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阈下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与实践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2-03-24 16:05李君彦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专创社团

李君彦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尚不紧密,亟须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1]。在此背景下,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改革,对于高等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专创融合”改革背景下,高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尤其是学术型学生社团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社团是一个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相同兴趣爱好学生的组织,其中的学术型学生社团往往依托专业知识背景,可在专业教师引领和指导下,通过校内外的实践平台进行锻炼,启蒙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兴趣、锻炼创业思维,以提高社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成学生社团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双赢局面,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2-3]。

1 “专创融合”视阈下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机制有待优化

国家一系列关于加大高校创新创业力度的文件出台后,高校纷纷开始行动,但大部分高校在机制改革上还比较保守。例如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考核机制,目前仍是学术论文导向,对创新创业活动和成果的激励不足,未将创新创业成果与发表学术论文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条目中。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但取得较好成绩并获得综测加分等奖励的较少,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足。

1.2 课程设置亟须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但仍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学分较少、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等问题[4]。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是无差别面对全校学生,未设置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专创融合”类课程,针对性不强,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且因为毕业要求学分较少,只能开设一些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学生很难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类课程课堂所提供的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较少。有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专创融合”类课程在我国高校中的开设率仅为56.0%,说明“专创融合”仍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难点问题[5]。在此基础上,对学术型学生社团开展的“专创融合”类课程更是较为不足。

1.3 师资队伍尚较缺乏

在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社团指导教师是主要的责任主体。但因师资力量不足的原因,部分学术型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院辅导员担任,学校主要的创新创业课程也大多由辅导员或学工部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未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也不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很难给予学生应有的支持; 学术型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除了辅导员外,还有一类便是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领域涉猎较少,教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难以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启蒙。

2 “专创融合”视阈下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2.1 优化相关机制,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大对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

顶层设计决定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倾向,加大对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势必是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教师职称评定层面,应加大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成果的认可,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在2021年对思政类教师职称评定文件进行修订时,提出将课题和论文条件由申报中级职称的必备条件改为可选条件[6],同时首次将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获奖作为职称评定的可选条件之一,激发了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热情,效果显著。学生相关层面,各个评奖单位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的加分力度,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进行体现,并可联合多部门分析讨论,允许学生以创新创业成果代替科研论文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此激励下势必会迎来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对学生社团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经过社团改革后按照社团所属种类不同进行联盟归属,针对不同联盟制定不同的日常考核和考核方法,增加创新创业活动元素,将更加有利于学术型学生社团的长久健康发展。

2.2 完善课程设置,基于“专创融合”视角提高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视程度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接触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完善课程设置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专创融合”视阈下,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及师生必须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应积极开设如“创新创业竞赛探索”“创业相关法律相关知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等高阶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类课程,让真正有创新创业兴趣和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从基础知识到实战的全方位指导。此外,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和专业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分,以此体现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进而促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亟须加快“专创融合”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高校应积极研发高水平“专创融合”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与专业结合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且作为学术型学生社团成员的社团指导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应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2.3 扩大师资队伍,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责任主体,尤其是学术型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在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首先健全创新创业教师的培养体系。一方面要提升现有师资质量,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仅是开课前的集中培训,通过定期外出进行系统专业培训、教研室集中研讨等方式,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师资队伍,吸引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从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实践出真知,这些教师结合自身经验的言传身教必定会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确保学术型学生社团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先应注重培养此类社团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并落实指导教师责任,引导指导教师切实为社团健康发展、为社团成员基于“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另外,可通过校友、就业单位、业内知名人士等渠道,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团队,为学术型学生社团提供校内校外“双导师”,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指导,深化合作,甚至以共同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与校内指导教师形成互补[7]。

2.4 发挥榜样作用,培育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模本

学术型学生社团是高校最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之一,通常以某一专业为背景,吸引一批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投身社团活动,是高校进行“专创融合”教育与活动的有效平台。例如,浙江中医药本草社是该校资深的学术型学生社团之一,曾多次获得校“五星级社团”荣誉称号,但近年来发展遇到瓶颈,难以实现自我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学院以本草社为试点,实践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为社团成员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讲座、举办创新创业经验分享座谈会、增加社团成员到企业实践机会等手段,对本草社成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组织引导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取得较好成绩,随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加以宣传,成功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氛围。高校培育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模本,有利于激活学术型学生社团新活力,扩大其影响力,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对高校学生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积极引导,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学术型学生社团、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形成接力发展机制,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3 结语

创新创业是解决我国就业这一民生问题的有力手段,高校作为就业人才的最大输出单位,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专创融合”视域下,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富有活力的平台之一。各高校要通过优化机制,从顶层设计角度加大对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完善课程设置,基于“专创融合”视角加大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视度;扩大师资队伍,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发挥榜样作用,培育学术型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模本等有效策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专创社团
缤纷社团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K-BOT拼插社团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