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筑风貌的互联网认知与评论差异*
——以华为欧洲小镇为例

2022-03-30 04:23王俊超王世福赵渺希
南方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词频风貌华为

王俊超,王世福,赵渺希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千城一面”、“贪大求洋”等建筑风貌问题层出不穷,在新媒体泛在渗透的市民社会中更成为诱发舆情事件的导火索;实践层面,城市建设领域的美学议题无法避免价值取向的社会分异,因此加剧了规划和建筑风貌的治理窘境。一般而言,城镇风貌议题都侧重于从公共美学或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实践,国家对现代城市的建筑风貌管控在近年才成为正式议程[1]。2020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明确“专家意见分歧较大、公示争议较大的,不得批准建筑设计方案”;自然资源部近期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则提出了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形式,强调城市设计可由不同主体开展的灵活性。

在多元主体的社会认知和评论体系中,建筑风貌特色取决于城市的建设发展理念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并与其所处的历史维度密切相关[2],因而缺少可量化的测度指标,较难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过去观点认为,建筑风貌管理应由专业人士把控和负责。二战结束后,英国城乡规划事务大臣刘易斯·西尔金提出“(专家)对市民的引导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市民并不总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最好”[3]。但是随着城乡建设实践的深入,这种观点受到了批判,因为建筑风貌管理在本质上涉及价值观的判断,而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行为[3,4]192;城镇建筑风貌管理的过程应有公众参与其中[5],应当反映公众的价值取向。

公众参与建筑风貌管理不仅在理念上逐步得到认可,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得到技术支持。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更加便捷地参与到对城市建筑的讨论中,原来官方垄断建筑风貌管理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6],网络舆论对规划决策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7]。缺乏公众参与的规划实施行为屡次成为网民讨论的热点事件[6,8],尽管目前在此类事件中专家往往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勉力引导公众的价值观[9,10],但是随着规划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社会建构导致专业群体真理式话语的逐渐消解,原有的专家精英式决策将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系统[11]。专家和公众对于建筑风貌的认知和评论存在的差异,与其所代表的利益和拥有的审美情趣是紧密相关的[4]187。面对这一困境,现有关于建筑风貌的研究鲜少能关注并揭示专家和公众的认识和评论差异,因此本文通过爬取网络评论数据,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分析多元主体的认识和评论差异,为城镇建筑风貌管理提供新型技术方法分析,以作为公共决策的依据和参考。

1 案例及数据与方法

1.1 案例简介

本文选择“华为欧洲小镇”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该案例位于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基地,规划为12个围合式街区,建筑多为4~5层。柱廊、拱券、钟楼、尖塔等建筑元素体现其强烈的欧洲古典设计风格,较低的开发强度和较高的绿地率使得该研发办公园区拥有较为舒适宜人的环境(图1)。但是,该项目现场施工照片和效果图在网络上曝光后,近乎山寨的欧陆风在建筑界迅速激起争议,显然与国家“严禁建筑抄袭、模仿、山寨行为”的建筑风貌管理政策相悖,筑龙网、有方建筑等专业建筑媒体都曾深度报道。

图1 华为欧洲小镇的建成实景

立象以尽意,建筑风貌意象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业主华为集团作为“华为欧洲小镇”设计阶段最核心的主体,对最终的建筑风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华为作为国家科技战略的民族企业,基于全球市场逻辑的建筑风貌选择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建筑风貌因为涉及公共美学而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尤其是互联网媒介传递的非在地性、即时性不但突破了建成环境的物理约束,更在广域尺度中放大了对外部世界的影响。鉴于专家和公众是感知建筑风貌外部性的重要主体,也是从公共审美角度限制建筑风貌选择、促进建筑方案优化的重要力量(2020年网民群嘲恒大体育场“莲花”方案而迫使其变更方案,即反映新媒介中市民社会的集体理性),因此,本文基于公共政策干预外部性的正当性,并不直接分析华为集团的建筑风格选择,而将重点置于互联网语境下专家和公众的认知和评论,以突出建筑风貌的外部性感知。

