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巴蜀时期山水画创作现象分析

2022-03-30 22:05杨琳耿杉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傅抱石

杨琳 耿杉

摘 要:抗战时期,傅抱石在山水画题材、构图、语言、绘画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实践,这种创新与巴蜀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山水画创新实践现象。因此,从傅抱石巴蜀时期山水画的题材、构图、语言创新、材质运用几个方面,分层论述抗战时期傅抱石山水画创新实践的巴蜀因素,凸显傅抱石巴蜀时期山水画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巴蜀题材;傅抱石;铜骨皮纸

一、以巴蜀景致为题材的创作

傅抱石一生画过很多的山水作品,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表现风雨题材的创作,而这一部分的创作大都是在金刚坡下完成的。据傅小石回忆:“重庆山里经常刮风下雨,每当电闪雷鸣时,旁人都往家里跑或躲在屋檐下避雨,父亲却喜欢冲到大自然中,奔走在山野间,听风雨,观云雾,全然不顾被雨水淋湿。那时候我好生奇怪:父亲为何这样傻呢?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大自然的瞬息万变的景色,赋予父亲创作激情,使他拥有浩大的气度。”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得傅抱石热衷于表现风雨题材。再者,当时傅抱石任教于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距离金刚坡来回有数十里山路,但他常常都是徒步行走,途中遇到狂风暴雨的天气是常有的事,而他把这看成是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大好机会,这样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傅抱石笔下的风雨是他感受大自然后的真实性情的流露,所以他的风雨图给人一种灵动、葱郁、磅礴、苍莽、朦胧之感,让人不自觉便身临其境。然而,深谙美术史的傅抱石知道古代画雨的画家很多,如米芾、高克恭等人,他们都有精彩的雨景图,他们从来不直接画雨,却能让人产生置身雨中的感觉,而这是因为他们长期观察了解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雨的形象特征以及风雨中树石的状态,归纳了画雨的规律,而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傅抱石受到他们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水彩画的方法来表现雨景,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最大的老师还是蜀地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他创作的来源。经过长期的研究,傅抱石也总结出了一套画雨的经验。画雨时他用笔十分肆意迅猛,用干笔淡墨快速扫出微雨,用湿笔淡墨迅速挥洒画出暴雨,将毛笔散开使其每根笔毛充分接触画纸,似雨丝根根分明,苍茫秀润,让人顿生烟雾氤氲、雨意朦胧之感。此技法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练就,而傅抱石在蜀地的八年时间里,不断置身于山间林野,感受蜀地独有的奇景,并将这些瞬息万变的景色印入脑海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创造出属于他的独特的风雨图。

二、以巴蜀地质特征为基础的构图

构图无论对于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的构图是根据作者主观感受,将物象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以抒发作者对所表现物象的独特领悟。傅抱石巴蜀时期的绘画作品大都取景于金刚坡附近的山川树林,受到巴蜀地区独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绘画的构图也发生了改变。傅抱石每次作画时,都会在选定题材后坐在画纸前点起一支烟,在心中仔细揣摩着每个物象的位置,待到胸有成竹后,便开始大笔挥洒。在领略了树木葱茏郁茂、云烟氤氲迷蒙、山峦雄奇苍秀的奇景后,傅抱石意识到传统的“全景式构图”已不能表现这里的独特之美了。他经常提高画面的视点,截取高山峭壁的中上部置于画面中,山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他将远处的山峰延伸至画面外,顶着画纸的边作画,上边很少留出天空。而前景则提高视点,增加前景在画面中的比例,同时将前景的景物贯穿画面上下。这样前景会掩映着后景,山体的左右位置也错落布置,以塑造画面的空间感,创造了顶天立地式的构图。在透视上也运用了近大远小的构图形式,仔细描写近处的景物,拉近了画面与观者的距离,增强了亲近感。他的这种构图形式与他的笔墨语言也相互契合,给人带来一种视觉的冲击,给予观者强烈的心灵震撼。画面中,他注重取舍,将无限的景色表现在有限的空间里,在风雨飘摇的局部激荡中体现了广阔深远的空间意识,给观者带来无限的想象。高鸿曾这样评价傅抱石的构图:“傅抱石先生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革新,最显著的地方是他对传统散点透视构图形式的反叛,我们看他成熟期的山水画,其构图已经不是概念上对高远、平远、深远形式的‘延伸’,很多时候是借鉴西洋风景画的焦点透视手段。”由此可知,傅抱石巴蜀时期对绘画图式的创新,改变了明清以降程式化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构图形式。他利用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熟悉和独到见解,将传统的构图形式与西方的透视学相结合,在川渝地区特殊环境的滋养中,建立了独特的山水画图式语言,创造了更加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三、以巴蜀自然环境为对象的语言创新

