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022-03-29 00:07白晓玲
天津教育·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阅读教学

白晓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还要重视家长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何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探析。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希望能够在阅读教学上得到家长的帮助。通过应用家校共育的指导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農村小学家校共育的应用现状

(一)学生家长的共育参与度不高

家长在家校共育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其一,农村小学受到地域和特殊社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比较多。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会在外地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无法对孩子进行管教,家校共育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落实。其二,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少父母的指导,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并未意识到对孩子展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中对孩子的监管比较松散,导致孩子家庭方面的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管教和监督,很难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阅读的习惯。在学习上的态度会非常散漫,甚至容易经受不住诱惑,如沉迷手机网络,电视等,并不能自发性地进行学习。

(二)家校共育的行为内容范围比较狭隘

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且基本上都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进行主动沟通。家长在平时和学校联系不多,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能对孩子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多数家长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其主要是倾听教师的讲述,较少和教师反映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学校并未积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没有针对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导致家校共育的收效甚微。

(三)共育行为的形式缺乏多样性

大多数农村小学在开展家校共育时应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对家长来说,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参与感并不高,多半只是通过家长会或者应用手机微信等方式与学校进行单一沟通,或者自身在家庭教育中仅仅起到签字和检查的作用,对孩子的语文阅读教学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许多学校没有成立家长委员会、亲子阅读学习会、家长交流会以及家访等多种形式的家校共育工作,可以说,家校共育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全面的挖掘。

(四)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将孩子交给学校,自己就可以做到撒手不管,并未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教育者。同时,家长在关心和教育孩子方面也存在误区,关心其学习成绩更多,综合素质和道德教育较少,关注身体素质过多,心理发展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不如对其学习和阅读的结果更加关心,最终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二、家校共育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虽然学生主要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但是家庭作为第二教育阵地,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素材,进行语言积累,就要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展开家校共育模式,不仅能保证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阅读,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阅读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以此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

教育改革后,教师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但对小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懂得如何复习,甚至部分学生还存在利用“套路”躲避预习和自主阅读的情况,这都影响了自身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让学生逐渐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教师就要合理运用家校共育模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鼓励学生在课后做好子女阅读的监督工作,以便在养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实现阅读素养的提升。而家长在配合教师完成对学生阅读情况监督后,就可以通过微信或是QQ群与教师交流阅读过程及效果。详细来说,教师在教学的前一天可以布置预习任务,任务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为了确保学生课后认真预习,教师可以将预习任务及相关信息发送到家长群中,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监督阅读工作。

例如,家长可以监督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大致内容,引导其利用网络查找文章相关内容,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内文章相关的课外书籍,列成书单发到家长群中,鼓励家长与学生自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并监督学生认真完成,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开阔其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列课外阅读书单时,要保证书籍类型的多样化,避免类型单一的情况出现,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家长的监督和指导被认为是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就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在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预习过程,不仅能保证预习效果,而且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此同时,教师不能因为家长分担教学任务而松懈,而是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更加优质的语文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多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前要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中根据文章内容采用情景剧、一问一答、故事法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让课堂氛围“活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文章。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新颖,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家校共育中发挥亲子互动参与作用

世界各国已经逐渐认识到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而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尝试建立家校共育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想要落实家校共育模式,还可以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如提前确定活动开展时间,并邀请家长到课堂中参加阅读教学活动,让家长亲眼见证子女在课堂中的风采,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阅读课堂中的氛围。

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部分阅读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得更加深刻,会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而课本剧表演则是众多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个,在开始表演前要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個小组,每个小组内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小组内成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排练课本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准备一些服化道具,让表演变得更加精彩。教师则要认真观看学生彩排的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经过几次排练后,教师可以邀请家长走进教室,观看子女在舞台上的表演。这不仅可以让家长对孩子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收获满满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亲子互动活动,如每月开展一次亲子故事会,亲子朗读大赛等,让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实现共同进步。

(四)在家校共育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家长和教师在学校和家庭都要注重为学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首先,在学校中,教师应将课内和课外的时间进行良好的整合,积极帮助学生规范阅读的行为,适当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在班级内打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班级的角落上布置一个小型的书架,大家在课余时间就可以自己任意挑选喜爱的书籍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需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伊索寓言》等,也可以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阅读。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师要引进家校共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的监督职能,适当对课外阅读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家长能做好监督,每天抽出十分钟听孩子读书,每天和孩子按时进行打卡,并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评选和抽查,评出“阅读打卡小明星”,以此有效培养学生长期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五)在家庭中指导子女做好阅读笔记

小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了阅读效率和质量。为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上。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逐渐提升。而在课后时间里教师往往是鞭长莫及,这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在监督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时,给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教师在事前应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让学生了解具体的阅读方法有哪些,如朗读法、略读法、精读法、群文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如果是刚接触的新文章,家长应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默读、精读,了解文章中的大致意思。如果是复习已经学习过的旧文章,家长应指导学生进行默读和略读。当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文章时,家长则可以鼓励学生采用速度法、群文阅读法等方式,以便快速了解书中的内容,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阅读时家长还应指导其完成阅读笔记,笔记中主要记录阅读内容的主要信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类型不同制定多个笔记项目,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六)重视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渗透到日常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活学活用,能意识到阅读在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一些读后感,或者在写日记和作文的时候,尝试自己将读到的句子进行编辑。或者借助读写结合这一方式,与家长进行合作引导和激励,使学生能充分结合自己的想象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学会提取文章中的精髓部分,以此有效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教师还要积极借助创新的评价方式挖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引导下逐渐掌握正确积累语言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在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事先针对这一课文展开自主预习,使学生能独立完成该课的预习。为了让学生更加有目标且顺利地完成预习过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预习单,促使学生独立认识该课的生字,能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同时,引导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于描写西沙群岛风景的句子以及作者写出的西沙群岛中的一些特产。最后,让学生尝试结合课文做个小导游,向家长结合课文信息应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介绍,通过应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学生学习情况

家校共育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积极的配合,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也应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双方共同努力让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一般来说,教师与家长沟通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线下形式多是定期召开家长会或是家访,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与家长面对面交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协商,教师也可以向家长提出一些相关的辅导建议,而缺点则在于家长和教师的空余时间不确定,对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性较大。线上形式多是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沟通,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更便捷,教师和家长可以就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交流。要知道每个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逐一详尽地了解每个人的信息,而通过家长反馈的信息,就可以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家长交流群,定期在群里推送一些阅读方法、技巧或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

四、结语

总的来说,学生的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监督和配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引导和提升,同时还要合理落实家校共育模式,与家长多沟通,分享先进的教学模式,协调家长对学生习惯养成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收获更多的知识。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阅读教学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