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文化系列(一) 少林武术与国防安全

2022-03-28 09:54姚亚行
少林与太极 2022年8期
关键词:少林寺少林武术

◎姚亚行

少林武术也称少林功夫、少林拳。它是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武术文化的象征。它起源于少林寺中,有“武以寺名,寺因武显”之称。

一、溯其源

在少林武术界,有“拳附于兵”之说。看到这,人们不禁要问少林寺乃佛门胜地,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何与军事战争扯上了关系?后来又为何以武立世呢?溯其源,有三种缘故。其一,防身御敌;其二,看院护教;其三,保家卫国。

防身御敌。少林武术并非舶来品,它源自中国固有之武术。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载宋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之“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此文中的“武术”实指军事搏杀之术,它是从人与兽斗之狩猎、人与人斗之战争中总结的一种无限制的拼杀手段。由此可见,武术一经出现便与军事相伴而生,如影随形。相传,少林弟子僧稠在王屋山见两虎争斗,竞用锡杖将二虎赶跑。另据唐代张鷟著《朝野佥载》记载:“稠禅师,邺人也。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我以羸弱,为等类轻负。为辱已甚,不如死也。汝以力闻,当佑我。我捧汝足七日,不与我力,必死于此,无还志’……。因入殿中,横蹋壁行,自西至东,凡数百步。又跃首至于梁数四,乃引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动骇物听。先轻侮者,俯伏流汗,莫敢仰视。”从僧稠故事可以看出少林武术具有增强体质、灵活身手、防身御敌、惩恶扬善的功效,这也为军事奠定了单兵防卫技术基础。

少林寺白衣殿武僧演武壁画

清·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

威武雄壮的塔沟少林武校训练场景

看院护教。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在都城洛阳东南的嵩山修建了一座寺庙,因其在少室山的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是皇家大寺院,通过皇帝赐田和寺僧购置,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登封民谣:“少林土地大无边,北过黄河南越山”。据赵宝俊先生考证,在历史上少林寺土地最多时,曾达八百余顷。像这样一个典型的寺院地主庄园,为了寺院人身、财产安全,需要组织专门的人群来抵御山匪的抢劫,武僧这一群体就应运而生了。程冲斗的《少林棍法阐宗》便云:“尝考海内无武僧,唯少林称者,重护教也。”武僧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了“护教”,这里的“护教”指的是什么呢?据《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另据万历年间少林寺发布《安护少林寺告示碑》记载:“不许军民人等践踏及夺占田土,……,不许肆行贷乱及侵占尺寸之土。”由此可见,少林寺武僧主要任务是安护寺院及其土地。隋末唐初,王世充拥兵洛阳称帝,派其侄王任则率重兵驻守少林寺封地柏谷庄,少林寺志操、昙宗等十三武僧率众夜攻郑兵大营,生擒王仁则,献于李世民,为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此,李世民特给少林寺颁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从“少林十三棍僧助唐王”故事可以看出,本是看院护教的少林武僧为军事奠定了群体协同作战的组织基础。

保家卫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来,军事战争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了建立和巩固政权,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宋代,少林武僧也成为国家的一种武装力量。据《宋史·范致虚传》记载,宋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任宣抚司参议官,并节度军马,宗印把武僧组成一支军队抗击金兵,僧兵名曰“尊胜队”。至明代,民兵普遍设立,少林寺为了保家卫国、安邦靖世、除暴安良,也建立了自己的民兵组织——少林僧兵。据《明史兵志》载:“僧兵,有少林、伏牛、五台。”这些少林僧兵昼习经曲,夜演武略,修文不废武备,后来被应征参战,因大显神威而名扬于世,至今,少林寺尚存明代御赐征战碑。据《云间杂志》记载,少林僧月空作战时,“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倭变事略》则称:少林僧者“以铁棍击杀贼寇中勇猛者十余人”。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少林武术与军事的紧密结合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二、寻其根

少林武术与国防安全的不谋而合,寻其根,还在于少林人内心深处崇尚的文化精神和流淌的中华血脉,即爱国主义、匡扶正义、尚武精神。

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民族自尊、文化自信、精忠报国、为国争光、奉献精神。民族自尊是指一个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容许他人侵犯、凌辱本国和本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坚决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强烈情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至高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义的重要标志。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时,少林习武人士都会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为国争光,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争取荣耀、名誉等等,使得国家因为自己个人努力而在世界范围内体现出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奉献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表现,是对自己国家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投入和付出。正如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匡扶正义。少林习武之人秉持慈悲、智慧、正义的一贯理念,常以己慈悲为怀,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济困扶危,忍辱度世,不能有逞强凌弱之举。《武术汇宗》记载了少林有“十愿”。