1.2 研究数据

互联网时代下各类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为分析和研究人们对城市建成环境的认知提供新的数据来源[12]。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网络游记、社交媒体评论等网络文本数据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展开研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游客,例如付业勤等基于游客点评网站文本数据研究鼓浪屿旅游形象的内容和主题[13];谭红日等基于游客游记研究大连市旅游形象[14]。由于不同来源的网络文本数据存在群体性的社会差异,因而可用以分析不同群体对城镇建筑风貌的观点和看法。现有研究较多以地域或性别标签划分不同群体对城市建成环境感知进行差异分析,例如:高峻、李春萍、杜娇莉等通过收集马蜂窝和TripAdvisor的游记数据分析对比国内外游客对于特定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意象差异[15-17];王志芳、唐慧超等基于大众点评网络数据探究不同性别人群对城市公园、街区的关注偏好与评价差异[18,19]。但是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各类“奇异”建筑的网络议题层出不穷,能引起广泛评论的建筑和地区不再局限于旅游景点,发表评论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游客。现有基于网络文本数据的研究鲜少从专业角度划分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主体对于城镇建筑风貌的观点和看法,关注其在城镇建筑风貌管理上的应用。为此,本文以“华为欧洲小镇”作为话题关键词,综合利用火车头、八爪鱼、fiddle等工具对网络评论数据进行爬取,共收集“筑龙网”评论数据142条,“今日头条”评论数据2819条1),对比分析专家和公众对于“华为欧洲小镇”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差异。

1.3 分析方法

网络文本分析已经广泛应用在包括城市研究、网络舆情、旅游形象等多种领域中。通过对搜集到的网络评论文本数据进行内容分析法分析,能较为快速地从海量、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分析中心思想和高频词表,进一步了解网络文本讨论的主题;同时能够将感性的文字表达转换为数据的定量表达,使之可以参与统计运算[20,21]。但是现有的网络文本分析较多集中于对单个对象的研究,对于不同群体的认知与评论差异研究较少,分析方法较多仅对分析的结果进行直观的对比和描述。为此,本次研究在采用三种网络文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1)情感差异分析;(2)词频差异分析;(3)语义网络分析,进行统计假设检验以更加直观和客观地了解不同群体对于同一建成环境的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差异,以更好地分析和探究背后产生的原因。

(1)情感差异分析:本文通过调用百度AI平台的自然语言处理API,通过情感分析将专家和公众的网络评论数据分为积极、中立和消极三类态度。然后对两组数据进行卡方分析,研究两者对“华为欧洲小镇”的情感差异。

(2)词频差异分析:本文利用python的“jieba”中文分词工具对网络评论数据文本进行分词,剔除词表中无关的现代汉语高频词后,再利用汉语词频统计工具分别统计专家和公众各项词语的频数,最后选取其中排名前60的高频词进行标准归一化处理后导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由此分析判断专家和公众在建筑风貌认知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对具体词频的差异分析,研究两者对“华为欧洲小镇”的认知特征和评论模式差异。

(3)语义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适用于处理数据容量大、碎片化程度高、语法结构不严谨的用户生成文本(User Generated Content)[22]。本文通过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专家和公众网络评论中的高频词语和共现关系,研究两者对“华为欧洲小镇”建筑风貌评论的表达特点。

2 建筑风貌认知与评论差异分析

2.1 专家和公众的情感差异分析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23],时空距离被快速压缩,企业精英们试图通过一种公认的“流动空间”形式设计,统合全球精英的象征环境,超越不同地区的历史特殊性,以通过空间形式的认同达到维持精英紧密圈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社会中,即时性的场景共享扩大了不同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作用范畴,专家和公众生活在与之相对的“地方空间”之中,对于建筑风貌的认知若能一致性地根植于地方文脉,本应对“流动空间”产生较为相近的情感评价结果。

