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传》的叙事艺术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022-03-25 00:12李文静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介子晋文公左传

李文静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其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还是具有极高文学研究价值的作品。春秋时期,充斥着大量的人文主义思潮,推动着文化和思想的觉醒。《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受到此思想环境的影响,在实录春秋之史的同时,融入了他个人独特视角的认知和理解,将一部史学著作写得妙笔生花,读罢令人回味无穷。《左传》集经学、史学和文学于一身,自魏晋时代便备受推崇,直到今天相关研究论著不胜枚举。随着我国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左传》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对其中热点关注的事件、人物、战争以及外交辞令和诗词歌赋方面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文学成果。《左传》中涵盖着我国儒学思想内涵,注重评价历史事件和道德伦理,对后世的史学、文学、艺术影响颇深。

一、《左传》叙事艺术的讨论

(一)复杂、深化的叙事主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犹如舞狮一般,“跳转腾挪”始终不离主题,主题思想复杂而深刻。《左传》包含丰富的叙事文学材料,将历史和叙事文学互相叠加,相互交融,文学语言具体形象、逼真含情、寓意深刻,故事情节曲折而完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形象传神。主题在作品的叙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整篇作品结构的安排、手法都是围绕主题这一中心展开的。纵观我国的名著和经典大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如此才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思索。

1.主题复杂化

对于现代文学来说,往往叙事主题只有一个,即使是拥有多个主题,都以其中一个为主,其他主题为辅。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来说,在具体描述事件的时候,作者都采用了多角度的描述方法,这使得多重化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拥有了多角度的创作方式,更加使整部书的主题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复杂化的主题,对历史传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架构手法。《左传》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叙事作品中的经典,是因为它的作者左丘明不但从逻辑架构上对主题进行了层次性的陈列,而且对每一个主题都通过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全面还原了事件的深度和广度,比如说在对晋国和楚国的一场战争的描述中,首先,一方面着重描写了晋人是如何在此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因为晋人当时是以德化教民,最终战胜楚国人的方式是以民意胜天,所以这一小主题就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而另一方面,作者又通过大量的叙事手法,表现了整个战争中的精彩片段,通过描写战争中晋文公这一战争主角的性格和思想,将整个战争最深刻的意义表现出来。例如,当晋文公听到自己的对手子玉死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谦虚和退让,甚至假装惋惜。他并没有对晋人在战争中采用的一些极端战术表示否定,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晋人使用了一些具有诡异莫测的、尔虞我诈的极端战术,而晋文公得知民众们为战争而不遗余力的努力,最终导致对手子玉死亡的消息时,开心得手舞足蹈。这将君王与子民同心同德的战争情感完美诠释了出来。

2.主题深层化

《左传》在叙事主题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常常有意隐藏自己的真正意图,使用曲折巧妙的手法描写出来。此叙事手段深受《春秋》的影响,孔子在修订此书时,就善于用隐晦的修辞手法阐述微言大义,被广为流传,奉为经典。此法亦被称为“春秋五例”,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说明了史书描述应该含蓄婉转,具备更多的言外之意,不能过于直白、显豁。“尽而不污”指的是最终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意在教化后世遵循儒学思想,弘扬“宽善”之道。例如作者在描写晋文公将死之际时,特意记叙其临终之言:“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侯谁纳我?且既为人君,而又为人臣,不如死。”这一番遗言,不太像是出自晋文公之口,因为无论是身份,还是陈述的历史事实,都与晋文公的身份不相符,很像是出自晋国太子申之口。晋文公在历史上被孔子称为是一个狡诈的暴君,但事实上是因为孔子当年去觐见晋文公时,没有得到礼遇,所以孔子便摆了晋文公一道,导致历史上对晋文公的评价有很多负面的言论。但是实际上,晋文公是一个以民意登上霸主之位的君王,他在和弟弟进行储位之爭的时候,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帮助,自己的弟弟被民众杀死,晋文公才登上了国君之位。所以,他的君王宝座是国人成就的。在某种程度上,他虽然身为君王,但是面对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子民,他是一个臣子的身份,晋文公一生尊崇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和国,所以这个遗言明显是假的。作者通过这个假遗言的设立,深化了主题,让叙事方式有了文外之意,使主题日益丰满,日益成熟,达到了能够深刻引起读者推敲的效果。

(二)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

1.对叙法

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争是邲之战。在邲之战中,作者就采用了对叙的手法来描写这场战争。首先,文章结构对整场战争予以了关键环节的构架:楚人伐郑→晋人出兵→楚人进军→晋人战前谋划→楚人挑战→晋人挑战→双方交战→楚人战胜后,祀于河→晋人败后议罪。在这样的构架中作者采用对叙的手法,对双方战场进行交叉对比,对双方的行军战略进行来回切换,视角回转有八九次之多。在这场战争的描述中,作者用不同的章节切换,一会儿描写楚人,一会儿描写晋人。但是在这种章节的来回转移中,都没有生硬的换笔,都是经过精心地推敲和布置,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就是每一个章节结尾与下一章的开头之间,都存在着一个卡点。这个卡点充满悬疑性,充满精彩的语言冲击,让读者想要继续进行下一章节的阅读。之所以左丘明要用对叙的方式对这场战争进行描述,一个很鲜明的目的,就是以明是非功过之所在也。他通过鲜明的对照,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晋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了?失败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方面?楚人为什么会在这场战争中胜利?胜利经验有哪些?为了鲜明地表达楚国人的胜利经验,作者通过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楚庄王继位以来开明的治国措施,描述了当时楚人的从严治军。通过这种详细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到战争胜败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胜败的互相渗透和遥相呼应之间,巧妙地将两国的军事内情披露给了读者。

