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2022-03-30 11:44许耘红
现代园艺 2022年7期
关键词:佛寺大殿西双版纳

玉 亮,许耘红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1 西双版纳佛寺概况

南传佛寺园林是依据佛经而发起的寺院景观营建,以物质的形式来阐述佛经哲理,是东南亚文化与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及中华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园林风格。公元前274 年,印度阿育王在完成第三次佛教结集后,派摩哂陀携带巴利文佛经前往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1],佛教在斯里兰卡逐渐盛行。11-14 世纪期间,南传佛教在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逐渐强大后,传入我国云南地区,由于对初传时间的认定有多种观点,尚需考证,但可从史料记载中得知,公元1180 年,南传佛教再次由泰国清迈传至缅甸,再从缅甸景栋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南传佛教得到当地傣族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阶级地位及更好地宣扬佛法[2],掀起了兴建佛寺园林的热潮,从云游四方、无处可居,转变为在召片领地或村社附近建寺,在保留泰国与缅甸建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当地原始宗教与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独具特色的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园林。西双版纳南传佛寺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对应,一般分为3 个等级,分别是总佛寺、中心佛寺、村寨佛寺[3]。总佛寺发布西双版纳全境佛事活动的日期和规定,批准高僧晋升,主持新任召片领的宣誓仪式及任命勐一级土司的宗教仪式。中心佛寺属于勐下属的,由多个佛寺共同组成的“布萨堂”佛寺,并由多个村寨共同管理。村寨佛寺,也叫基层佛寺,一般位于村寨内,主要主持村寨内的一般宗教活动。

选取的3 个佛寺中西双版纳总佛寺为最高一级佛寺,在西双版纳州境内享有较高的地位,统领西双版纳地区的所有佛寺,相传始建于公元615 年,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于1989-1990 年修复,2012 年规划重建[4]。景真佛寺为中心佛寺,由景迈寨和景代寨共同管理,佛寺始建于傣历1063 年[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寺内独具特色的戒堂——八角亭远近闻名,1988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曼听佛寺为村寨佛寺,属于勐罕镇曼听寨佛寺,始建于公元538 年,佛寺中的白塔建于公元669 年,白塔与寺内的大佛成为勐罕镇之最[6]。

2 园林景观特征分析

2.1 选址

南传佛教自传入西双版纳州以来,便与当地傣族封建领主制、原始宗教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利用,佛寺与封建政权机构相适应[7],在召片领地、勐或村社附近因地制宜地建造佛寺,其选址融合了傣族的生态观,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8],营造出世俗与仙境的神圣过渡地带。

西双版纳总佛寺位于景洪市“傣王御花园”——曼听公园南侧,佛寺东面邻湖,南面与西面为城市住宅区,佛寺坐西朝东,地势平坦。寺内环境优美,与曼听公园既分离又相融,成为曼听公园景观游览的一部分,曼听公园与总佛寺相隔一片茂林,穿过茂林才得以看见总佛寺,赋予了佛寺位于森林最深处的神秘感,与总佛寺傣语“洼坝洁”寺名相呼应。

景真佛寺坐落于村寨旁的景真山山腰处,位于景代寨南面,属于寺前村后,佛寺周围植被茂密,形成一个绿色屏障,金色的佛寺建筑在树缝间若隐若现。村寨围绕佛寺东、西、北三面环形布置,佛寺成为整个村寨的主体建筑群。佛寺南面为国道、流沙河和进入村寨的主要道路。

曼听佛寺位于景洪市勐罕镇傣族园内,地处曼听寨东面、村寨中地势较高的位置,寺内地势平坦,寺外三面绿茵围绕,是一座村寨林间佛寺,寺外植物高大挺拔,直指云霄,佛寺建筑与外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寺院营造了山林野趣之境。

2.2 空间布局

南传佛寺园林空间布局与汉传佛寺园林不同,佛寺建筑因地制宜布置,整体布局较为灵活,没有统一的固定型制,通过建筑体量的大小变化来突出其所处的地位,从而营造出空间的主次之分[9]。南传佛寺一般以佛殿或佛塔为整个空间的核心部位,戒堂次之,其他建筑则围绕佛殿与佛塔灵活布置。