傅抱石入蜀的八年时间是他绘画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不斷试验、实践、创新,创造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绘画作品。傅抱石在1942年的“重庆壬午画展”上展出了近100件绘画作品,其中十之六七都是在重庆金刚坡下所作,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笔墨程式,富有新意地创造出了新的笔墨方式——散锋笔法,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抱石皴”,巴蜀时期的绘画创作体现了他对散锋笔法的不断尝试和探索。“抱石皴”形成的原因也有很多,首先傅抱石有着深厚的传统理论基础,对传统古代画论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对中国传统的笔墨有着独到的见解。其次,他在留日期间受其导师金原省吾以及西方绘画的影响,意识到要对中国画进行创新。最后就是入川的八年时间里,通过对巴蜀自然环境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出了新的笔墨方式。“抱石皴”从传统皴法中吸取营养,弱化了传统皴法中线的意识,而增强了画面的块面感。它不再表现具体的山石树木的质感,更加注重所描绘物象大的形态感受,弱化了山石结构的具体细节,它更像一种肌理,用这种肌理表现山石质感,将这种皴法与用墨用色相结合,干湿互衬,表现了巴蜀地区植被茂密湿润的山峦,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体现了山石的地域性特征。“抱石皴”是傅抱石置身于巴蜀山水的真切体悟,来源于自然又不受限于自然,在山水创作中具有灵活性和现实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加之他大胆的用墨用色,充分表现了巴蜀地域烟笼雾锁的空气感、氛围感,体现了山水画创作中的空间表现,这也是傅抱石巴蜀时期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四、以巴蜀为表现主体的材质运用

傅抱石作画时大量运用散锋和侧锋,运笔的轻重、缓急、大小等经过皮纸的呈现,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质感,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物象。这种皮纸对笔墨有很好的渗透作用,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渗墨很自然,好的墨画上去之后渐层渗入纸中,干后墨色黑亮、层次分明。由于皮纸的纤维较粗糙,有较好的固定水渍的性能,作画时能留下清晰的笔痕,与乱头粗服的散锋笔法相得益彰,使画面有一种古拙的意味。傅抱石作画时对毛笔也极为讲究,他作画的毛笔有十多种,大多为兼毫和硬毫,其中他较喜欢用短锋硬毫,这种笔大多数都是狼毫制成,笔毫劲挺。他还喜欢日本“鸠居堂”所产的山马笔,山马笔的笔毫比猪鬃更加挺拔,毛端似狼毫般尖锐,易散易拢,聚拢能见笔锋,散开则形成很多笔锋,笔腹较大,能充分吸收水分,很适合用来表现金刚坡满山植被覆盖的湿润感。在用墨方面,傅抱石也十分熟悉墨的属性,他喜欢用研磨出来的墨,几乎不用墨汁,他用的墨有油烟、松烟和漆烟,不同的墨用来表现不同物象:油烟墨迹乌黑发亮,多用来勾勒点簇,使画面醒目;松烟则比较简淡,没有光泽,适合用来烘染景物;漆烟多用于大面积的渲染,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墨韵感。他从不用宿墨画画,而且每次磨墨前都要将砚台清洗一遍。巴蜀时期他为了更好地表现这里的雨景,开始尝试用矾水画雨,他先用大笔将矾水挥洒在纸上,再用笔蘸墨画其他景物,而被矾水洒过的地方不易着墨,便形成了逼真的雨景,让人眼前一亮,给人纸上风雨来之感,可见他对绘画材料的运用十分考究。傅抱石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尝试,通过对中国画深刻的理解,将中国画传统工具材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笔墨的锤炼。

参考文献:

[1]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EB/OL].[2022-01-04].http://bbs.tianya.cn/post-169-536721-1.shtml.

[2]龚仁军.傅抱石的巴蜀经历研究:以“金刚坡时期”为代表[J].现代艺术,2018(5):123-126.

[3]傅二石.一半山川帶雨痕:谈父亲傅抱石画雨[J].新余高专学报,2008(2):5-6.

[4]高鸿.傅抱石《溪山行旅图》考辨[J].艺术与投资,2006(6):81-85.

[5]王俊博.傅抱石金刚坡时期山水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24.

作者简介:

杨琳,四川美术学院2020级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耿杉,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傅抱石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情定一生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往事如昨——傅抱石先生故居史料展获得全国青年策展人计划十佳项目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一生爱她“灵秀慧”
傅抱石国画艺术思想之流变
傅抱石“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