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人文思想的教育价值及启示

2022-03-31 15:00邢红军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杨振宁

摘要:杨振宁先生是一位物理学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人文思想巨匠。他的人文思想包括“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以及“关注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入探讨杨振宁人文思想的教育价值,对于更好地开展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杨振宁;人文思想;物理教育

一、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需要“榜样”

近年来,在物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思想教育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坦率地说,人文思想教育并没有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加以实施,更多停留在教育目标、原则、途径等层面上。缺乏对人文思想教育的正确诠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文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旦我们反思过去那种概念化、公式化的人文思想教育模式,以新的视角审视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便会产生诸多感触。

所谓人文思想,是指人们在对自身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体系。人文思想以人为尺度和对象,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尊重人的情感和个性,强调人的权利和价值。因此,它推崇价值、信仰、情感等并常常表现为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求真、求美、求善的态度。正是由于人文思想的上述特点,在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思想教育时,其理论思路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理论思路,主要是指整个人文思想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基本路线。只有具备正确、充分而周密的理论构思,遵循清晰的理论思路, 才能在人文思想教育中把人文思想的普遍原理与物理教育的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从而更有效地解释、预测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总结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物理教育规律。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比好的理论更加实用。而忽视理论的指导,满足于经验式的照搬照抄,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将是十分肤浅和具有局限性的,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因此,在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思想教育所涉及的重要理论主题便是:学生接受人文思想的过程是一种物理认知还是一种社会认知? 我们的观点是:它是一种社会认知。

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客观世界包括无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三大部分。前两者称为物理世界,后者称为社会世界。

何谓社会认知?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先生认为:“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社会性所揭示的个体的典型行为方式,例如:能公正、健康地与人合作,对他人的权利和行为予以适当的关怀;能从远大目标出发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作出成熟的判断;对自己采取客观态度,不以自我为中心;从集体利益出发评价判断事物;等等。这些典型的社会性的行为方式,正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德规范(准则)的反映和表现。”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如何描述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呢?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较好的解释模型。

班杜拉认为,个體社会行为起源于以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直接学习。对于个体社会行为的掌握而言,直接学习是最基本的途径。(2)模仿。模仿在个体行为的习得中是一种更为重要的途径或机制。因为人类社会的一些行为是无法直接学习的,必须依靠模仿。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模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由四个子过程组成:注意过程,即个体对榜样行为的注意;保持过程,指注意过的榜样事件必须被个体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动作表征过程,指个体在重现榜样行为之前经常要进行一些尝试性的行为;动机过程,这一子过程包括相应刺激的出现,以引发个体观察过的榜样行为。(3)强化。包括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前者是个体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后者则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认知过程。直接学习虽然是一种基本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途径则是模仿学习并通过强化加以巩固。而模仿学习的基本前提则是要有真实、可信和具有感染力的事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振宁先生的人文思想及其行为典范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便凸显了出来。

二、杨振宁人文思想解读

杨振宁先生是当代学贯中西、承上启下的物理学大师。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为学宗旨,使其学问清通、品质高洁。与此同时,杨先生又是一位人文思想巨匠,他的感染与启示、热爱与奉献、执着与追求,连同其正直无私、克己让人的精神境界,一起构成了物理教育中极具魅力的人文思想教育内涵。其人文思想中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以及刻骨铭心、催人奋进的生命体验,让人流连忘返,也使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具有博大的、不可抗拒的人格力量与教育功能。

杨振宁人文思想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 其熏陶作用是如此的强烈。进一步地,深入杨振宁人文思想的精神世界,走进杨振宁人文思想的具体事例,我们发现,那里正是在物理教育中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麦加”。

(一)“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文思想

1993 年,美国哲学学会授予杨振宁先生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因为“杨振宁先生是自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先生与米尔斯等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1994 年,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将北美地区奖金最髙的科学奖———鲍尔奖颁发给杨先生。该研究所在正式文告中指出:“给杨振宁颁发此奖,是为了奖励他在规范场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杨米尔斯方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并列, 并且必然对未来的一代产生与这些学者们可相比拟的影响。”7B1B4D2F-4742-44A3-867B-49E49332911A

上述种种评论,显然是世界科学界的一种共识。

盛名之下,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底蕴的杨先生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被问及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时,杨先生的回答是:我“想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杨先生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指出:“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当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的朋友。很幸运,我的读书经验大部分在中国,研究经验大部分在美国,吸取了两种不同教育方式好的地方。回想一下,我给我自己一个勉励:应该继续努力。”

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杨先生阐述了他做人的准则:我“个人的道德观念和作风,受到东方传统的影响,因为我是在中国社会长大的,我觉得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熏陶, 对他一生的影响是至为深远的,而且也是不知不觉的。我在美国住了40 多年,对西方的做人方法也有所了解并受到影响,但是我处人做事,仍旧是从我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念出发。”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很大程度上是杨先生从他的父亲对他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感悟出来的,具有浓厚的实践背景。