西双版纳总佛寺整体布局较为规整,北面低矮的绿篱使得佛寺与曼听公园连接紧密。佛寺主要由寺门、佛殿、钟楼、鼓楼、戒堂、僧舍、禅茶室等建筑共同组成。整体建筑布局坐西向东,佛殿位于整个平面布局的中心,体量巨大,装饰豪华,突出了佛殿在整个环境中的主体地位。戒堂位于佛殿的北面,无论从建筑体量还是装饰上,都能体现出戒堂为整个佛寺第二重要建筑。钟楼和鼓楼位于佛殿南北两侧,僧房与斋堂则位于佛殿西北面。除戒堂与东北方向的僧房外,其余建筑均坐西朝东,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如图1)。

图1 西双版纳总佛寺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景真佛寺虽选址于地势险要之处,但寺内地势平坦,建筑布置灵活。佛寺由山门、大殿、佛塔、戒堂(景真八角亭)、僧舍等建筑组成。大殿及僧舍均坐西朝东,山门位于南侧,拾级而上,便能一览佛寺内部景色,仿佛佛寺位于山顶而不是山腰。佛寺四周环以茂密的树丛,将佛寺掩映在翠绿之中,佛寺四面均有山门与外界相连。大殿建于寺院的中部,在大殿南侧为景迈寨佛爷住处,北面为景代寨佛爷住处。佛塔修建于佛殿南侧,其宏伟的佛殿建筑使佛塔显得格外娇小玲珑。著名的八角亭(戒堂)位于佛殿的西南方向,与挺拔的菩提树交相掩映(如图2)。

图2 景真佛寺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曼听佛寺整体坐东朝西,寺院为矩形格局,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变化多运用台阶处理。佛寺由寺门、佛塔、大殿、鼓房、钟楼、戒堂、僧舍、学堂等建筑组成,四周以矮墙围护,寺门、佛塔和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寺门原朝东面开设,后因村寨开设为旅游村,为便于游人游览,改朝西向开设。钟楼、鼓楼布置于大殿两侧。寺院南侧区域为僧侣学习、休息的场所,分别有戒堂、僧舍和共修堂3 座建筑,该区域运用丛植的树木形成过渡空间,与大殿既相隔又相连,使得整个生活空间具有较好的私密性。寺院利用灵动、多样的植物素材来打破较为无趣、沉闷的空间环境,形成虚实结合,变化多样的园林意境(如图3)。

图3 曼听佛寺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2.3 建筑风格

由于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的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相邻,其南传佛寺建筑受东南亚文化影响较深,其建筑形式与东南亚佛寺建筑最为相似,在继承东南亚南传佛教建筑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当地傣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建筑风格[10]。

西双版纳总佛寺大殿为整个佛寺的核心建筑,属落地式三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屋面呈现紫红色,为五层台阶状,依次向两侧跌落。下两层坡面平缓,并在两层坡面之间环绕建置小塔。正脊由3 座小塔形成大殿的制高点,所有屋脊上都装饰有塔刹、孔雀和火焰饰物,大殿墙壁被粉饰为红色,并绘有各种金水漏印图案及镶嵌复杂的花、鸟兽等浮雕图案[11]。大殿雄伟高大、装饰华丽、神圣不可侵犯,体现出总佛寺在宗教与政治上所具有的地位。佛寺其余建筑装饰与大殿较为相似,只有在体量上有所区别,整体建筑风格相统一,为整个佛寺营造浓厚的宗教神秘氛围。

景真佛寺大殿为后期新修建,呈落地式重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与殿外采用回廊作为过渡空间。屋面采用青灰瓦,在正脊上饰有塔刹状宝顶和火焰纹等饰品,建筑整体风格较为朴素,却又不失华丽。2 座僧舍与大殿建筑装饰较为相似,戒堂(八角亭)则是整个寺院最精彩的部分,主要由基座、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基座为砖石堆砌成的折角亚字形须弥座,屋身与基座折角共同收缩,形成折角墙体,外墙整体为红色,基座上粉饰绿、白、黄等颜色条纹,并绘有多种金水漏印图案,在东、南、西、北设有4 道门,正门为拱形,拱门之上设有佛龛,供奉铜质佛像1 尊。屋顶由数层叠落的木结构锥形双坡缅瓦屋檐构成,8 个亭角上塑有凤凰等图案,屋脊则装饰各种花鸟饰品,屋顶立有铝质莲花华盖,华盖之上置有铁质风铃长杆[12]。景真八角亭在高大菩提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精美、秀丽。

