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探索

2022-03-24 16:05卢珍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微积分双语数学

卢珍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在我国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路上,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及外语文化的双语人才,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前提之一。逐步改革传统教学,探索新的高效优质的培养双语人才的教育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研究双语教学课题是双语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1 双语教学的意义

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体现。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给学生创造初步的双语环境,传播双语的观念,不可避免要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了十几年汉语之后,母语的根基相对比较稳固,不会轻易产生动摇。学生从中学起就已经在大量学习英语,而双语教学不过是把英语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角度认识、理解、分析学科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英文学术著作中,谋篇布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顺序、方法技巧等都充满了英语思维的特色,双语的培养有助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文著作或撰写英文论文时,能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写作方式、陈述方式对学术内容进行解读和语码转换。

2 现代数学的双语性

现代数学起源于西方,各高校现在使用的教材最初都是由英文原版翻译过来,经过系统的整合、改编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是加工过的“食物”,其“口感”难以摆脱“加工者”的作用,很难再品到原汁原味。就像读古籍一定要读文言文,尽量不要读翻译过来的白话文。一则,译者一定是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编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就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二来,古人用文言文写作,恰是为了不把话说全、说死、说绝对,给读者留有一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如同现代很多电影结尾会“留白”,给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把英语融入数学教学,不单是给学生普及一些专业英语词汇,更多是传授“原汁原味”的知识和逻辑思维,如果双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锻炼英语听力,那就有舍本逐末的嫌疑了。开设任何一门课程,最首要任务应该是掌握这门课程所传达的知识信息本身,双语只是一种辅助提高知识传播有效性的手段。应该尝试把中文教材没有翻译到位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定义、定理和逻辑,更好地服务大学数学的学习,而不应该仅仅是外语学习的一个途径。

大学数学大多数课程的创始人都是外国人,了解创始人及伟大数学家的生平、创作历程、文化背景,对于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涵,相应的定理、公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微积分的创始人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在国内,理工科学生学的数学基础课叫高等数学,文科生学的数学基础课叫微积分,但实际上内容差不多,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而在国外统称为calculus(微积分)。在微积分创立了3 个多世纪后,它依然值得我们如此赞美。微积分是一座桥梁,使学生从基础性的初等数学走向富于挑战性的高等数学,从有限量转向无限量,从离散到连续,从肤浅到深刻,在英文中,通常在微积分一词calculus 前面会郑重地加上定冠词“the”,这种称谓与“the law”异曲同工,是为了特指微积分是一门独立存在的令人敬畏的学科。不言而喻,微积分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以往的数学家,恰如一幅名画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画家本身一样。微积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研究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要学好吃透微积分就必须了解微积分的发展历程、文化背景及为微积分做出大大小小贡献的数学家们。让学生通过阅读外文文献,了解微积分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公式的理解,认识相似公式的差异。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伯努利兄弟对微积分的重要贡献,他们使得原本很深奥的微积分成为非常容易理解的学科,牛顿和莱布尼兹共同创建的微积分在他们手里变成“用户友好的”。学生通过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代的解法,感受数学的变迁及现代简约数学的强大之处。

现代数学是一个多元文化思维方式的产物,各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都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现代数学的双语性是其重要特征。

3 双语教育的开展形式

3.1 双语教育的分类

双语教育有不同的分类方式,Machey(1970)总结了90 种双语教育的不同形式,Colin Baker (1993)在《双语教育与双语制度的基础》 中把双语教育划分为10 种类型。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双语教育可以概括为半外语型、混合型和全外语型三种类型。也有人认为可分为逐步渗透型、穿插型、开设选修课型和渐进型等[1]。各国、各地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也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3.2 双语教育开展的原则