对此,杨先生回忆道:我“父亲是数学教授。我念完初中一年级后的暑假没有事情做,他从清华大学请一位高才生来教我读《孟子》,教完以后,我把《孟子》全部背了下来。为什么我父亲让人教我《孟子》呢? 就是他认为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应该有一个正常的发展环境,而不是把他管起来,像填鸭似的让他往一个方向发展。我今天想起来我父亲的远见,还是非常感慨的。”

我们认为,杨振宁人文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杨先生早年接受孟子思想息息相关的。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孟子曾经说过,万“物皆备于我矣”,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内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这就是人的道德品质的精神境界,这些精神财富的价值远远高于人的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依此价值标准,孟子对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做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 正确对待他人”的人文思想

杨先生之所以广泛受到中外学者、青年的真诚爱戴和信任,不仅因为他是一位科学巨匠,在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因为他在身体力行地发扬光大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上,也是一代风范。杨先生尊师重道、热忱待友、孝顺父母、关怀弟妹、乐于助人。他这种胸怀博大、正直无私、克己让人、温文尔雅、兢兢业业、谦虚谨慎的髙尚情操, 博得了人们的尊敬。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个人的力量, 还不如说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事实正是如此。杨先生恪守中国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是被传为美谈的。

他对费米非常敬重。当费米弥留之际, 他风尘仆仆地赶到芝加哥,虔诚地探望他的引路人。

当他在香港讲学,得知王竹溪先生病逝的噩耗时,他匆匆赶往北京吊唁。

当他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给吴大猷先生发电报:“大猷师: 值此十分兴奋,也是应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刻, 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 年春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与15 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坦诚是杨先生做人的根本。对曾经教授过自己英语的叶公超教授,杨振宁的评价就与对吴大猷先生的评价截然不同:“叶教授的英文课很糟糕。他对学生不感兴趣,有时甚至捉弄我们。我不记得從他那里学到了什么东西。”相比之下,许渊冲先生的评价就不那么客气了:我“和杨振宁上叶先生的大一英文时,发现他中文说得比英文多,英语并不流利,美国音比不上陈福田,英国音比不上钱锺书,中文翻译又比不上潘家洵。”

在杨先生的一生中,与李政道先生关于宇称不守恒观点提出优先权的争论,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杨、李二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争执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有所抵触。对此,江才健先生的看法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多年后,因有所不快而分手,乃是物理界人尽皆知的事实。杨振宁在‘评注中毫不避讳地写出了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关系,直书自己较为资深和优异的观点,以及略表露了对李政道的不快。我曾经和不同的人谈起这件事,大多数人的立即反映是觉得这种做法太过坦率。毫无疑问,这种诚实和坦率的个性, 正是使杨振宁成为一流科学家的原因之一。中国的科学或一些学术发展不成功,恐怕多少与人际关系中过多的虚假有关。”

对于和李政道先生的合作及关系的破裂,杨先生曾说:总“之,这是我一生中值得回味的一个篇章。是的,其中也有烦恼,然而, 世界万事万物中,富有人情味而有意义的事情,又有几件是完全没有创痛的呢!”

科学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优先权的争论,如:牛顿与胡克就引力反比平方定律发现的优先权之争,牛顿与莱布尼兹关于微积分发明的优先权争论,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争论构成了科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此,爱因斯坦的观点颇有启发意义。他说:要“避免个人的钩心斗角那是对的,但是一个人为自己的思想辩护,那也是重要的。人们不应当由于不负责而简单地放弃自己的思想,好像他并不是真正地相信它们似的。”7B1B4D2F-4742-44A3-867B-49E49332911A

尽管如此,杨先生还是表示,他与李先生的争执没有给中国的青年学子树立好的典范,对此,他感到内疚和遗憾。应当说,这种表示既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体现,同时亦是对人文思想的最好诠释。

孟子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要“厚于责己”。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乐取于人以为善。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 时时反思。显然,杨先生正是这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胸襟与风范。

杨先生非常关注中国人在科学上的成就。当他在查阅科学文献时看到谢玉铭、王淦昌、赵忠尧的科学成就在中国科学界鲜为人知时,或亲自撰文,或与人合作,把这些成就介绍给人们。他这种推崇他人的崇髙品格,使人深受感动。

1980 年,在美国西部斯坦福大学访问的北京大学髙崇寿教授不幸因严重的脑挫伤陷入深度昏迷。在美国东部石溪大学的杨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坐立不安,十分焦急,一次又一次地拨打电话,询问高教授的病情。经过抢救,高教授终于苏醒过来了。杨先生十分高兴,给高教授寄去了慰问卡片,并委托在斯坦福大学访问的李炳安先生代他购买了《爱因斯坦的为人》一书赠送给高教授,要他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战胜疾病。

在1986—1987 年间,杨先生陆续为吴健雄、陈省身、丁肇中撰写小传,以表达他对科学大师们的尊重。

美国佐治亚大学邹祖德教授这样评价杨先生:“虽然是世界科学界的顶尖人物,但他却礼贤下士,极其谦逊。他永远那么忙碌,可是对于那些向他求助和求教的人,特别是那些在事业上仍在挣扎前进的年轻人,他总是有求必应,他会毫不吝啬地向他们提出中肯的评论、诚恳的鼓励和建议。”

