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差异化教育启示

2022-03-24 16:05曾柳洁唐凡茗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专业

曾柳洁,唐凡茗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为促进酒店行业发展,支持我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以培养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服务国家和地方需要,对社会经济生活有贡献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1]。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要求实施差异化教育,注重受教育个体、实施教育主体、实施条件、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差异。酒店管理专业差异化教育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基于学生个体能力差异与基础差距设计教学模式与评价考核方案,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个人特质的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应兼顾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需要,通过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和酒店管理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

1 教学目标差异化,融合行业发展现实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关键,而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突出的特点则强调教学目标与行业发展现实之间的联系。因此,结合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是必要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消费方式的变革促使旅游消费升级延伸至旅游市场的各个领域,酒店因此在类型、产品、客源市场方面都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功能不断扩展,经营方式发生变革。酒店行业目前不仅需要能胜任简单对客服务的劳动技能岗位的人员,也迫切地需要具有娴熟语言技能、精通酒店整体运营等复合型知识要素和基本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然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是培养酒店行业及相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这不仅使学生对自身定位产生偏差,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造成具备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生不愿意进入本行业就业的现象[2]。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还体现在因酒店类型、等级的差异导致岗位设置与要求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若仅遵循“培养高星级酒店管理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产出将无法满足行业内包括精品酒店、以民宿为代表的非标准住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以上考量,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将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划分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面,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层设计,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树立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的目的。结合行业实际来分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第一层目标,了解酒店行业概况、发展现状。该层次为基础教学目标层次,使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包括现阶段酒店的类型、等级、组织结构、运营方式等基础知识。第二层目标,掌握和应用酒店各岗位工作技能。该层次教学目标重在提升专业技能,包括前厅部、餐饮部、客房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收益管理部等部门运营管理知识,以提高学生与产业、企业需求的适配度。第三层目标,能从管理者角度分析、解决酒店行业相关问题,正确看待酒店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能树立宾客至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行业价值观。这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旨在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行业、社会、国家发展相结合。

结合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先理解基础知识,再掌握专业技能,最后进行素质能力提升,以循序渐进的学习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2 课程体系差异化,满足个性化发展需要

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化需求,这要求学校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以有效对接课程的育人目标与酒店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进而提高学生对将来择业方向的认知清晰度。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过去的学习经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据此构建教学内容结构,实现学生差异化的发展目标[3]。

通过对酒店行业发展趋势、新业态和新模式等跟踪研究,及时发现和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特点、职业发展,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划分为奢华酒店、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三大模块,分别代表行业中三个方向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并依所授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奢华酒店导向的课程以企业组织发展为主要学习内容,精品酒店导向的课程强调酒店业务管理相关知识,特色民宿导向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中小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差异化课程体系是摒弃过去培养高星级酒店管理人才这一单一育人目标,而立足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即奢华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的多元化发展,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建立起来的。因此,能使酒店管理专业的育人结果更符合目前行业对人才的差异化现实需求。

差异化课程体系要求构建和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学生根据个人需要,从个人能力和兴趣的角度出发,自主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依此选择需要修习的课程。例如,以奢华酒店为将来择业目标的学生会选修《酒店品牌管理》《酒店收益管理》等课程;对精品酒店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运营管理》等课程进行学习;对特色民宿经营管理有兴趣的学生则多会选修《酒店筹备与开业》《酒店战略管理》等课程。由于课程体系兼具独立性和互融性,即使学生在选择某一课程体系作为其主要修习方向的同时对另一课程体系产生兴趣,或在学习中途期望转换修习方向,都能够通过自主选修相关课程的方式实现。差异化课程体系与自主选课制度的结合,使学生在达到人才培养要求目标的同时,以兴趣驱动选修,实现学生兴趣导向与课程体系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个性化学习提高择业精准度。

3 教学模式差异化,贴合学生个体差异性

构建差异化目标导向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能力进阶、精准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求职能力的重要手段。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学内容保持与行业前沿动态的高度一致,高校应积极进行校企合作育人,通过聘请酒店高层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打造校企共建课程。同时,为有效契合差异化育人目标,构建目标导向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夯实基础专业能力:为满足奢华酒店的人才需求,以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知识整合、应用的综合能力;为满足精品酒店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定制项目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职业优势能力;为满足特色民宿的人才需求,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微管理、创新应用的能力。

