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中医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022-03-24 16:05刘明军刚晓超陈邵涛仲崇文王储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科双师教师队伍

刘明军,刚晓超,陈邵涛,仲崇文,王储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2018年4 月,同济大学举办“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为主要内容的“四新”建设理念,指出“新医科”与传统医科不同,将推进医学与多学科相叉、融合、促进,全面整合精准医学和转化医学等医学新领域,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等交叉学科为支撑的医学模式转变[1-2]。本文对“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中医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探讨,以期为针灸推拿相关课程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1 “新医科”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新医科”建设理念提出后,中医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更多改革与挑战,故教师队伍建设也应进行相应改革。目前,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关于医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模式、学习内容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教师队伍相应的教学能力培养、教学层次提升、教学工具使用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而针对中医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更为不足,故亟须进行深入探讨、研究。

2 “新医科”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新医科”背景下针灸推拿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新医科” 建设理念要求中医高等院校培养的新型针灸推拿学科人才,不仅要在针灸推拿学领域专业基本功过硬,还要兼具广泛涉猎及掌握其他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成为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创新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将“医、理、工、文”等学科交叉、互通、互融的复合型人才。

为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未来对于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将更高,培养途径也将更为多样化。故在此背景下,对于专业教师的新要求也将区别于传统针灸推拿教师,更倾向于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知识储备、多层次能力特质,甚至多学科交叉背景等综合教学能力。显然传统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此要求,需要及时探索一种新的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型针灸推拿专业教师队伍[3]。

笔者经调查研究发现,“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符合“新医科”背景下对于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新型培养需求。首先,“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针灸推拿专业理论基础。其次,“双师型”教师掌握丰富的针灸推拿专业领域临床实践经验,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对“新医科” 背景下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教育起到更有效的引领作用。再次,通过“新医科”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进一步增强从临床到教学工作中熟练、灵活地融合、创新、发展“医文、医工、医理、医X”等交叉学科理论与技能的能力[4],并将这些符合“新医科”建设的综合教学能力与其所教授的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结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对针灸推拿专业未来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 “新医科”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3.1 培养“双师型”教师多学科交叉综合教学能力

未来医学突破性的进展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针灸推拿学生的培养要立足于根本,但又不能仅局限于针灸推拿学科范围内,更要着眼“大学科”范畴,通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实现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新型多学科交叉联动”综合培养。

“双师型”教师具备的主要特征为:一方面作为专业课教师,他们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具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作为临床医生,“双师型”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涉及、运用及掌握的医学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范畴较广泛、全面和综合,故更便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间交叉融合和转化运用的能力,和进行前期职业相关的市场调查、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的能力。所以“双师型”教师更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教学设计阶段有明确方向性地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从而在未来教学活动过程中,更便于为学生们搭建起基于针灸推拿专业基础的交叉学科知识网络框架,以适应“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对针灸推拿学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培养新型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3.2 增强“双师型”教师“精准化”教学能力

“新医科”建设强调“精准医学”概念,要求未来针灸推拿专业医学人才在临床中对患者的治疗能够从传统的“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变。故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应适应性地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进行过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引导教师们在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从“标准化”向“精准化”转型。

3.2.1 教学环节“精准化”

提高“双师型”教师设计、执行教学环节“精准化”的能力。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使“双师型”教师基于“真实世界”的针灸推拿专业临床经验,培养其“以学生为中心”[5]、重新“精准”解构传统教材的能力,以及二次挖掘、凝练、细化、重组传统教材理论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的能力,通过结合真实临床实践案例与经验,“精准”丰富教材中相应教学单元的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精准医学”理念贯彻始终的能力。

3.2.2 教学方法“精准化”

增强“双师型”教师“精准”选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培养教师们熟练、恰当、“精准”选择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方法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在保障理论教学水平基础上,发挥“双师型”教师临床经验丰富的优势,根据临床典型病例“精准” 立足于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相关临床实际问题,“精准”设计模拟临床实际的病例讨论、诊疗过程实践操作等“案例翻转”教学内容。

3.2.3 教学对象“精准化”

培养“双师型”教师针对不同特征的教学对象“精准化”教学的能力。即培养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兴趣点等多样化学习特征,进行综合学情分析,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精准化”教学指导的能力。培养教师从“理论重于实践”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优势,找准不同教学对象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精准教学活动。这种对教学对象的“精准化”教学,不仅适宜在理论课堂中完成,也适宜在实训课中完成。

3.3 提升“双师型”教师智能创新教学能力

“新医科”建设中提出开设“智能医学”新专业的理念[6],故本研究将其引申为“双师型”教师智能教学能力提升,尤其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软件的熟练使用方面,如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学习通、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软件。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软件,目前在线上课程中应用度较高,但在线下课程中的应用仍不够广泛和有效; 或者在部分课程中,虽然将互联网教学软件应用于教学过程,但没能充分发挥智能教学软件的全部智能功能作用。所以,为提升“双师型”教师“智能”教学能力,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对教师进行系统化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软件等信息技术高效使用的培训、演练,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定期开展调查、反馈及评价,以明确使用效果,促使教师智能教学手段应用能力逐步提升。

3.4 提高“双师型”教师转化教学能力

“新医科”建设提出整合“转化医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改革要求。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医学思维模式。将“转化医学”理念运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于针灸推拿专业教学领域,可以使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大大缩短两者的距离,这也符合现代“整体医学观”,符合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双师型”教师本身就具备理论与临床密切转化的优势,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遵循这一医学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临床之间仍有一些固有的屏障需要被进一步彻底打破,才能无障碍地使理论与临床建立直接联系,形成一个理论与临床连续、双向、开放的教学过程,以克服长期以来理论与临床失衡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启发其发掘更多打破二者之间屏障的方法,建立更多在针灸推拿专业教学领域理论与临床相联系的媒介。

这种对教师在“转化医学”理念方面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教材到临床,还可以发挥“双师型”教师优势,反向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到教材,形成双向协同链接。

除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应注重培养其增强将基础理论向临床实用新技术、新产品转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能力,形成“教、医、产、研”协同教学机制[7]。

面对部分教师临床实践经验尚不够丰富的情况,可以通过使其短期在附属临床单位进行培训、中期在临床单位完成进修学习等方法,增加临床实践活动经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反哺”教学。

4 结语

综上,“新医科” 建设要求我们对于医学教育进行改革。本文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角度出发,从建设理念、建设方案、建设途径等方面,对建设中医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专业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探讨,目的是培养具备一定交叉学科综合教学能力、全面符合“新医科”建设要求的新型教师,为针灸推拿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新目标、树立新理念,为医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猜你喜欢
医科双师教师队伍
基于大学生幸福软实力模型的医学教育提升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