黄艳春认为,我国双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明确教学目的、提高教师水平和实行分级教学,选择维持型、过渡型和浸入型发展模式[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过程和规律出发,研究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同时还要坚持渐进性原则,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分层次、多元化、渐进地展开实践探索。陈光春、蔡明山等人认为,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学校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应加以区别对待[3-8]。本校是一所二本院校,实施数学的双语教学有八大不利因素: 双语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薄弱;缺乏师资;缺乏相关教师培训制度;缺乏双语教学的鼓励政策;缺乏适合本校学生的双语教材;学生数学功底和外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时量难保证;英汉语系悬殊。不能急功近利,直接复制别人的双语教学模式,现阶段着重研究的是双语教学的过渡形式,为未来实现真正的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3.3 本校公共数学双语教学的过渡性开展形式

首先,在课堂中穿插数学史、数学家和英语专业词汇。相对其他学科,数学比较枯燥无味,令人望而生畏。数学公式繁多难记,学生对公式、定理理解不到位,印象不深。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时不妨融入古今中外的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对数符号“log”,是“logarithm”的缩写,是由两个希腊词λóγο (拉西语logos,表示思想之文字或符号,也可作“比率”或“计算”讲)和αριθμó (数)结合而成。对数概念和“logarithm”一词是由英国数学家J.Napier 发明,与解析几何的创始、微积分的建立并称为17 世纪数学的三大成就,“log”这个符号则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Cavalieri 所使用。17 世纪中叶,波兰传教士穆尼阁和中国数学家薛凤祚合作完成的著作《比例对数表》 把对数引入中国,而《数理精蕴》首次把“logarithm”称为对数。后又因为自然数e 在科学技术中使用率很高,为方便起见,慢慢把以e 为底数的对数记作“ln”,称为自然对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符号的由来,明白符号背后的意义,区分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也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索欲,更加利于数学素养的培养。

其次,辅以情境教学。双语数学是对数学知识和英语功底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有时需要用到情境教学方法。从数学发展历史、数学家轶闻趣事、生活实例、跨学科案例中提取与当前所授知识相关的信息、图片、动画、影视片段、模型等,创造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同一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减少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再次,渗透模式。学生长期以来建立的以母语为背景的知识体系、理解分析问题的方式及逻辑思维习惯,使得达到学科目标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大学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故而本校宜采用渗透模式进行双语试点和改革。除了在课堂上常用英语表述关键的公式、名词、定理等,课下也鼓励学生接触、收集、整理、运用双语相关的资料。比如通过公众号、云盘、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共享学习资料,补充数学史、数学英文名词、数学相关的影视作品、数学文献、数学前沿国际资讯,方便学生了解国际数学的概况,了解数学家们发现数学、推动数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如此,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生学习数学的地域、时域、教材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数学、更广更深地探索数学,另一方面,通过非正式的形式把双语教学的种子埋在学生心里,潜移默化中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推动双语教学在本校大学数学方面的缓慢进程。制作阶梯式双语习题集,从单纯汉字到关键词为英文,再逐步进阶到全英题目,题目的难度在每一阶段会呈现阶梯式增长。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章节的知识体系与国外教材相应知识体系的差异大小,若差异较大,则需要用对比或融合式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内课外的教学。

另外,师生亲身体验外教课。本校有长期合作的数学外教教师,会经常组织外教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教学、举办讲座或茶话会,涉及教育理念、校园氛围、专业知识、学术前沿等,让学生感受国外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体验外国人如何教授数学,实现双语半沉浸式学习。教师也经常和外教进行沟通探讨,学习现代西方数学教学新策略、新理念、新方法,强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力度,把握学术前沿,寻求一种创新的、更加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形式。

最后,自编双语教材和习题集。根据长期教学经验、学生的培养方案、本科目教学大纲、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等实际情况,结合精选的多种中英文教材,编撰适合本校学生的英文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特色,由参考书目慢慢试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同时也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双语教材的适应能力及具体需求。

综上,双语教学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切忌排外守旧;双语教学的推进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切忌一蹴而就;每个学校的学情不同,应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个性化教学改革方式,切忌一概而论;任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谋求的是学生终身发展,切忌华而不实,舍本逐末。

猜你喜欢
微积分双语数学
集合与微积分基础训练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TED演讲:如何学习微积分(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