图 2专家和公众θ值对比图

图 3专家和公众词频分析对比图

但结果并非如此,通过对专家和公众的网络评论数据进行情感分析,进而卡方检验计算后,可知p值为0.022,满足p值小于0.05的条件,说明专家和公众对“华为欧洲小镇”的情感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对“华为欧洲小镇”的情感态度受专业程度的影响。专家情感态度整体上更加偏向消极(57.75%),而公众情感态度则呈现两极化的趋势,整体上更加偏向积极(51.29%)(表1)。

表1 专家和公众情感态度的非参数卡方检验

在此前新媒体的公众建筑评论事件中,专家引领、公众跟随的局面正在被崛起的网络社会逐步改变。公众对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过去官方单一渠道式的“通知”和“公示”,可以更加全面、快速地获取信息,基于互联网平台这一新兴的“公共空间”进行对话和讨论,开始形成看待建筑风貌多元化的视角。

2.2 专家和公众的词频差异分析

通过对专家和公众的网络评论进行分词,筛选剔除现代汉语高频词表和与事件不相关的词频后,统计两者共有排名前60的高频词,可以分析专家和公众在“华为欧洲小镇”事件中的讨论重点。这些高频词可以按照“设计过程”、“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建筑评价”、“建筑理念”、“建筑选址”、“相关主体”、“地块开发”和“空间活动”进行分类。

将两组词频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处理,假设αij代表语素列表j中的语素i的频率,θij代表标准值,θ值越高,反映对应语素的讨论热度越高,测度公式为[24]:

通过将两组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计算得到sig值为0.041,z值为2.047,满足sig值小于0.05,z值大于等于1.96的条件,因此可以判断专家和公众在评论内容上具有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专家和公众对于“华为欧洲小镇”的讨论重点存在明显区别(图2)。

在判断显著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网络评论的词频可以分析不同主体评论模式的具体差异(图3),词频越高体现评价主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专家和公众会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对“华为欧洲小镇”采取不同的表达和评论模式。专家作为建筑评论的主体,同时也是各类建筑参与的主体,对建筑风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知。首先,专家因为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会采用建筑学科的专业话语体系进行评论,用“设计”、“功能”、“形式”等专业术语,更加集中地进行建筑创作方法的讨论。在“华为欧洲小镇”事件中,专家更主要的是对“山寨”这一照搬其他地域建筑设计方法的质疑,认为原创性是建筑创作的重要前提,而关于建筑空间语言的讨论则相应地减少,如“空间”、“流线”等原本常见的高频词。其次,专家会更加立足于“文化”背景的思考,关注“欧洲小镇”不但在空间维度上是脱离具体环境的,而且在时间维度上是局限于历史传统的,并且联系“苹果”“总部”案例进行比较评论,进一步辩证思考“科技”企业“现代”或“传统”的建筑风格选择。这体现专家会依托更广的专业视野,通过建筑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设计者的创作思想展开评论。最后,专家从建筑师设计行为,政府开发控制,业主审美趣味等不同方面,表达了对影响和干预“华为欧洲小镇”建筑设计因素的思考。换言之,专家除了对于建筑形式的评判之外,还会通过关注建筑师参与社会生产分工的方式进行评论,分析建筑设计作品背后的影响机制和生成规律。

图 4专家和公众语义网络分析对比图

与专家不同的是,公众作为城市建筑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使用者,更加关注建筑建成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倾向以空间活动载体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评论。首先,建筑选址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东莞”和“深圳”城市产业分工合作的缩影,华为企业入驻、总部项目建设对“松山湖”片区的经济、社会和自然影响都会作用于公众对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其次,公众会更加立足于建筑使用者的空间感受,从代入员工对“研发”、“上班”的工作场所和作为游客对“旅游”、“参观”的“景区”环境两个角度进行评论。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旅游、参观、火车”等空间活动相关高频词,反映出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建筑传播正在逐渐替代实体建筑的在场体验成为公众认知建筑的一种方式:“华为欧洲小镇”因其欧洲古典建筑的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和区别于日常场景的“抽离感”,得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潜移默化公众建筑风貌认知和评论的价值观。