曼听佛寺大殿为落地式三重檐悬山覆瓦砖木结构。屋面庞大,纵向分为4 段,中间段最高,向两侧逐层跌落,每段正脊中央都设有塔刹状宝顶,垂脊上设有瑞兽和火焰等饰物[13]。屋架曲折陡峭,下层屋面又分成纵向3 段,中间段最高,左右两端逐层跌落。屋身为砖红色,饰有多种金水漏印图案,在南、北、东三面开有殿门,殿内利用回廊形成与殿外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鼓廊和钟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两者及其余建筑整体风格均与大殿相似,形成一个统一基调。

2.4 植物配置

俗话说“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树木既能增加宗教的神秘氛围,又能起到观赏、纳凉等多种作用,树木是寺院园林景观的点睛之笔,必不可少。南传佛寺园林受到东南亚佛教植物文化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佛寺植物被赋予神秘的宗教色彩,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14]。在南传佛寺中一般栽植“五树六花”植物[15],以及栽植具有观赏属性和生产属性的乡土植物。

西双版纳总佛寺植物景观丰富,在南面寺门左右两侧各有1 株菩提树,树龄分别为13 年和26 年,高大挺拔的菩提树与华丽的寺门相呼应,吸引游人。在戒堂四周主要植有槟榔树、铁力木、文殊兰和鸡蛋花等植物,乔灌草合理搭配,并大量运用宗教植物,以凸显寺院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整个佛寺园林景观处理上,佛寺建筑与各类植物相映成趣,植物点缀了佛寺建筑的风景,让佛寺建筑显得更加恢弘大气,宗教植物又烘托和渲染了静谧清静的宗教空间。

景真佛寺在山门和台阶两侧栽植有菩提树、黄杨、金叶女贞、叶子花、翠竹、顶果树等植物,茂密的植物形成狭窄的前导空间,与院内空旷的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寺内植物种类少而稀疏,栽植有菩提树、鸡蛋花、金叶女贞、凤凰木和菠萝蜜等宗教属性、观赏属性和生产属性植物。高大的菩提树与低矮的芳香植物点缀在佛寺中,一方面使得寺院下层空间视野较为开阔,另一方面彰显出佛寺建筑的高大雄伟与佛寺环境的清净与庄严。

曼听佛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错落有致。其上层有菩提树、王棕、槟榔、橡皮树、菠萝蜜等植物;中层有鸡蛋花、叶子花、芒果、蒲葵、滇刺枣等植物;下层有文殊兰、地涌金莲、苏铁、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植物。在大殿四周栽植王棕与槟榔树等高大植物,弱化了庞大的建筑体量与坚硬外轮廓,营造空旷地下层活动空间,保证冬季室内采光、夏季遮阴效果。在佛殿与僧舍之间利用树丛营造过渡空间,保证生活空间的私密性。整体植物与建筑虚实结合、有聚有散、有藏有露。建筑与植物相互映衬,营造了安静、祥和的寺院环境。

3 结语

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机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地域性佛寺园林风格,具有以下景观特征:

(1)选址因地制宜,临近生活空间。西双版纳南传佛寺选址于城镇或村寨旁风景优美处,因地制宜,善于借用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来塑造佛寺内外园林景观,利用山林掩映,欲藏欲露,增加寺院的神秘感与宗教感,营造幽静的佛寺园林景观意境。

(2)空间布局灵活,等级差异明显。受到傣族封建制度的影响,西双版纳南传佛寺等级制度明显,寺院等级划分与行政组织设置相对应,随着等级越高,佛寺规模越大、建筑组成越完善,一般位于较低级别的村寨佛寺无戒堂或藏经阁。

(3)植物景观丰富,具有宗教寓意。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在植物配置上选择具有宗教内涵的“五树六花”植物,并充分利用当地具有观赏属性和生产属性的乡土树种,营造浓厚的宗教植物景观意境,彰显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利用丛植、群植、孤植等配置手法,创造变化多样、空间层次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4)建筑形式多样,地域特征明显。西双版纳南传佛寺建筑在保留东南亚佛教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有机吸收少数民族建造技艺。其建筑主要为落地式重檐歇山或悬山、琉璃或青灰瓦顶,建筑形式变化多样,装饰风格有繁有简。利用佛寺建筑装饰的华丽程度以及大殿建筑体量的大小来突出佛寺等级的高低,一般等级越高,大殿屋面构造越复杂,整体装饰越华丽。

西双版纳是南传佛教的盛行地,南传佛寺园林众多,是我国园林宝库与民族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西双版纳总佛寺、景真佛寺、曼听佛寺园林景观特征进行分析,为南传佛寺园林遗产保护以及民族园林建造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佛寺大殿西双版纳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完璧归赵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故宫三大殿探秘
松涛吟唱的诗行
中国经典古建筑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