在具体课程教学环节,差异化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立德树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激发学习内在动力”的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差异[4-5]。教学过程应当注重价值引领和实践优化,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授课,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运用觅食法、课堂移动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以《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中《夜床管理》章节为例,课前教师根据收集、整理的学习数据,在学生原有经验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相关学习任务,并为其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本章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课堂上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根据学生个体兴趣和个人学习能力,同时采用了小组讨论、设问互动等方法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夜床设计”的实验环节,教师以小组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小组自主设计夜床管理方案并展示,即当场验证实验效果;课后学生总结课程收获,查找相关资料,就行业热点问题“夜床管理的意义”和“客房服务质量优化的重要途径”展开讨论。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调整教学定位,将“主导者”地位交给学生,自己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和“辅助者”,为学生营造平等、参与、自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批判、创造的视角看待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辅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同时,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构建线上资源库,有效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差异化需求;结合在线答疑、在线咨询与线下一对一咨询等,充分保证学生反思和总结的有效性。

此外,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基于个人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个人能力参加各类行业竞赛,考取行业资格证书等路径,实现课外学习时长的有效拓展,并注重学生个体优势在合作学习中的充分发挥,有效识别和打造相应的学生团队品牌,促进实现学生从“校内人”向“管理者”的转变。

4 考核评价差异化,落实高质培养多样性

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校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检验教学效果时仍然侧重学生个人对所授知识是否掌握,而忽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目前,酒店管理专业过程性考核多由学生到课率、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和实验活动完成情况等部分组成,终结性考核则多以书面测试为主;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按时到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通过期末考试即等同于达到课程学习的全部目标。显然,以此种考核方式检验学习效果,教学内容无法被学生有效吸收和转化,终将弱化学生对酒店行业的整体认知,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6]。此外,强调个人能力评价的考核机制可能使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作业过程中出现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无法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是有效实现酒店管理专业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课程考核应当从知识、技能、素质层面,考核学生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对酒店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将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酒店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树立情况。一方面,过程性考核内容与其比例应当进行调整,如通过课堂考勤、学生小组学习任务、以主观题为主的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终结性考核中知识应用的比例,降低知识记忆的比例,如在客观题中以案例替换概念陈述,有效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同时,为避免落入“考得好等于学得好”的误区,进而导致片面关注学生个体学习效果,可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之外,采用素质拓展加分或过程性考核内容置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学生参加的各类专业相关赛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均可作为素质拓展或实验部分的考核指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新创业。

5 总结与思考

酒店管理专业基于学生个体在能力、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分层设置教学目标,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实施差异化教学,采用多层级、多角度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培养行业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管理人才,实现高校人才输出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落实教学目标与行业人才需求的高度一致性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目标实现的困难之一在于教学实施主体。一方面,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偏少,这些专业教师大多从高等院校毕业后便直接留在院校承担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行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这些教师往往无法向学生传授行业最新知识。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中虽然有较多具备丰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这些教师大部分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要表现为这些教师难以有效地将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融入教学内容。因此,在使差异化教学目标符合酒店行业多样化人才需求时,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实际经历与教学有效结合,均需要专业教师及教研组合作。

其次,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困难重重。如何使每一位学生获得符合其个人兴趣、个人发展需求的专业教育是最大的难题。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需求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教师也会面临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差异之间的冲突。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如何高效完成教学,调配教学时间,包括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进度安排、各项活动的学习方向等。

再次,差异化教育效果的公平衡量在程度上难以把握。差异化教育的精神追求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真实学习和发展需要,而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能在课内外获得近乎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和发展状态,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阶段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估,因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差异化教育具有一定难度。

总之,差异性人才培养兼顾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与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选择,既要选择公平也应落实教育成果。传统教育方法以成绩判定学生学习效果,极易导致对学生个性、能力的忽略,进而使教育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差异化教育在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性,给予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机会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成长为有主见、有担当的行业管理者。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目标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