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2022-03-28 12:38曾凤娟
大众标准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监测

曾凤娟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中,20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2015年提升30.5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首次低于国家二级标准,从整体来看全国尚有三分之一左右城市PM2.5浓度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再加上区域性重污染天气、重点流域水生态污染等时有发生,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而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构成部分,将这项工作深入贯彻到实处,可以助力社会存在环境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也能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强生态环境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文章联系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对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从深化思想认识、明确监测内容、加强技术创新、构建监测网络、加大监控力度等方面入手,提出几点有效环境监测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1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可以发挥以下作用:①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依据,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情况会存在一定差异,并且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时,就要通过环境监测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精准获取,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在助力所在地区环境问题更有针对性解决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也能更快更好达成;②促进环境质量科学评价,环境质量评价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该项工作可以对所在地区整体环境状况有一个细致了解,并透过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加以关注和妥善处理,整个过程中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就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更多需要数据信息,并保证环境质量评价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顺利、深入推进;③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方面,引发原因与工厂生产排放废气、汽车数量急剧增多、森林植被不断减少等密切相关,这时候大力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就可以对出现的污染情况进行仔细了解,并根据所得监测信息,对城市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分析和科学规划,并将生态环境保护有效融入到其中,以形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图1 生态环境破坏

2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存在问题分析

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还显露出以下不足:①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污染防治上面,对环境监测这一基础性工作较为忽略,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不够理想,即便是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也没有从战略层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在专业队伍构建、完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工作方案等方面,无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有序、高效展开提供强有力支持;②监测内容把握不准,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内容有很多,以大气环境为例,环境监测主要内容有二氧化硫、大气颗粒物、氮氧化物等,实际工作若没有对这些内容有一个细致把握,作业过程中就极容易出现疏漏情况,并对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极大影响,甚至还会降低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效果;③设备技术较为落后,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运用到许多设备和技术,并且设备、技术的先进性水平,也会对实际工作效率与质量带来极大影响,而现阶段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所采用设备、技术还比较落后,不仅无法保障环境监测所得数据资料精准性,还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产生严重影响;④监测网络不够完善,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大数据、通信等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十分广泛应用,然而在构建环境监测网络时,却出现技术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等状况,不仅对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带来不利影响,还无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形成。

3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有效实施策略深入探讨

3.1 深化思想认识

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以后,才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实践中,可以采用加大宣传、教育等方式,让生态环境部门及人员深化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意识,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对环保知识进行广泛宣传,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针对开展的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也能给予积极配合,甚至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展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将环境监测工作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首要位置上,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做好环境监测顶层设计,具体包含构建专业工作队伍、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可行性高的工作方案等,可以为环境监测工作有条不紊展开奠定良好基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也能顺利达成。此外,针对环境监测工作,还要加大投资力度,执行时可以灵活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等措施,使环境监测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也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3.2 明确工作内容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分析测试、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涉及到的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等,由于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等特征,要保证最终监测结果准确性,就要对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及实施流程进行细致了解和严格把控,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环境监测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所得监测数据结果也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实践中,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并对监测工作实施流程进行准确掌握,以为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际操作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与此同时,紧紧围绕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主要目标、具体操作步骤等,对相应工作规章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执行时还可以将责任制度、奖惩机制等融入其中,可以指导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进行规范性作业,有效防止环节漏失、操作错误等问题发生,并保证最终环境监测所得信息数据质量,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数据信息支持,相应工作目标也能更好达成。

3.3 加强技术创新

表1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常用分析方法

开展环境监测工作,需要运用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非常多,并且针对不同监测内容,所采用设备及技术也会有所差异,设备技术先进性水平也会对实际工作效率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需要对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引起高度重视。考虑到当前环境监测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主要有空气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等,实际运用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些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使用性能也将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甚至出现落后情况,这时候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进行优化更新,一方面要对污染源粉尘在线检测仪、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自动采样器、便携式分光光度计、环境辐射剂量率仪等进行广泛普及与应用以外,还要对常用分析方法进行技术创新,操作中可以通过加强技术集成,使较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功能更加完善,实际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性也能得到提升,进而为生态环境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3.4 构建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环境监测中的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监测环节有效衔接起来,使之形成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并在先进科学技术提供支持下,实现生态环境动态化监控,针对监控获取到的数据信息,也能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快速、准确处理,进而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有利依据,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实效。实践中,可以根据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并对在线监测、数据汇总、数据传送等功能进行完善,涉及到的环境监测工作制度也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以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系统获得更好运行,并帮助相关部门及人员有效了解地区环境状况,针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分析和解决。另外,将环境监测网络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连接起来,也能为国家统一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等提供参考依据,所制定的决策也会更加科学合理,并推动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2 网格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3.5 加大监督力度

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连续性等特征,实际操作中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最终监测结果准确性,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防止这一状况发生,就要对环境监测工作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应工作制度,促进监测管理工作得到全方位落实,在这过程中也要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健全创新,执行时可以对监测工作内容进行层层分解,并保证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具体人头上,然后再进行工作考核和质量监管,既能够提高监测人员工作职责意识,又能够保证监测结果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是严格把控环境监测方案,执行时要从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现场污染问题等方面入手,对环境监测范围、污染危险级别等进行科学判断,然后及时发出警示信息和制定相应应对策略,不仅可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更加顺利执行,涉及到的各项工作任务也能真正落到实处,并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4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依据与科学指导,并更好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实践中要取得这一理想效果,除了要深化对环境监测重要性认识以外,还要做好明确工作内容、加强技术创新、构建监测网络等工作,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与质量,涉及到的各类环境问题也能得到有效防范和治理。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监测
环境保护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