。”只要“织网”比“破坏”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凡有所成就者都要经历一定的逆境磨练。所以孟子才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不断探索、不断明辨、不停思考,这样的人创业必定成功。

(三)探索性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业效果的影响

传统“灌输式”教学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浅层理解很难达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7]。探索性课堂教学也称研究型课堂教学,高校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台贩卖知识的机器,而是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出发,设定问题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深入思考、开展探究。这种教学模式从单向的灌输知识到与学生分享、共享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课堂环境。此环境下,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特别注重问题的设定,要以探索性教学理念为指导,与学生亦师亦友,宽松流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着重培养学生渴求知识、追求卓越的态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大学课堂不是一言堂,一定要有学生的声音,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无异于打开了学生的智慧脑。智慧脑是随着人类理性、智能的发展,逐步进化而来的。一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来源于智慧脑,人之所以能够分析情况,做出选择、做出决策再去采取行动,都受到智慧脑的系统、理性和想象能力的推动,通过视觉与空间的形象构建进行逻辑推演。大学课堂教学的这种能力培养对创业效果无疑具有深层次的推波助澜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业的核心来自于想象,因此,大学生创业成功与教师课堂开放式教学存在线性关系。

三、提高大学生创业效果的探索性创新训练路径

在探索性创新训练时要引发学生“探”,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激情,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引发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从而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对探索性创新训练的认知

从实验假设、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到得出实验结果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探索训练首先是团队凝聚、合力的结果,依靠一个天才或者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发展是绝对做不到的。在团队中,首先要营造团队合作的实验氛围,为每个人贡献个人的独特观点创造机会,提倡从多样化角度分析;其次提炼每个人的创意火花,收集团队成员个人意见进行深度汇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开足并上好实验课是高校育人的基本工作,普及并重视实验教育关系到五育并举人才培养问题。一是要创建一支素质好的实验教师队伍,优化实验教师结构;二是要加大对实验场地、设备、仪器的资金投入,完善实验条件;三是促进实验项目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实施多中心、多元共同体促进学生实验项目转化,使在实验教学中萌芽的“种子”在创业中培育孵化。

(二)加大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探索性创新训练的情感

开展社会调研,走进工厂、社区和企业,让大学生多看、多思考,是创业能够产生并得以持续的诱因。社会实践近几年来多表现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三下乡”就是将文化、科技和卫生送到农村,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调查研究、服务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在暑期开展,无论是下乡服务还是开展社会调查,对于大学生都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广阔的农村大课堂里,学生们发现了农村、农业、农民需要帮扶的困难,体验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通过现实观察促进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十分必要。

社会实践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假期实习。实习活动对于开发学生问题意识十分必要。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经受风雨,见识世面,增长才干。比如,有学生在经历了超市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工作需要细心、周全、策略和谋划。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有些大学生到抗疫一线担任志愿者,成为老百姓口中的英雄,获得最美志愿者美誉。志愿者的英文翻译为Volunteer,此概念存在时间比较久远,本质是为社会服务,“自觉自愿、助力他人、不计较报酬”是其中心思想。大学生志愿者有益于激发自信、乐观和坚韧性等心理资本,也是探知社会、产生创意灵感的推进器。

(三)建设研究型课堂,训练大学生探索性创新的品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8]。创设研究型课堂必定能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课堂可以是以教师的研究为主的课堂,教师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课堂的一个主线,教师将自己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课堂也可以是师生共享研究的课堂,这类课一般是将结论设置好,先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教师引导指向结论,这类课程对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很有意义[9]。创业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建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建构的素养,对于创业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具有奠基作用[10]。因此,更新教师观念,用思想指挥行动,帮助教师形成对研究型课堂的认同十分重要。只有认同研究型课堂的形式、方法才能够遵循教学改革模式转变传统授课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来提升决策思考、信息收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探索性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思维跳跳糖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