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下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22-03-27 04:27余红超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器计算能力

余红超

数学计算能力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学科还直接影响学生对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而计算能力又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所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计算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锻炼其逻辑及思维能力,为其它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初中生计算能力的必要性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它学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而数学学习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平日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过度依赖计算器等问题,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差别,所以笔者在这里认为很有必要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针对性突破训练,加强知识点的理解,明确算理

(1)重视有理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初中代数部分主要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研究的,有理数的计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初中讲有理数的重点应放在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如求代数式的值实质上是转化为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和不等式,在运用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原理化简后求解时,其实质也是有理数的计算。学生在代数式或方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值得我们教师们好好的深究,帮助学生行之有效的解决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达到“会而不错”的境界。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理数的部分时,常常觉得“符号感”不强烈,搞不清楚去括号的法则,弄不清基本的计算法则和计算原理,往往在数学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符号感”的加强,每一节数学计算课都能“分肢讲解”每一个数学公式,让学生真正的明白算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些数学公式,从而保证学生计算能力的获得与培养。

(2)明确计算原理,重视结果中近似数字的保留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结果的获得能力。①明确计算原理的来源。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学习同底数幂的相关计算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经历探索同底数幂计算的过程,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学生只有了解了同底数幂的计算原理,加之运用,才能真正意义的熟记计算法则及其公式。尤其是学习负指数幂和零次幂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探索公式的过程中,老师切不可盲目的急于给出公式,而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过程。②加强近似数字的学习和练习。例: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数字取近似值:A:0.39785(精确到百分位);B:1.9973(精確到0.01);C:-0.013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D:1345000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答案:应该是0.40,最后的0不能删去不写,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个0不写。③分母有理化的学习和训练。到了九年级,解直角三角形部分的习题基本都要求最后的结果保留到精确的位数,而很多的学生在计算结果的保留上做的并不好,应当再加强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简便快捷的解题思路,简化解题过程,从而减小计算中的错误率。①一次函数表达式求解过程的训练。一次函数表达式为y=kx+b(k≠0),求解时要求知道两个点坐标(x1,y1)和(x2,y2),代入后kx1+b=y1 ①、kx2+b=y2②;我们发现,无论点坐标的取值如何发生变化,而b前面的系数永远是1,所以只要将两个式子作差,即可消去b,从而降低解方程组的难度,减少了错误率。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例:10.02,9.98,9.97,9.95,9.99,10.05,10.01,10.07,10.06,9.94解:如果不讲究解题的简便性,大部分的中学生会选择使用计算器来输入这十个数据从而求得平均数,但是在输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输入或者少输入数据的情况,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告知同学们如果遇见此类问题,便使用简便方法。技巧:仔细观察数据,就会发现这10个数据都在10的附近波动,那么我们不妨将每个数据都与10作差,再将差的和求平均数,最后结果就是:10+差的平均数。即:平均数=10+(0.02-0.02-0.03-0.05-0.01+0.05+0.01+0.07+0.06-0.06)/10=10+0.004=10.004。这样处理后,计算量少了很多,计算过程中会有相反数出现,可以相互抵消,大大降低里计算难度,节约了时间,还让同学们弄明白了算理。

三、纠正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不良计算习惯

学生进入初中后教师多是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最基本、最直接、最初级的一种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训练与检测中成绩每况愈下,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究其原因是涉及计算一类的问题出错率太高,这些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都深有同感。解决这一问题和纠正不良习惯成为教育者非常头痛的事情,教师普遍感觉束手无策。

因而要想使数学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在平日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帮助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高所采用的一些小技巧和办法,在这里列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扎实基础 , 解决学生因原理不清,概念混淆所造成的计算错误. 做大量的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算题的正确率。

(2)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认识计算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等先进计算工具已日渐在学生的生活中普及,影响了学生对于口算和笔算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传统的计算不需要了,只要会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就行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的纠正学生这种错误思想的严重影响,使他们注意加强应掌握计算能力.

(3)找寻更多的简便公式,学生共同参与公式的推导,令他们了解公式的由来,及应用计算过程及计算原理,更易掌握公式并运用公式,提高计算的效率。

(4)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想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惯:①“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养成这样良好的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计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②善于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有的干脆观望,等待别人的结果,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③认真检查的习惯。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计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最后,本人想说的是随着数学知识的不断扩充,就要求计算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培养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初中代数部分承担着培养计算能力的任务,而高考中则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加强计算能力是非常之必要的,而且这项教学任务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加之教学必须遵从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绝不能脱离平常的教学和反思。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计算器计算能力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511”教学模式对提高农村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利用迁移思维 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效率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易错题的千预和跟进分析
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器不是万能的]
中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一个损坏的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