综合分析词频差异特征,可以看到专家和公众对于建筑风貌的评论视角存在“时间性”的错位:专家更加关注建筑全周期的前端,即建筑设计阶段,关注建筑“是怎么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建筑师在设计中发挥多大作用”;而公众则更加关注建筑全周期的后端,即建筑运营阶段,关注“建筑建在哪、建成有什么影响”。不同角色对于建筑风貌的认知与评论都是基于各自的社会背景、相关利益出发,因此也自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情感评价结果,公众视角是对原有专家单一视角评论的多元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成熟健康的建筑评论环境,兼顾价值观的包容性与批判性,有助于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兴盛。专家视角下,开展对于建筑设计阶段的评论能促进建筑创作规律的讨论和创新,提升和促进建筑设计方法的运用,提高建筑建成运营阶段的实际效果,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公众视角下,开展对于建筑运营阶段的评论可以良好促进建筑的使用后评估,将信息反馈到建筑全周期前端,加强建筑创作者对建筑本质问题的思考,促进建筑全周期的良性循环。

2.3 专家和公众的语义网络对比分析

通过对专家和公众的网络评论进行语义网络分析,筛选出前25个共现度较高的语素,能够根据高频词共同出现的频率,直观地呈现语义关系[25],语义网络分析能够反映不同话题的联系程度及表达方式的特点,以进一步分析专家和公众网络评论的表达方式特点和推理建筑风貌认知背后的原因。

从整体上看,专家和公众在主要话题角度上有较为一致的讨论倾向,即“华为在中国采用欧洲小镇的建筑风格”的问题(图4)。但是在评论表达方式的特点上,专家和公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专家的评论侧重于对方案的解释和分析,注重联系不同主题进行延展讨论,倾向依理凭据表达观点。在本事件中,专家对于连接不同主题词频的语义联系数更多,提出中国的建筑应立足“民族”、“文化”背景,有其地域“特色”,吸收“中国”、“园林”等优秀传统建筑的经验,在设计上拒绝“山寨”,做到推陈出新。相较之下,公众的评论则多依据直观印象和感觉,以直接抒发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本事件中,公众多数高频词都是和“华为”这一体现“企业”特点的高频词产生共现关系,会更加关注建筑背后的“企业”意象,如“松山湖”、“深圳”、“东莞”等企业区位相关的话题及“研发”、“基地”、“手机”等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话题。

专业程度的差异影响不同主体对建筑风貌的认知深度和评论方式,并一定程度作用于情感评价。专家对于建筑风貌的认知在建筑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其对建筑思考的深度由于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对应的实践经验自然地与公众相区隔,也更能指出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华为欧洲小镇”作为地方盛行一时的欧陆风建筑代表,其背后的价值观存在伦理问题。而公众对于建筑风貌的认知则相对有限,对建筑风貌缺少先验的价值判断和立场,在快速、及时进行信息接收与反馈的互联网语境下,其价值判断较容易受到建筑业主的企业形象、互联网的意见领袖、社交媒体的跟风转发等复杂多样的外部因素干扰。

