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研究

2022-03-24 10:47赵宝莹李传锋
关键词:外语受试者问卷

赵宝莹, 李传锋

(洛阳理工学院 信息化技术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23)

进入信息化2.0时代以来,我国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地方高等院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指导下,致力于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具有“国际性”特点的外语教师而言,更需要其提高信息素养。近年来,“国内聚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日益增加,但研究方法多偏向于理论分析而实证研究比例较低,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1]。为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笔者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以下几个问题:信息素养的内涵有哪些,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如何,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素养培训的担忧和需求有哪些,并通过分析调研结果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其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信息和主要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广为引用的“信息素养”内涵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s)在其发表的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即信息素养是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较为成熟科学的解释有:“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4]秦美娟、何广铿将“信息素养分为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大部分,其中信息意识包含认识、观念和需求;信息能力包含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研究”[5]等。罗国太、肖永贺的理论更加全面,增加了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其相互关系为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保证、信息道德是准则[6]。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特点要求其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从而助力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笔者以河南省豫西地区5所本科高校的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三方面问题进行调研:一是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如何,二是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素养培训的具体需求有哪些,三是影响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参加信息素养培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经过前期结合文献研究及随机抽样访谈等途径,在与研究团队人员反复论证与修改后,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受试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包含受试者的性别、年龄、职称等。第二部分为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依据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调查教师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第三部分为外语教师对于信息素养培训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的想法。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0.28%,符合问卷调查回收率要求,调研数据可作为研究依据。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在316份有效问卷中,女性受试者占比达79.75%,男性受试者占比为20.25%。从受试者年龄来看,30岁以下教师占比7.11%;30到40岁之间占比70.10%;40到50岁之间占比18.99%;50岁以上占比3.8%。职称结构方面,讲师及以下职称者占比71.50%;副教授占比25.30%;教授占比3.2%。问卷调查显示,受试者中中、青年女教师居多且职称大部分为中级及以下。

(二)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1.信息意识

调查问卷“是否能够及时关注自己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一项中,肯定者占比仅有21.52%,高达78.48%的受试者信息意识不强。然而,在“是否认同信息素养是教师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项的统计中,选择“完全认同”的占比69.62%,“比较认同”的占比13.92%,选择“一般、不太认同和不认同”的占比为16.46%。由此可知,大部分受试者能够意识到信息素养对其专业发展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想要提高信息素养的意愿明显。

2.信息能力

结合外语学科的教学、科研等实际情况,笔者在调研中重点考查信息获取、判断、评价、管理及整合等能力,分析外语教师的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信息素养。问卷结果发现,能够根据信息源、作者、出版方等因素来判断信息的权威性和价值的受试者占比29.11%。能够通过影响因子、文献引用量等正确评价文献质量的占比22.78%。善于将信息以图示化的形式在写作中表达的占比10.13%。能够将所获得的信息应用到实际教学和生活中的占比24.05%。能够利用OneNote、有道笔记等软件对筛选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储存的占比6.33%。能够利用Mendeley等软件进行外文文献管理的占比6.33%。能够熟练使用思维导图软件Mindmaster、Xmind等辅助教学的占比5.06%。能够熟练运用爱剪辑、剪映等视频剪辑软件辅助教学的占比6.33%。能够熟练使用Camtasia等微课录制软件录制线上课程的占比5.06%。能熟练运用一种以上在线学习软件(如钉钉、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进行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的占比62.02%。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知,大部分受试者信息判断和评价能力欠缺,信息图示化表达能力不足,能够对信息进行存储、归类和较好管理的更为稀缺。综上,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教师仍是少数。目前,在国家大力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大环境下,只有少部分教师能熟练运用一种以上在线学习软件进行在线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来看,地方高校多数外语教师的信息能力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对此予以重视,积极寻找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3.信息道德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科研主力,需要注意学术方面的信息道德。在调研统计“是否清楚什么属于信息抄袭、学术方面的信息侵权”时,选择“十分清楚”的教师占比为32.91%,67.09%的教师对信息道德了解不足,其信息道德素养亟待提升。

(三)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需求

在培训需求方面,对于培训时间的安排,81.01%的教师希望培训时间能够放在周内工作时间进行。对于培训形式,83.54%的教师期望信息素养培训为基于案例的互动式培训。对于培训的内容,70%以上的教师期望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软件操作、信息化课件制作、网络技术(检索)等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通过问卷可知,86%的教师认为,参加集中的信息素养培训和成立网络教研共同体是有效提升信息素养的途径。因此,高校或有关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形式时可采用线下专家带领下的教学、科研信息技术集中培训与线上教育信息技术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四)影响外语教师参加信息素养培训的因素

在本研究的初期阶段,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中、青年外语教师共计78人进行了题为“您认为影响高校外语教师参加信息素养培训的因素有哪些?”的访谈调研。之后,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此问题。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316位受试教师中,67.09%的教师认为影响其参加培训的主要要素是教学、科研任务重和时间、精力不足;65.82%的教师担心培训内容与实践教学不对接;51.90%的教师担心培训讲授课程吸引力不够;48.10%的教师担心培训时间安排不当;32.91%的教师担心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大,没有外在动力。由此可知,培训的时间、内容及学校支持的程度等都会影响教师参加信息素养培训的积极性。

四、提升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制度或激励机制

高校应加大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重视程度,出台相应的政策。例如,可将外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成果纳入年度教学质量奖评比中,或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条件,从而增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意识。或将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纳入外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激励外语教师积极参加线上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参加信息化教学实践训练营或信息素养研修班等,形成学习、进修和培训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外语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积极性,使外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二)调研教师实际需求,制订有效的信息素养培训方案

高校在组织培训之前要进行充分调研,不仅要初步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层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意愿和需求,还要了解影响教师培训积极性的相关因素。为了提高培训的参与率,培训的重点目标群体可以设定为40岁以下的外语教师,采用“重点培养、示范引领”的原则,使中、青年教师率先提升信息化水平,让其帮助一些老教师尽快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学的方法,让这些老教师投身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对于培训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段,便于老师的集中。培训课时以30学时以内为宜,尽量实现短时、高效。为了提升培训成效,可采用基于案例的互动式现场学习、专家讲座以及网络教研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培训专家可优先选择信息化应用成果突出、有较强个人魅力、课堂互动能力强的专家,这样有利于调动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在培训内容方面,可侧重选择信息化课堂设计、信息化课件制作、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检索手段等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高校可以联合本校的信息化技术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建立校内“信息素养研修基地”,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资源,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等一站式服务与支持。在校内信息化素养基地定期组织开展面向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系列培训活动。高校可在信息素养基地设置多个教育技术相关岗位,由各个教学院部选拔教师代表到此岗位进行6~12个月的挂职锻炼,协助学校引进并推广信息化教学、科研技能,组建优秀的校内信息素养培训团队。团队成员回到各自院部为教师们设计适合学科实际情况的信息素养培训方案,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三)倡导协作式学习,构建信息素养学习共同体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目前高校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共同体学习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个人自学动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可选派信息意识强和责任感强的中、青年外语教师作为信息素养学习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赴国内外优秀院校观摩、学习或参加信息化教学、智慧教学会议等,并将所学、所悟提炼成 “可复制、可推广”,富含典型案例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在高校进行推广、应用,切实做到将国内外一流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引进来、用起来,以提升学校的整体信息化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外语受试者问卷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问卷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