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的文学语言色彩

2022-03-25 00:26闫安
青年文学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朱自清散文

闫安

朱自清先生作为散文大家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学作品,其散文创作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文学语言色彩的合理应用,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而热烈的思想情感。当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世界时,身临其境地沉浸于丰富多彩的文学语言色彩所描绘出来的美好画面中,切身体会每一处景观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内心独白,接受画面美、意蕴美的熏陶,获得身心多重享受。本篇文章主要从朱自清散文的文学语言色彩的描画,以及朱自清散文文学语言在修辞及句法方面的妙用等方面,对文本课题展开了分析,同時结合作品举例剖析,更加直观地显现了朱自清散文文学的艺术特征。

一、朱自清散文的文学语言色彩

(一)文学语言色彩—奇色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文学语言应用方面独具一格,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景物特征加以展现,将色彩描绘与修辞运用有机结合,不仅可以直观、贴切地展示景物的突出特点,还使抽象的景物具化在读者脑海当中,构建出生动立体的画面感,以文学语言架构起景物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传达文学作品画面美、意蕴美的过程当中增强感染力。同时多样而新奇的色彩描绘也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带着探究的目光深入到文学作品阅读和感知当中,增强对文学作品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悟能力。例如,在朱自清著名散文作品《绿》当中,对“绿”这一色彩的描绘多达二十多处,而每一处描绘所用语言和修饰都不尽相同,每一次“绿”的出现都会带给人新奇的阅读和联想体验,“闪闪的绿”“冷冷的绿”“女儿绿”……读者跟随每一次不同关于绿色的描绘徜徉于不同的画面,同时在变化多样的语言氛围当中更加深入且直观地体现出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引发读者自身对“绿”的不同情感。

又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这一段将“蓝”“黑”描写进秦淮河的夜景中,与疏林淡月交相辉映,透出无边的冷寂与淡然,让读者读此文章时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凄清、惆怅之感。

除了修饰词的灵活应用外,朱自清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描绘色彩。“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朱自清将“绿”比喻为铺排着的荷叶,将抽象的颜色具化为可触碰的景物,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仿佛也可以看到“绿”,摸到“绿”,闻到“绿”。朱自清便是借助奇异独特而丰富多样的文学语言色彩的描绘,将相同的“绿”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可以在体会文字魅力的同时沉浸于优美的画面当中,获得身心的享受。“绿”也因为不同的文学语言色彩,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再生。

(二)文学语言色彩—冷色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当中往往弥漫着朦胧、青绿、阴沉的冷色,而在这清冷之色的背后却往往蕴含着其浓厚的思想感情。清冷的颜色与浓厚的情感相交织,更容易使得读者在融入清冷氛围时被带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意境当中,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共通,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熏陶力。常言道:“文品即人品。”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当中往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正直、坦荡的个性风格,在这种个性风格的融入和影响之下,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也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清冷而浪漫的艺术情调。

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是时代背景的映照。朱自清散文作品当中冷色调的形成也深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在社会动荡的年代里,朱自清将自身面对时代环境和社会生活时的迷茫、无奈、忧愁等情绪转化为文字,借助冷色文学语言色彩的描绘来宣泄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和文学色彩。朱自清在创作散文时往往采用黑、白、灰等冷色字眼来营造语言和色彩氛围,容易将读者拉扯到特定的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和挣扎。例如,在《背影》这篇散文作品当中,对父亲的服饰有如下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其间“黑色”“深青”等颜色的运用使读者可以深切直观地感受到父亲的辛苦以及全家的遭遇,更可以将读者拉扯到当时那个特定的黑暗年代当中,深入地体会人们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无奈。又如《冬天》这篇散文,对豆腐有以下的描写:“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一句话,将黑、白两色做鲜明对比,用炉子熏黑去对比豆腐的白,突出当时生活的困难、贫穷,也写出自己年轻时能与伙伴围坐在桌边,等着吃父亲从炉子里夹出来的豆腐时的轻松欣喜之感。“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大风大雪的贫苦生活能围桌夜谈,也是对惨淡光景的一点慰藉。朱自清正是通过冷色这一文学语言色彩的应用来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传达浓厚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三)文学语言色彩—亮色