2.类叙法

《左传》还应用了很多类叙的手法,打破了以时间叙事的线条,将历史中一些看似凌乱的事件摆放在一起。但是这些凌乱的事件是具有相似的历史情节,并不是出于同一时期,但是他对某个历史重大事件的促成具有相似的影响力。比如说,在楚灵王之乱这一章节的描写中,作者对楚灵王的性格特点进行了重点描述,认为楚灵王是一个残暴的君王,政敌很多,在政治生涯中树立了很多敌人,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而楚灵王和大臣之间的结怨过程由很多历史事件组成,这些历史事件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最终却导致了楚国发生了政变。在《左传》中,类似的描写手法还有很多。对于晋文公重耳之死,“吴公子札来聘”等章节的描写,都因为类叙手法的应用而取得了格外的成功。但是,这一叙事手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使读者产生疲劳感,因为类似事件的阅读会使读者感觉不到新意,而且会产生阅读动力不足,很容易猜到后文结果。所以,类叙手法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慎用。

3.琐叙法

《左传》中还应用了大量的琐叙手法。琐叙手法看似是一种散乱无序的点,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但是它在故事的烘托上却有极大的用处,它可以调节读者的紧张神经,创造意境的无穷。在《左传》中,描写到晋文公重耳之死的时候,采用了一些琐叙的手法。晋文公之死是整个《左传》中比较重头戏的部分,但是他的死亡路线却比较长,他是在逃亡路途上死去的,所以在他逃亡路线上产生了很多或者荒诞或者令人感动的事情,作者利用一些逃亡路线上出现的重点人物事件,来为整个逃亡添枝加叶。例如,晋文公有一个著名的忠臣叫介子推。介子推一直对晋文公忠心耿耿,即使晋文公逃亡时,介子推也不离不弃。晋文公虽然成了一个亡国之君,但是他一直想着东山再起。不过,介子推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认为晋文公应该隐归山林,做一些平凡老百姓所做的事情。晋文公为了使介子推重返政坛,于是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下山,和自己一起共谋大事。介子推不答应,直到被火烧死,他也没有从山上下来,而是在一棵树下,抱着老母亲一起死去。不过介子推这个忠臣,在临死的时候还夸晋文公是个明君,让晋国的臣民不要责怪于他,声明自己的死和晋文公无关。在这个看似荒诞的历史事件中,作者采用了琐叙手法,丰富了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类似于荒诞的悲剧体验,这种表现手法在后世作品中也是很少出现的,但是拥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也是《左传》成为中国著名文学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在现代文学中,一些故事主角的心理描写和他所处的环境描写以及相关的动作描写,都是一种辅助的创作内容,这和琐叙的手法是比较类似的。与此同时,在电视剧的内容呈现中,很多群众演员和一些小配角表现出的故事情节,也是琐叙手法的应用,他们对整个剧情的烘托和辅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也能够意外地调节气氛,做到丰富故事内容的作用。

二、《左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丰富的叙事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对叙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以《春秋》的历史事件为“骨”,构架出其整体的战争事件脉络,运用对叙的写作手法将简短的记事改编成为完整的历史散文。作者运用对叙的写作手法自然而然地将文章分为若干个段落,并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其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生动,增强了文章阅读的趣味性。此种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史记》影响颇深,司马迁在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时,就是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便自成一文,对《左传》中颇为精彩的篇幅,甚至直接引用,不加一字。《左传》对我国古代各种题材的小说影响极为深远,其在描写时大多使用对叙法对文章构架进行梳理,情节描述起承转合皆出于此。

2.“类叙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左传》在描写战争事件时常用“类叙法”的叙事手段,如崤之战中,蹇叔在出师伐郑时,其早已明白事情的发展结果,以及自己最终的命运结局,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中可以看出其内心的变化,寓意直指戰争结果的必然走向。古代小说深谙此法,通常会运用“类叙”的方式叙述整件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并且通过巧妙的暗示,隐晦地为读者道出故事的结局,也都是参照《左传》的描写方法。

(三)“言事相兼法”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

1.惩恶扬善的道德理论影响

左丘明在《左传》中对历史事件描述完成之后,通常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剖析事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给出“大一统”的道德标准。此种善恶分明的评判方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表现可以通过事件人物的语言、行为甚至肢体语言得以体现,还可以通过对事件结果本身剖析得出。《史记》就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手法,为读者呈现出故事独特的视角,以及作者的写作思想。此法在明、清的文学作品中广为运用,尤其在《聊斋志异》中较为明显。

2.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部优秀的叙事作品中,当题材、结构和语言等多方面因素整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叙事风格。《左传》中的叙事篇章数量巨大,题材形式却各不相同,作者创作时又不断调整文章结构、写法,因此就形成了内容多样的叙事风格。多元化的叙事风格,正是对作者非凡审美感受力的直观体现。在后世文学作品中,此方法比比皆是,使读者在阅读时总有赏心悦目之感,细品之则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左传》以精彩的笔墨、高超的艺术手段记录了春秋社会两百多年的历史变迁,其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年来对《左传》的文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相比于汗牛充栋的《史记》研究著作,后世对《左传》的研究显然要逊色得多。《左传》是一座宝山,对其内容的勘探和挖掘,无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左传》对后世的影响有着抛砖引玉之效,希望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左传》这一伟大的著作。

猜你喜欢
介子晋文公左传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清明节与介子推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介子推守志
大型强子对撞机检测到B介子衰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