3 讨论与前瞻

本文基于网络评论数据,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华为欧洲小镇这一共同对象为例,通过情感分析揭示了专家和公众网络评论的情感差异,并分析挖掘城镇建筑风貌相关高频词语及共现关系,逐步分析和推理专业程度的差异是如何影响情感态度:1)关注视角的差异。建筑领域专家更加关注建筑全周期的前期设计阶段,倾向从建筑创作方法、创作思想、创作影响因素等角度进行评论;而公众更加关注建筑全周期的后期使用阶段,倾向从建筑区位、建筑使用评价、空间活动等角度进行评论;2)评论方式的差异。专家的评论方式倾向依理凭据,并结合感兴趣的各类主题进行深度评论;公众的评论方式倾向直接抒发,简明扼要但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对同一建成环境不同主体评论多样化的现象反映了目前建筑风貌管理的困境:建筑风貌管理客观性不足,缺乏可操作的量化工具[26]。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其涉及城乡美学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本质不是反映对于建筑性质、功能的客观判断,而是反映价值主体的需要同建筑性质、功能的关系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风貌管理过程进行多元主体意见的收集并非仅仅指向固定不变的建筑范式,而是更倾向寻求多元评论表达背后多样化人群对城市环境的共同诉求,保证城市公共价值得以凸显。

本文研究案例是在以西方价值观为主体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建筑文化面临国际式冲击的一个缩影[4]448。通过词频比较可以看出,公众喜爱华为欧洲小镇不在少数,其中“好看”、“漂亮”的词频占比明显高于专家;而专家相较公众表达了更加鲜明的消极态度,其中“山寨”、“差”的词频占比为0.69%和0.1%,远远高于公众0.25%和0.01%的词频占比。可以看出,专家凭借其专业知识的背景,能够预见和评估不同形式的地块开发和建筑建设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对建筑风貌的历史生成过程和机制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规避信息时代大众审美的流变性问题。因此城镇建筑风貌的管理应该于项目地块方案的审批阶段建立有效可实施的专家审查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建筑全周期前期思考和判断的专业能力,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让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同时,人民城市人民建,业主与公众是建成环境的使用主体[27],地方治理必须在公众参与广泛对话的基础上寻求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实现共同利益的路径[28],应将公众对建筑全周期后期的关注和评论纳入到建成项目的一般性社会影响评估中,同时公众的网络评论可作为建筑规划前期多元化决策的素材,定期在城市体检工作中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方法充分倾听公众意见,并反馈到建筑全周期前期的方案审批中。

通过对本研究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两者对建成环境的评价多停留在“好看”、“欧式”等建筑形式和“科技”、“现代”等建筑理念的层面,较少关注研究案例的建筑空间、建筑技术等层面。毫无疑问,城镇建筑风貌管理工作不能单纯依赖专家或公众其中一方的意见,意见收集的内容也不应只停留在建筑美学最早研究者黑格尔所关注的美学议题层面,即注重建筑表观形式偏好和直观观察体验[29],而应在识别多元群体社会背景和空间语境基础上,依据多维价值标准框架建构适宜的评价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建筑风貌导则,以形成城镇发展风貌管理的普遍共识,本文便是选择对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建筑评价做了探索,未来还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城市其他类型建筑进行分析和研究。

最后,通过大数据等新兴手段采集和分析不同主体对建筑风貌的认知和评价固然是一个能够充分听取公众意见的方式和手段,但是这也会给地方政府治理带来更大规模和多元化的信息处理压力,同时网络多元的评论也会导致建筑风貌审美标准出现百家争言、莫衷一是的问题。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合理规范化互联网媒介中公众参与的渠道和程序,在厘清公众参与运行界域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和通信技术驱动的城市数字信息平台,完善大数据采集和舆情分析技术,同时形成有效的专家评审和第三方审查制度,将其纳入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治理机制[30],这样既使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得以理性、有效地表达,又可加深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运作规律的理解以支持公共政策的决策进程,最终提升城镇建筑风貌。

图、表来源

图1:引自https://www.huawei.com/cn/gallery#facilities。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1)“筑龙网”是一个为全国建筑行业建立起的专业网上服务平台,建筑业界的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本文以该网站数据代表专家的态度和观点;今日头条是一个新闻资讯类的应用软件,社会公众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从中获取信息并及时通过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本文以该网站数据代表公众的态度和观点。

猜你喜欢
词频风貌华为
基于词频比的改进Jaccard系数文本相似度计算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包裹的一切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
词汇习得中的词频效应研究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