朱自清在散文作品创作当中主要借助冷色调的应用来从整体上渲染低沉、压抑的氛围,也会通过少部分的暖色调的融入,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制造出亮色,不仅可以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受,同时也可以使得读者在低沉压抑的氛围当中得以喘息,在黑暗动荡的年代看到人间的一丝温暖与温情。例如,在《背影》这篇作品当中主要以“黑、白、灰”等冷色调着墨,而“朱红”的橘子就是出现在大段冷色调中的暖色,也是文章中的亮色,一个小小的橘子成了文章当中显眼的存在,也使读者深深地体会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家庭当中温馨的氛围,使读者压抑的心情也可以稍微得到缓解。而儿子的紫色大衣与父亲的深青色布袍则形成了极为强烈的色彩反差,十分鲜明地凸显了父爱的伟大,也于细微之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朱自清对亮色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色彩层面,更是将其直接深入情感表达当中,借助散文的抒情言志性将内心情感和志向寄托尽数抒发。尤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大多以家庭题材为主,在描写父子亲情、夫妻感情的过程当中通过温暖的细节描绘渲染了极为温馨和谐的亲情氛围,使读者在这真实而温馨的情感氛围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感知人世间真、善、美的存在。朱自清正是通过暖色及亮色的文学语言色彩的应用为读者创设出带有浓厚善意的阅读空间,使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对善和美好的向往。

(四)文学语言色彩—色调

朱自清散文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色彩美往往因主观心理色彩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主色调,从而创设出不同的情感意境,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意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以《春》《绿》为代表,显得明快简洁,富于亮色,恰似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青山绿水画;一类则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代表,显得朦胧飘忽,呈现灰色,恰似一幅幅缥缈虚无的南朝楼阁图。正如清朝学者沈德潜所评价的那样:“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用到文章的描写里,用活了,见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创作中文学语言色彩的应用既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又独具一格、风格鲜明。徜徉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色彩观赏方面的享受,也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彩描绘生动形象地感知作者情绪态度和思想情感的转变,获得感官和情感方面的多重享受。将色彩与情绪结合运用,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特色。

二、朱自清散文文学语言在修辞及句法方面的妙用

(一)多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

前文中我们提到朱自清先生善于综合运用修辞手法与色彩描绘有机结合来展现景物特征,实则脱离色彩描绘的修辞运用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当中也比比皆是。例如,在《威尼斯》这部作品当中,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这个城市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車,在大街上走。”这一段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威尼斯城市当中水网密布的景象,极为鲜明地突出了威尼斯这一城市的特征,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仿佛可以跟随朱自清先生的文字在威尼斯城市中徜徉,在河网密布、水域曲折的景观当中深入地体会威尼斯的城市魅力。

又如在《荷塘月色》对荷花的香气以及月光的色泽进行如下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借助通感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十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清香怡人的荷花以及晶莹剔透的月色,使读者在想象荷塘月色画面的同时似乎可以对眼前的美景伸手即触,增强了散文作品当中的画面感和体验感。“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借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立体而生动地展现了池塘中荷花的姿态,通过赋予荷花人的姿态和情感,不仅彰显了月光辉映下的荷花静谧清透之美,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荷花那“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洁志气,令读者不由得同作者一起对荷花产生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生搬硬套,也非矫揉造作,而是紧密贴合自然景物特点以及自身的思想情感,取法自然,水到渠成。朱自清先生的修辞手法从自然景物当中滋养出来,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欣赏朱自清散文作品当中的修辞语句便如沐春风般舒适自然,每个人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收获新奇的感受,获得美的滋养。

(二)字词的考究和锤炼

刘勰极力提倡使用叠音字,他曾于书中提出:“故‘烁烁’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字在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加贴切地传情达意,同时也可以增强韵律美和画面美,增强文章整体感染力。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作品创作当中,大量使用叠音词,极大地丰富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这一叠音词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草生长状态的不知不觉,形象地凸显了小草生动可爱的形象特征,而“嫩嫩的”“绿绿的”两个叠音词则分别从形态和色彩方面展现了小草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得这段文字语言描绘营造出活泼、积极的意蕴氛围。

除叠音字的使用以外,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作品创作方面对动词等的选取和使用也予以了充分的考究和锤炼,每一个动词的应用都恰到好处。上述对小草的描写当中用到了“钻”这个动词,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小草生长的状态,同时也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小草人的情感和姿态,更加凸显了小草破土而出的冲劲和昂扬向上的生命。

《背影》当中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在字词应用方面同样十分巧妙:“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段连续性的动作描写,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充分彰显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不易,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无私。“蹒跚”写出了父亲腿脚并不灵便,让人不禁想起父亲已不再年轻,韶华易逝,而父亲依旧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以无私的爱抚育着我们。“攀”在表现父亲动作吃力的同时也凸显了月台的高度,两相对比之下更显父亲的伟大。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作行为都显得极为艰难,可父亲却如此费劲地坚持为“我”买来橘子,正因爱子心切,而父亲的爱正如那颗橘红色的橘子一样是“我”黑暗生活里的亮光,为“我”带来温暖和希望。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朱自清散文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