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木工程学科职业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2-03-31 15:09施成华陈婵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土木工程素质教育

施成华 陈婵

[摘 要] 当前国家正大力提倡和发展综合素质教育,泛人文知识和理工科的渗透结合已经逐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职业文化教育由于其功能和作用的隐蔽性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和实践,分析了目前高校职业文化教育的现状,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加强职业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从修订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土木工程学科职业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以期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土木工程;职业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C22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6-10

引言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信息为中心的知识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当前,有关院校对土木工程学科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极为重视,同时也日益重视发展素质教育[1,2]。但目前提倡的仅仅是泛人文知识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职业文化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没有强调针对本专业进行职业文化教育[3,4]。

杜威[5]曾对文化做过新的阐释,文化意味着对事物的深刻的洞见与理解,就某一专业所蕴含的职业文化而言,意味着职业的相关知识、技术、规范、内在价值、信仰、世界观、社会意义以及专业内各种不同和相互联系的内容所依靠的广阔的背景文化。目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土木工程專业相对比较艰苦,90后、00后的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专业认同感不强,土木工程行业的优秀楷模及光辉事迹渐渐被人淡忘,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传统职业美德日渐沦丧,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严峻考验。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重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土木工程专业职业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土木工程职业文化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没有融入职业文化素养要求。各高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一般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综合素养的提高,但没有明确提出职业文化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没有设置相应的职业文化课程或职业文化培养环节,学生没有有效途径对所学的专业进行有效了解,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

2.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没有融入职业文化教育内容。专业课程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材及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要求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专业文化内涵,学生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习时,只有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没有鲜活的专业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下降,难以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过于单调,没有融入职业文化价值观内涵。土木工程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深厚,专业性强,工程实践性突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或完全忽视职业文化方面的教育。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没有考虑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没有结合课程的特点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新时期工程建设中的感人事迹、创新精神等职业文化特征没有融入其中,专业课程的职业文化内涵没有体现。

由于在土木工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适时完善和补充体现职业自豪感、职业发展新方向等方面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文化教育内容,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相脱节。(1)学生对土木工程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入,部分学生对于土木工程职业文化的认识直接表述为“搬砖”“建筑工人”等。学生对本行业的认识停留在工作环境“脏乱差”、工作条件艰苦,专业认同感不强。(2)学生择业观念不明确、服务意识淡薄。由于职业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服务基层意识不强,学生的就业应该是经过长期性积累和探索而作出的选择,但学生就业多只注重眼前的就业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没有深入的专业发展规划和长远的专业发展目标,很多学生到单位后不到1年就开始离职、跳槽。这对于企业单位乃至地区的稳定性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土木工程职业文化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职业理想

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来说,学生入校后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阶段:求业目标、模仿目标和献身目标。学生入学初始,抱着不同的入学动机,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性质和任务又不够了解,故学生对学习仅仅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一种初级学习行为,这属于求业目标阶段。学生经过入校后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土木工程专业及其职业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本专业的专业人员的“德识”“才学”及其光辉事迹有了鲜明的印象后,从内心产生模仿愿望,逐步向比较理想的人物靠近,由求业目标向模仿目标飞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学生认识到实现模仿目标已具备客观的可能性,模仿目标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在于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于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就由模仿目标飞越为献身目标,学生的职业理想得以树立。学生确立了最终的学习目标后,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和老师互动交流,课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学生从求业目标到模仿目标,从模仿目标到献身目标的两次飞跃,除了入校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之外,职业文化教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既应该为学习者以后的从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更应使学习者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强大动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职业文化教育融入其中,有意识地将我国及世界千百年来的能工巧匠在本专业中创造的辉煌的文化业绩(如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等)和本专业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等职业文化内容融入教育之中,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也从中了解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处的不同地位、所起的不同作用,展示土木工程技术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学习、感悟、欣赏乃至享受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未来土木工程职业的真谛和意义,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和职业热情,为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

