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链接”深入解读古诗词

2022-03-31 02:07苑国明
关键词:链接高度广度

苑国明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古诗词深入地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丰厚学生的文学底蕴。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去深入解读古诗词,让古诗词这朵奇葩在学生心中绽放。

关键词:中学语文;深度;高度;广度;精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2-0009-03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她以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刻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我们无一不是用稚嫩的童声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大的。她因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而走进了人们的心灵,她因能丰厚我们的文学底蕴而备受青睐。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要让诗(词)人走进学生的心田,并在其心田上犁出一道深深的沟痕。

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古诗词的解读仅停留在文字本身,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处于“感觉”而非“知觉”状态。下面以曹操的《观沧海》解读为例,具体阐述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方“链接”深入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观沧海》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第一首。独特的位置彰显着这首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的确,作为建安文学的“天王级”领军人物的作品,曹操的这首诗歌确实以其慷慨悲凉的基调和情景交融、情理结合、寓情于景的手法,以及所表现出的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在曹操今存的20多篇诗歌乃至我国诗歌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深度——链接历史背景,深入解读古诗词

《观沧海》这首诗的重要地位,源于当时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曹操戎马一生,经历的战争不计其数,但真正有决定作用的是三次战役:官渡之战、北征乌桓、赤壁之战,其中前两次凯歌高奏,后一次大败而归。

乌桓是我国古代东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现在的辽宁西部、北部长城一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因此东汉已经没有能力管束这些盘踞在边疆各处的少数民族了,乌桓乘此机会慢慢发展起来,成为各路诸侯争相拉拢的力量以及决定各路诸侯成败的因素之一。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凭借自己的显赫地位,假借汉献帝之名把乌桓的首领立为单于,同时又把家人之女嫁给乌桓王,通过和亲巩固了与乌桓的关系,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开了个好头,但此时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靠了乌桓,实力不可小觑。这成了摆在曹操统一道路上的一个大绊脚石,曹操智囊内部对于是否攻打乌桓也意见不一。最终,曹操接受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孤注一掷,下了血本讨伐乌桓,有人称这次远征是“虚国之征”。可见,当时北征乌桓所面临的艰难境地。

可以想象,北征乌桓大胜后的曹操内心涌动着的是什么,赋予眼前所见之物又是何等的情感。

如果我们结合这样的背景来给学生解读这首诗,那么其中所表达的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这一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二、高度——链接人物生平,深入解读古诗词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最终又引发了董卓之乱。董卓作恶多端,引起了关东义士们的强烈不满。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政府官员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但由于各路诸侯因利益纷争,出现了“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的局面,说白了就是大家散伙了。而此时,只有曹操与孙坚坚持攻打董卓。

曹操与董卓在汴水展开了一场非对称的战役——汴水之战,这是曹操独自讨伐董卓的第一战,也是他生平打的第一场败仗,还险些丢了性命。但无论是胜是败,我们从中都可以读懂曹操直捣洛阳、消灭董卓、恢复社稷的壮心,而且这个想法如一团火一直在他心中燃烧着。

时隔17年(公元207)后,曹操北征乌桓班师回朝途中,经碣石山,观茫茫沧海,那种自豪与因胜利而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如果我们联系曹操前后不同时期的经历,来解读《观沧海》是否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曹操,去感知他参杂着各种复杂情感的心理世界呢?

汴水之战的蒙羞,没有让他倒在失败面前,而统一中原、恢复社稷之心历久弥深。时间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考验,失败后的曹操全然没有“心乱”与“心悔”之意,而是堅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北征乌桓的胜利,意味着北方的统一取得胜利。此时此刻“临碣石”“观沧海”时见到的洪波涌起,曹操所想到的是否也有汴水之战的回忆?

三、广度——链接其他作品,深入解读古诗词

让我们首先来共同欣赏曹操的这首《对酒》诗: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面对大乱的东汉,曹操为我们勾勒出他美好的理想: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 路无拾遗、人人皆得寿终。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却与之相反:官吏作威作福,主上昏庸无能;宰相大臣不忠不良,无股肱之效;刑法混乱无绪,民事纠纷激化;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政府不惜民力,劳役无度,连头发花白的老人都未能幸免;任用官吏,不察善恶,苛榨百姓以为能;牢狱人满为患,地方官吏滥杀无辜以为功;兵连祸结,人命危浅,如是等等。诗人“忧世不治”,希望通过整治,能出现太平盛世。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心中一直有一个魂牵梦绕的理想——为天下人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哪怕为此头破血流、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北方统一了,南方还会远吗?此时,登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操怎会没有想到?

四、精度——链接关键语句,深入解读古诗词

解读一首古诗词,要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发力,切不可平均使力。重点的句子一般包括主旨句、逻辑矛盾句、用典寓意句等。

解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不仅要抓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主旨句,还要善于发现并深刻解读其中在逻辑上看似矛盾的句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萧瑟,透着秋天的肃杀之气,所以就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句,但诗人见到的却是“树木繁茂,百草丰美”这一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人是用诗心来观物的。透过曹操所见的“树木繁茂,百草丰美”这一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们是否可以窥见其内心激荡的无比欢喜的情感?因为诗人的诗情已经到了碧霄,在这样的境界,有了这样的格调,不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吗!

《观沧海》选自《步出廈门行》,那就让我们真的“步出”“厦门行”,去看一看,诸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杜牧的《泊秦淮》、陶渊明的《饮酒》、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等莫不如是,都可以借助多维度链接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

不惟如此,有的诗歌,诗人所褒贬的是他人,如《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赞颂贾谊的诗作;有的诗歌是诗人借写他人来写自己,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在解读这些诗词作品时,我们可以在上面的基础上,再链接诗词中人物的相关资料,将诗(词)作者与诗词中人物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进而更深入地走进诗歌之中。

不妨宕开一笔,进入到文言文解读的境地,是否也可以采用多维度链接予以解读呢?诸如韩愈的《马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无一不可借鉴此文之方法来品析、解读。

更重要的是,在利用这些方法解读诗词文的同时,教给学生解读古诗词、走进诗词达人的妙法和秘笈。

多维度链接解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跳出诗词理解诗词,不会陷入“就诗论诗”的窠臼。

参考文献:

[1]王   翔.诗歌三曹[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68.

猜你喜欢
链接高度广度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