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构建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研究

2022-03-27 10:35全颖李孝君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建带团建志愿服务高校

全颖 李孝君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党建带团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05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要着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既强调通过教育实现个人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又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党建带团建是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广大青年的特点和需要,领导、带动和支持基层团组织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团的突击队作用和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作用,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一项基本原则[2]。高校党建带团建,根本在建,重点在带。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要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径。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3]。与时俱进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形成“上下联动、相互促进”模式的有效路径。

一、志愿服务在加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中的意义

(一)志愿服务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4]。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挖掘校内外红色资源,创新党员教育载体,丰富党日活动内容,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志愿服务是不求任何物质报酬,为帮助他人、促进社会进步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与体现。志愿服务过程中,基层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在社会服务中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志愿服务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有效抓手

高校共青团要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改进创新面向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方式。志愿服务弘扬和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大学生在志愿参加社会服务中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在亲身体验志愿精神的实践过程中激发精神源动力、提升精神文明素养。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新时代共青团的重要品牌,是推动共青团改革的有效抓手。

(三)志愿服务是促进青年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有效课堂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关于成长与发展、发挥自我潜能以及实现理想的需要。通过调查A高校J学院100名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情况,问卷统计数据发现:关于“大学生做志愿服务活动是否有积极作用”,92.96%认为“很有意义,既能锻炼又能积累经验”;关于“你是否会在未来生活中增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92.96%表示“是”;关于“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您最看重什么”,87.32%选择“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和社会”;关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选)”,87.32%选择“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的社会关怀,帮助他人”,78.87%选择“锻炼自己,增长见识,提高自我能力”,60.56%选择“使人生更有意义,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寻求精神愉悦和快乐”,以上三个选项占比最高;关于“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多选)”的问题,19.72%为手机App,36.62%为微信推文,70.42%为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群,53.52%为师兄师姐、同学朋友介绍,15.49%为报纸宣传单等,53.52%为班级或学校组织。调查数据说明,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得到满足、增长才干、提高自身能力。

二、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构建高校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A高校J学院的实践探索

(一)背景介绍

J学院雷锋班志愿者社团是一支由学院党总支领导、学院团委具体指导、管理的大学生社团组织,由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学员组成。多年来,该社团坚持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主线,常年组织社团成员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学院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均为社团成员,并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后更名為“雷锋班党支部”。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 党团联动,一体运作

雷锋班党支部建立在雷锋班志愿者社团里。学生党员是雷锋班志愿者社团的核心,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参加志愿服务的主体,在志愿服务中发挥骨干力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雷锋班党支部发展党员的主要教育培养对象,团支部及党支部会将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作为推荐发展对象人选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经过团支部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可通过社团会员注册审批。

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心双环”模式,即以雷锋班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和雷锋班志愿者社团为双环,环环相扣,环环联动,共促共建,一体运作。“一心双环”模式的搭建得益于“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顶层设计理念及以志愿服务为桥梁和纽带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将团建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置,一体化设计团推优条件及标准;其次,制订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评价考核一体化指标体系,把积极分子注册志愿服务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次数及活动积分等作为发展党员考核内容之一;再次,在五四表彰等评奖评优中增设“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奖项,增加志愿服务类优秀获评比重。

2. 思想引领,价值塑造

学院不断创新基层党团建活动内容与方式,以志愿服务为“窗口”,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手段,凸显思想与价值引领。雷锋班志愿者社团常年组织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明确项目主题与参与对象,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如走进社区,为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开展“我与军人一家亲”拥军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走进百年职校,开展“探索职业教育推动扶贫发展路径”调查研究主题团日活动;走进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弘扬传统美德,展新时代风采”老年人手机教学志愿服务主题党日活动等。雷锋班党支部多次荣获校级先进党支部称号;雷锋班志愿者社团多次荣获校级五星级社团称号;多名志愿者荣获校内外优秀志愿者称号。

志愿服务要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新要求,体现实践育人价值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志愿服务项目或主题本身符合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兴趣特点,能够使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达到知情意行合而为一,切实将志愿精神与道德规范、爱国情怀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牢牢把握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创造条件与机会,使学生得到内化和提升,有效将志愿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认知、明理和发展与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融合在一起;三是切入主题,利用网络新媒体精准宣传,实现志愿服务的思想引领功能。

