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改善策略

2022-03-29 23:52祁春梅
天津教育·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祁春梅

在数学知识中,很多内容都与生活化教学紧密相关,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以为数学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指导学生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基于此,本文将立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分析,具体阐述小学生活化教学改善的策略,以供参考。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更利于促进数学教学提质增效。而在教学中,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化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带领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知识中学习感悟,并结合教师的指导,更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备受欢迎。但是,部分教师在结合生活化教学开展指导中,陷入了误区,如果不及时立足误区找出突破困境的方法,势必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以教学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找出突破生活化教学误区的方法,让生活化教学成为推进数学教学的助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时代发展中,数学教学目标发生了一定改变,教學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试卷中的问题,还有必要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在生活化引导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能激活课堂氛围。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习惯萌芽时期,这段时间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水平都在发展中,因此,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探究。而数学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生活化素材指导学生,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领域思考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导思考中,尝试着结合生活化元素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化元素的引导下,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也开始变得比较活跃,这将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第二,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从生活化素材出发,带领学生在知识中遨游,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关注数学成绩的同时,在教师的带领下思考如何借助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当学生从知识学习逐步延伸到实践探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均会在学生结合生活化实际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契合。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立足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发现,虽然不同的教师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存在的误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生活化教学趣味性不足。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本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教师需要保持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更利于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索中。但是,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选取的生活化素材过于严肃,忽视了趣味性课堂的构建,导致生活化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强,这样很难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第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单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入可以通过多个教学手段支撑。但是,在实际引导中,教师多选择生活化教学案例这种模式引导,忽视了生活化工具、生活化情境、生活化实践等模式的融入。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

第三,生活场景设置错乱。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纷纷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指导。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充分理解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融入策略,因此,在设置生活化场景的时候,并没有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长需求设置生活化场景,而是选择胡乱编造一些问题和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在理论上能接受,但是一旦结合生活实际仔细考究,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境。如果不能及时优化,很可能会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事倍功半。

第四,生活化教学实践缺失。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更利于生活化教学的有序推进,也更容易满足学生生活化学习和探索的需求,更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与生活化实践脱节的情况并不少见。部分教师在借助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的时候,多采用课堂引导的方式,或提问、或适当贯穿分析、或融入问题思考,并不能满足构建起生活化实践探究要求,如果不及时引导,势必会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小学生活化教学改善的策略

面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存在的误区,如果不融入科学的方式及时引导、有序优化,将会直接影响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为及时走出生活化教学的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教学误区的多个方面分析,及时改善优化,从而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巧借趣味元素辅助生活化教学

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增强生活化教学的趣味性,巧借趣味元素指导很有必要。小学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且好奇心非常强,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游戏元素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为源动力,带领学生走进趣味性生活化数学课堂,体会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在学习之初被游戏吸引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后,课堂教学氛围得以激活,学生也开始主动学习知识,并在结合趣味化元素思考中内化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加法的意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而数学又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游戏化教学模式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问一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家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扑克牌吗?你们都是按照什么规则玩游戏的呢?”在提问中,学生能迅速回忆与爸爸妈妈一起玩扑克的生活化情境,并跃跃欲试想要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先邀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提出:“今天咱们换一种新的方法玩扑克牌。”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将扑克牌中的数字作为对象,为学生构建计算情境,并要求学生借助扑克牌展开计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扑克牌的引导下懂得加法的意义,并在教师创设游戏的情境中开始分析探索,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

(二)丰富教学模式优化生活化教学

让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主动拓展教学模式,可以让数学教学活动保持多元化,从而让生活化素材可以从方方面面浸润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具体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部分数学知识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渗透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而在科学的引导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在丰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帮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出超市购物的情境,并鼓励学生借助不同的教具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规则,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更加贴合生活实际;再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废弃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小箱子,要求学生观察箱子的形状。然后结合小组合作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裁剪、折叠等方式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构造,并合作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在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设置为父亲准备父亲节礼物的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父亲节礼盒。学生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在生生相互交流下,并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最终的结果。最后,教师只需要结合学生得出的方案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设置场景丰富生活化体验

数学生活化的前提是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因此,在设置生活化场景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先结合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生活化资源分析思考,并寻找合理的融合点,从而让生活化场景可以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主动与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从学生身上寻找适合搭建生活化场景的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化体验。例如,在讲解“时、分、秒”部分知识点的时候,由于在之前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早起的时间都比较固定,每周末亲子活动的时间和时长也是比较固定的。那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以时钟滴滴答答行走的方式,带领学生穿越他们比较喜欢的“时光机”,一同计划本周在不同时间段生活、学习、活动的时间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以生活实际为基础为学生设置学习的场景,并以“天”为单位引导学生在未来生活中验证的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并在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而丰富学习的体验。

(四)搭建第二课堂助力生活化实践

在小学数学生活化引导中,不仅要注重“第一课堂”中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有必要为学生搭建“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不同问题分析,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活化实践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第二课堂探索中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在完成基础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走进家中,思考如果想要重新为家里卧室铺砖,可以有几种方案。在此期间,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家里铺砖的时候,可以选用多大的砖?需要考虑是否切割瓷砖?”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测量家里卧室的尺寸,设计出自己的铺设方案并与小组成员一同探讨。如果发现方案存在問题,要结合实际及时改变。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探讨得出的结果分析,找出学生设计方案中的问题,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为学生推动微课、公众号等素材,供学生学习巩固。通过这样的方式,立足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更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开始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五)运用数学文化拓宽学生视野

以往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只涵盖了例题和习题这两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太过于枯燥。而现阶段的数学教材经过不断改革与完善,越来越重视发挥数学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有趣故事来进一步丰富数学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有趣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与数学相关的数学史,以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黄金比”时,可以设计以下渗透活动。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游玩经历或是电视上看到的一些图形,请你们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建筑!”教师应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发现数学的美。必然有学生会回答:“维纳斯雕像。”别的学生也会积极回答“故宫”等建筑,让学生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筑或图形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塑体现了最美的人体,整个雕塑高2.04米。”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逐渐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黄金比”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增强其数学文化意识。

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该依据小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渗透数学文化,在生活中帮助学生整合数学知识。通过创设现实的文化情境,有利于实现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的互相融合,为即将讲授的数学知识增添一份情境感,使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为活泼,有利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时,设计以下课堂情境。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圆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学生肯定会回答诸如轮胎、时钟、纽扣等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在看投影中的动态图,石头被投入水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肯定会回答:“水纹、圆”而教师也可以引出:“其实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教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同时借助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在学生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知识。

四、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结合教学实际仔细分析,借助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对照教学结果分析教学的误区,并及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加以优化。相信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定能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全面落实生活化教学模式,促进数学教学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