邹祖德教授的这番话,引起笔者的强烈共鸣。笔者曾因研究工作的需要而向杨先生求助,希望能得到他在台湾省出版的《读书教学再十年》一书。时间不长,笔者果然收到了杨先生亲自寄来的书籍,这让笔者深受感动。

(三)“ 关注社会发展”的人文思想

人的发展首先是作为个体独立发展的。但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有序发展还需要个体人的共同努力。人与社会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辩证统一体。一个人只有顺应社会历史潮流,才能得到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为了维护自身和人类的健康发展,每个人对社会都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关注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性、社会责任感以及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杨振宁人文思想中,关注社会发展的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祖国的统一。作为著名的科学家,杨先生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我“对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对于海峡两岸的统战,我是感受到的,我会本着自己的良知来做人,希望今后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中国的发展。”“我最大的愿望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两岸的统一和平实现。”

对于海峡两岸的关系,杨先生的观点是: 所“有中国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而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所孕育出来的观念。台湾和中国大陆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在未来极度竞争性的世界格局里面,台湾不可能不和大陆有共同的命运。我们呼吁台湾省的每一个人,为了他们自己和他们子孙的长远利益,都能掌握住历史的动态和他们自己对历史的责任而为统一工作作出贡献。”

杨先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于祖国教育事业的关注上。自197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杨先生怀着拳拳报国之心,不仅关注科技事业发展,更关注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问题。杨先生积极协助我国相关高校组建研究团体和学术中心。自1971年以来,杨先生累计为中国科研筹资20亿元人民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这些研究机构均已成为培养数学、物理学人才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不仅如此,对于培养和延揽人才,杨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年轻而有活力的下一代奠基。1997年, 杨先生受聘担任清华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他认为,这是“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自己责无旁贷。不仅如此,2003年, 杨先生成为清华大学全职教授,并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青年一代适应社会的发展,一直是杨先生关注的问题。杨先生认为:“年轻人是受家庭、学校和政府的影响的,年轻人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怎样的发展趋势,不是他们单方面的事,而是整个国家都应注意的事。”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是杨先生重回清华园题写的诗句。回国后,杨先生不断践行着自己甘当“指路松”的精神,不仅倾力将毕生所学奉献给青年学子,更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9月22日,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杨先生, 代表习总书记赠送花篮,转达习总书记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表达了党和政府对杨先生工作的高度肯定。

三、由解读得到的启示

深入探讨杨振宁人文思想,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具有如下启示:

(一)人文思想的形成需要直接学习

从上述解读可以看出,杨振宁人文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孟子》的学习。孟子“性善论”中所倡导的“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道德思想,对于杨振宁人文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这启发我们,在物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时,必须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学生的人文思想首先是“告知”的,而不是“自知”的;是外化的,而不是内化的。因此,物理教育中,欲使学生形成人文思想,就应该先教会学生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7B1B4D2F-4742-44A3-867B-49E49332911A

(二)人文思想的形成需要模仿学习

在物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时,仅仅通过学生的直接学习是不够的。因为人文思想常常只是抽象的定义,它揭示了人文思想的内涵,但不能解决如何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问题。因此,必须将其转化为明确的操作定义。操作定义就是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人文思想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杨先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的典型事例正是物理教育中人文思想的操作定义。显然,具有这种操作定义,才能在物理教育中真正进行人文思想教育,并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人文思想的形成需要强化学习

直接学习、模仿学习获得的人文思想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和强化。在强化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物理教育中的人文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第二,应当根据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第三,倡导“道德两难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人文思想问题。比如,介绍杨振宁与李文和对待美国核武器制造工作的不同做法等,让学生从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有效地发111 展学生的人文思想。

(邢红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 余篇,出版《大学教学技能精进课程》《大学教学设计精进课程》等20 余部专著。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發展。)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编号:BBA190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王垂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0 。

②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5 。

③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270 。

① 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53 。

② 高策.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③ 杨振宁.曙光集(十年增订版)[M].翁帆,编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00 。

④ 宁平治,唐贤民,张庆华.杨振宁演讲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91 。

⑤ 杨振东,杨振斌,杨存泉,等.杨振宁谈读书教学和科学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101 。

①③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55,759 。

② 李建中.神童为何变差生[N].郑州晚报,1999-03-21(2)。

④ 岳南.南渡北归(第三部):离别(增订本)[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185 。

⑤ 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5:112 。

① 车文博.高等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40 。

②④⑤ 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4,856,924 。

③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42 。

① 宁平治,唐贤民,张庆华.杨振宁演讲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197 。

②③杨振宁.杨振宁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19,269 。

④ 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85:156 。

⑤ 杨振宁.曙光集(十年增订版)[M].翁帆,编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400 。

⑥ 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看望杨振宁[EB/OL].(2021-09-22)[2021-11-12].http://www.news.cn/2021 09/22/c_1127889784.htm。7B1B4D2F-4742-44A3-867B-49E49332911A

猜你喜欢
杨振宁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浅论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揭秘杨振宁的再婚生活:最擅长花式宠妻
关注杨振宁的八卦,不如关注他的家教
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重返国籍
杨振宁的放弃
换条路走不是停止追求
迷恋游戏的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