3. 品牌凸显,活动常态

J学院注重凝练活动特色,打造党团建品牌。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打造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主线、“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品牌特色。雷锋班志愿者常年坚持清扫学院寝室楼、教学楼公共卫生,持续推进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志愿服务;走进社区多个贫困家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志愿服务。以“奉献爱心,让梦延续”为主题,走进农村贫困家庭,为贫困家庭及儿童送去关爱和温暖。常年坚持走进少儿图书馆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等。2016年以来,雷锋班志愿者社团平均每年有76%的志愿者参与了5次以上志愿服务,红色品牌效果凸显。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的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活动常态化,实现了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品牌的创建方面,与共产党员先锋岗、校园先锋工程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融入品牌,既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品牌的创造者;二是在品牌的培育方面,创新开拓志愿服务项目,增加项目评价环节,确保品牌持久发展。

(三)存在问题

在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构建党建带团建长效机制的实践分析与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缺少有效的组织保障。第一,雷锋班志愿者社团指导教师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从顶层搭建到具体细节,从项目管理到队伍建设,从主题设计到考核评价等各方面,都需要社团指导教师有合理的长期规划及科学的规范指导;第二,志愿者培训内容缺失。志愿者大多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长期依赖于党课及党校培训,培训内容大多关于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志愿服务的有关内容;第三,统筹协调还不够,全员育人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个别教职工育人意识不强,对党建带团建重视不够。志愿者社团虽由团委具体负责,但需有效整合资源,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个别部门支持力度有限,无法形成合力推动,导致有的志愿服务项目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缺少系统的评价体系。在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的党建带团建工作中,虽已建立相对健全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但大多局限于团推优、发展党员及开拓志愿服务项目方面,诸如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考核评价、志愿服务项目本身评价、志愿者奖励激励机制等尚缺少完善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仅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没有将其纳入大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体系等,管理育人实效性欠缺。

3. 缺少足够的经费保障。J学院开展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中,每年近30%的志愿服务涉及关爱慰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活动,均需一定的经费保障。除此之外,校外志愿服务产生的必要的日常活动支出均无稳定、专项经费来源。经费缺口或不稳定,严重制约了活动规模及创新,高校志愿服务科学运行、规范管理由此受到影响。

三、建立健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党建带团建长效工作机制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引领,打牢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效。各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党建带团建实效性。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整体推动部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布局推进,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模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一是开拓服务载体,重点建构实践育人体系。高校要加大实践资源整合力度,将志愿服务与专业技能提高相结合,积极拓展扶持鄉村振兴、文化下乡、社区服务、支教助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创新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二是弘扬志愿精神,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要提高文化育人质量,涵育学生良好品行,积极发挥社团组织在文化育人领域的助推作用,在志愿服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耳、入脑、入心。

三是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服务育人质量。在“大思政”工作背景下,高校要结合岗位工作要求,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供靶向服务,切实解决队伍建设不专业、评价体系不系统、专项经费不稳定等现实困难,补齐短板弱项,建立党建带团建长效工作机制。

(二)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搭建“党团共建+实践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5]。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和内容,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升基层党建质量,带动基层团建活力,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注入源头活水。

一是建立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加大志愿服务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在线讲坛、线下辅导等形式,构建第二课堂育人工作機制。高校要推选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担任项目小导师,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增强志愿服务实效性。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增强大学生党团员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基层党团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用好社会实践“大讲堂”,开发高校社团思政。高校要以志愿者社团会员为主体,开展志愿服务培训会、宣讲会、报告会、典型事例分享会等,做到志愿服务有指导、有方案、有培训,有主题、有内涵、有体会,有总结、有分享、有提高,通过志愿者社团“大讲堂”体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基层党团组织活力。

(三)培育品牌生命力,形成头雁效应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实效性的有效抓手。志愿服务品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名片,是建立党建带团建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雁阵效应”的关键。一要大胆实践创新,强化项目管理,突出主题主线,丰富实践内容,结合青年学生特点,高度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志愿服务品牌吸引力及生命力。二是深入挖掘校内外实践资源,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品牌的辐射作用与头雁效应,积极创建专门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三是抓住志愿服务品牌背景下的“关键少数”,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青年先锋岗,深入开展校园先锋工程,提高党团员宗旨意识、专业学习水平及综合素养,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2018-09-11). 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

[2] 王凯. 新时代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J]. 教育界,2018(35):6.

[3] 李春亭,杜燕薇.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实效性[J]. 青年发展论坛,2017(04):37.

[4]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新华网. 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EB/OL]. (2019-07-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19-07/24/c_1124792815.htm.

(荐稿人:于波,辽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党建带团建志愿服务高校
研究生“党建带团建”思路初探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