土木工程专业所从事的是逢山钻隧、遇水架桥、平地起高楼等艰难困苦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因此,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给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教会他们正确认识未来的职业生活方式。要使学生对未来土木工程职业有整体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明确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具体应具备哪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此,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种类越来越多,也产生了相应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必然都受到相同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儒家道德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和制约,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道德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了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优秀职业道德品质,以及知难而进、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是传统职业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同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单纯的、教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较为空洞乏味,学生一般难以接受,甚至会使学生反感。如果以文化和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将职业文化教育自然的、了无痕接的融入生动有趣的课程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比如在专业知识学习时引入专业发展历史上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可以使职业道德教育变得更为具体、形象、有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习和培养职业道德精神。例如我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修建北京八达岭隧道,穿越大面积高原冻土和无人区的青藏铁路的建设等先进事例,对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会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国内外高新技术的挑战,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更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强化和培养,以使学生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在土木工程发展的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工程师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建造经验。这些建造思想和风格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们身上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值得学生们去学习采撷。

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与时代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因此,应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流派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职业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鼓励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思潮进行总结研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囿于行业陋习,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要结合当前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对它们加以改进、扬弃、推陈出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四)有利于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以及为建造各种工程设施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经济与艺术统一的学科,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建造出满足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功能良好的和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充分发挥所采用的不同材料的不同作用,能够抵御各类自然或人为的作用力,“快、好、省”地完成土木工程建设任务。

21世纪随着社会及工业的发展,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面对这一不良趋势,土木工程学科教育应帮助学生(未来的从业人员)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能源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在专业教学及实习中加强专业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乃至艺术美学相关知识的职业背景文化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求学期间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能源意识,未来土木工程的从业人员在设计施工教学中才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才会在进行土木工程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冲击;才能应用高科技手段及环保型材料,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最终实现土木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木工程职业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1.修订培养方案,提出职业素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修订土木工程学科培养方案,将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相关要求纳入其中。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要明确课程价值观和职业文化的培育目标,并明确要求落实到整个培养过程和具体的培养要求中,明确在教学全过程要体现职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整合教学内容,纳入职业文化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以体现职业文化素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专业教师应挖掘课程知识所蕴含的职业文化特征和价值内涵,收集专业课程职业文化内容,提炼教材内容形成专题模块化。如在不同类型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学习模块,可介绍相对应的典型桥梁、隧道工程并阐释其背后的人文及文化故事,形成“一桥一景”或“一隧一故事”,可将这些故事作为教学辅导材料供学生阅读,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3.改进教学模式,融入職业文化内涵。单纯的职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课程教学是职业文化素养教育的载体。课程任课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出发,深层次地提取土木工程课程中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内涵,将职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中,从而为专业课程教学注入“灵魂”。比如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设定,引导学生自己去调研、发掘一些典型工程(如港珠澳大桥背后的多项世界第一)背后的文化内涵。

4.开设名师名家讲坛,提升职业成就感。通过开设名师名家讲坛,定期邀请一些现场的名师、名家,介绍其参与土木工程建设的光辉历程及相应的重大工程成就,聆听名家解读土木工程职业文化,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并进一步上升到职业发展高度,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成就感。

結语

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其对学生以后做好本职工作意义重大。职业文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往往延伸到学生毕业以后,在毕业生的工作、社会交往、生活等方面得到体现,具有相对滞后性,故显得没有专业教育的基本功能突出,而相对较隐蔽,因而常被教育工作者忽视,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学科的职业文化教育还有待加强。

在大力提倡发展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土木工程学科职业文化功能的强化对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为培养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新能力、良好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因此,职业文化的教育应当得到相应的重视。

通过修订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开设名师名家讲坛等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并将土木工程职业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2]吴潜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9-15.

[3]赵田田,詹凯茜.论传统文化融入职业生涯思政教育的必要性[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3):84-85.

[4]张艳芳.困境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自塑之路[J].职教论坛,2017(8):40-44.

[5]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SHI Cheng-huaa, CHEN Chanb

(a.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b.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5,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vigorously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education. The infilt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pan humanistic knowledge a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ors, but the profess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for civil engineering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functional concealment.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ound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ofessional ideal, professional ethic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for voca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from the aspects of revising training plan,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mode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mor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土木工程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分析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