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

二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

三愿学此本领救世济人;

四愿学此本领除恶锄奸;

五愿学此本领保助孤寡;

六愿学此本领仗义疏财;

七愿学此本领见义勇为;

八愿学此本领舍身救难;

九愿学此本领传授贤徒;

十愿学此本领兴旺门第。

央视春晚节目少林塔沟武校的《少林魂》

少林寺白衣殿内“紧那罗王御红巾军”壁画

尚武精神。佛教寺院盛行武术的情况历史并不多见,唯有少林尚武闻名天下,人文因素在于信仰。紧那罗王被少林寺僧人尊为“武圣”,是少林寺的护法神。少林寺信仰紧那罗王是源于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今少林寺碑廊东壁还存有《那罗延执金刚神像》碑,图中那罗延执金刚神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据《那罗延王护法示迹碑》记载,元至正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那罗延王手持烧火棍护法击退颍州红巾军的事迹,后来,寺僧将其作为寺院护法神供于少林寺的殿堂之中,以前的金刚杵被烧火棍取代,由此,那罗延王也被奉为棍祖,成为少林武术的“武圣”信仰。

在如今崇尚和谐的社会背景下,尚武精神已经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丰富的含义,它已经不简单是对武力和军事的一种崇尚,而是包含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艺无止境、意志坚定、勇于拼搏、永不服输等思想内涵,甚至是不再局限于习武者身上,而是上升到一种普遍意义的精神。《易经》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少林武术影响至深,如谚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要练功、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学武不用功,功夫不上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等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状态,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三、担其责

古今中外,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国家的生存,政权的稳固以及国家国际地位、形象的巩固,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国防力量。尤其是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俄乌冲突爆发、种族主义矛盾加剧、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政治选边站队,使得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这样一个变局非定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大环境下,国防建设需要各行各业参与其中,少林武术应根据自身的军事优势因势而谋、谋定而动、顺势而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关注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历史责任。

人物介绍。肖思远,男,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人,1996年10月出生,2011年到少林塔沟武校习武,2016年9月毕业后入伍,2019年6月入党。2020年6月15日,在中印边境边防斗争中,奋不顾身,为救战友挡住了石块和棍棒,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英勇牺牲,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肖思远烈士是少林塔沟武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是少林塔沟武校党委廉政建设培育出的杰出代表、模范人物。

谢伟略同志

在中印边境英勇卫国的塔沟武校毕业生肖思远烈士

谢伟略,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2015届优秀毕业生,在参加广东海警部队重大维权执法行动任务时,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在最危急时刻勇敢站出来、冲上去,为任务圆满完成作出重大贡献。2020年11月,武警海警部队首长签署命令,为谢伟略同志记个人一等功。

国防基地。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坚持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以国防与安全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把国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中部战区等分别签署了“特种作战人才培养输送基地”“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基地”“特种人才精准培养输送合作协议”,联合精准培养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特种作战人才,已形成“军事强化素质、文化塑造人格”人才培养特色,“特别懂礼仪、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拼搏、特别重团队、特别守纪律、特别讲和谐”优良传统,为海军陆战队、武警“猎鹰突击队”等部队输送2920余名毕业生。其中,荣立一等功4人次,二等功10人次,三等功54人次,251人次获得“优秀士官”“优秀义务兵”等嘉奖和荣誉。

地方政府。登封被誉为功夫之都。自《少林寺》热映之后,到登封学武的人络绎不绝,武校遍地都是,堪称“三步一馆,五步一校”。目前,登封习武人数多达10万人,武校30余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下,登封正在打造少林功夫兵,塑造登封普通民兵品牌,编建少林功夫民兵连,精挑严选武校优秀教练员,将其培养成优秀民兵教练员,指导并开展民兵军事化训和任务行动演练,着重培养连长、指导员的指挥才能,严格落实民兵管理制度,确保民兵队伍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真正锻造一支建在手上、训在平时、用在关键的拳头力量。

回顾历史,少林武术从安身立命、看家护院到保卫国家,无不彰显着少林人的匡扶正义、爱国主义情操。展望未来,少林武术更加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国防建设之中,为“强军梦”、为国家的完全统一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少林寺少林武术
中华武术
编辑部的故事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武术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