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2-04-01 17:10陈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陈薇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传承,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探寻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从目前初中生的文化素养看,缺乏古代文化常识是很普遍的现象,受互联网时代各种流行词汇、短平快信息的影响,学生对了解传统文化没有兴趣,不能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那些是脱离时代的“老古董”。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重要基石,就是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如果不能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那么势必会出现文化的断层,影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渐提上日程,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初中阶段,传统文化在教材上占据了不小的比重,然而受限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很多学生没有被激发起学习兴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深刻蕴藉,大都依托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形式,需要细致地品读与领会,这要求学生首先要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古诗文中的字词的含义。许多学生一味地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含义,没有自己的思考,一些教师过分注重字词句含义和翻译技巧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缺乏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导致学生丧失了探究传统文化魅力的兴趣。学生即便能够看懂,却不能“读懂”,不能抓住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至于出现了学的多、领会的少的情况。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经由历史筛选,存留下来的中华文化的精粹,其内容博大精深,能够有效帮助初中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教育学生领会传统美德的天然素材。中国古代对美德的重视体现在许多赞颂之词中,如成语“一诺千金”,就是教导学生要有诚信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则反映了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的刻苦学习精神。

无论身在何处,爱国主义都会凝聚起中华各族儿女的心,迸发出强大的团结力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古诗词中同样蕴含着浓烈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挥笔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些诗词成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感联结,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断奋斗。如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反映了战士们不畏生死、保卫家国的坚定精神;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在死亡面前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还有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寫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如著名的《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诗句中体现出的对国家复兴大业的牵念催人泪下。

教学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渐完善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促使学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树立文化自信,。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借力教材,在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如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内容中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能够体现一定的时代特点与风俗习惯。教材的选择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几乎都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体现,值得教师充分加以探究,并引导学生进行感受和学习。教师不仅要重视字词含义及翻译技巧,更要整体感知作品中传达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底蕴,从中寻找与当今社会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从而使教学更加立体化,消除学生对古代诗文的偏见,让学生明白古今之人在情感取向上的共通之处。

教师不但要重视挖掘古诗词的价值内涵,也要注重让学生领会古诗词之美。学生只有内心深处热爱古诗词,学起来才会有兴趣和积极性。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集文学智慧与传统文化之美于一身,尤其是唐诗与宋词,更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巅峰。文字终究是抽象的,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解读文字的能力,仍然会对声色俱全的表现形式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插入音乐、动画,制作能充分表现古诗词优美意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够声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文化自豪感,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二)寻找切入点,在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

许多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离现代社会很远,其实不然。传统文化其实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切入点,搭建传统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的桥梁,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中国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演变,与当今生活已经息息相关。每逢佳节,国人总会以不同的方式缅怀过去、祈福未来。因此教师可以以节日文化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是一年的终点,也是一年的开始,它不但包含了人们对过往丰收、平安喜乐的感恩,也寄托了对来年无尽的期盼。从古至今,很多诗人写下了与之相关的诗篇,如宋代诗人戴复古《除夜》中的诗句:“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因此,教师可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互相了解春节的庆祝方式。教师再通过播放视频和讲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能够从已经习以为常的春节中感知到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生命活力。

(三)借助传统文化,开展价值观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摆脱了一些稚气,却也多了一些迷茫。学生进入叛逆期之后,如果没有学校和家庭的恰当引导,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利用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积极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例如孟子曾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说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教师就可以用这句话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对自我道德的约束以及对国家利益的关怀,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

再如学习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铺垫苏轼的人生经历:几经贬谪,却活得洒脱放达,在贬谪之地以超凡的文学成就开拓了另一番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词中体现出的乐观豁达、不畏困难的勇敢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不怕失败的顽强精神,是一个人在遭受重大打击时,能够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教师要重视挫折教育,借助古诗词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乐观精神,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初中是学生奠定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寻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植于心,从而自发地学习、钻研、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成长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春梅.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0(8):155.

[2]徐雨芹.让传统文化植根初中语文课堂[J].文学少年,2021(13):115.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