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人员招聘需求分析与人才推送策略研究

2022-04-01 03:23毕坤杨贵芝吴江张治霆
学会 2022年2期
关键词:联合国粮农组织

毕坤 杨贵芝 吴江 张治霆

[摘 要]为探究国际组织公开招聘人员的规律,通过分析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年1月—2021年10月发布的759份面向全球招聘的高级管理类和专业类岗位需求描述,发现招聘职级以中层的专业类职员为主,应聘门槛需要至少5~10年的相关工作经历、高等教育学历和专业背景,并将精通多种联合国语言作为加分项。根据粮农组织国际职员未来的招聘趋势,检视近年来政府部门推送人员入职粮农组织的经验和误区,提出建设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组织 联合国粮农组织 人员招聘 后备人才库

[中图分类号]D52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2)020005-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协2021年国际组织事务青年项目“农业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及青年专业官员培养路径调研”(编号:2021ZZGJB0707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平台,也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我国是多边机构的积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主张在国际多边机构和区域合作机制下加强沟通、协调、合作,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作为国际组织的行为主体,国际职员是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的主要参与者,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话语权和软实力的表达具有战略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在联合国系统缴纳会费比例大幅度提高,中国籍国际职员数量不足问题突出,且普遍存在于联合国及其专业机构。为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亟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化人才充实到国际职员队伍中[1]。

从国际组织聘任国际公务员的流程看,主要有四种渠道:内部竞聘、全球公开招聘、统一考试和编外人员转正。其中内部竞聘不解决增量;YPP考试仅面向32周岁以下候选人,而且入选人数和工作方向极为有限;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投入大量资源,支持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但收效不甚理想,虽派遣实习生人数众多,最终能够留任并愿意留任者寥寥无几[2];全球公开招聘则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国际职员地理代表性不足问题。因此我们把全球招聘作为研究对象,可为国家的国际化人才政策方向提供参考,对于提升中国国际职员数量有现实意义。

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招聘需求分析

联合国粮农组织(简称FAO)是联合国系统中专门的农业机构,在全球粮农政策交流、标准制定、信息统计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FAO内部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129名高级管理类(D级以上)和1557名专业类职员(P级)[3]。本文以他们为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FAO公布的招聘启事进行统计分析。招聘启事全部从FAO人事招聘平台获取,有效样本759个职位。其中,高级管理类共有四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副总干事(DDG)、助理总干事(ADG)、司长(D2)、副司长(D1);专业类共有五个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P5、P4、P3、P2、P1。

(一)结构分析

从FAO招聘网站和《2020年度人力资源报告》提取有关信息,包括岗位类别、岗位职级和办公地点等,得出招聘岗位统计表(见表1)。

1.专业类招聘岗位绝对值和相对值均高于高级管理类。绝大多数是专业类招聘岗位,占总岗位数的93.67%,高级管理类岗位数量较少,仅有6.33%。结合FAO在岗职员高级管理类与专业类人员数量的比例为1∶12,从2019年至今的招聘数量上看,新招募高级管理类50人,专业类人员709人,两者比例约1∶14,可看出专业类人员流动性更高,高级管理类职员则相对稳定。

2.不同职级岗位招聘结构分析。FAO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中层专业类人员(P2~P5),约占招聘岗位总数的88%。P1~P4级随着职级上升,岗位数量逐渐增多,P4级岗位数达到最高值235个;P4~DDG级随着职级的上升陡然降低。另外,招聘频次在不同职级间也存在差异。如P1级别岗位是以青年专业官员计划(YPP)形式,一次集中招聘多个岗位,时间窗口较短,使得等待发布招聘的沉没成本增高。

3.总部职员招聘频次和频率高于权力下放办事处。按办公地点划分,FAO总部职员招聘频次和相对在职人数比例均高于权力下放办事处。2019年1月—2021年10月,FAO对高级管理类人员的招募需求88%来自总部,累计44人,招聘频次和频率分别是权力下放办事处的7.3倍和4.5倍。专业类人员在总部招聘383人,略高于权力下放办事处的326人,但招聘频率相差不大。

(二)门槛分析

虽然不同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不同,但在工作经历、学历和专业背景、语言能力方面存在共性的特点。

1.最低工作经历年限大致与岗位职级正相关。拥有符合岗位级别要求年限的工作经历是应聘者入选面试名单的必要条件。因为国际组织不是培养人而是使用人的地方,极其看重申请人的工作经历和丰富阅历[4]。FAO高级管理类和专业类岗位均要求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且最低工作经历年限要求与岗位职级大致呈正相关。P1~P5级专业类官员工作最低年限分别为1、3、5、7、10年,D1级官员要求工作经历不少于12年,更高级别则要求不少于15年。

除对最低工作经历年限的基本要求外,丰富的跨国与实地工作经历格外受青睐,但对国际组织工作经历没有明确要求。另外,高级管理类职位特别看重应聘人员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以及国际化团队的领导能力。

2.高学历和专业对口是必要条件。高级管理类和专业类官员招聘启事全部要求接受过高等教育,即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学历授予单位须已被列入世界高等教育数据库。专业要求方面,DDG和ADG等管理层职位没有明确的专业限制,其他岗位要求候选人专業与所在部门主要业务有关。各岗位专业要求跨度大且相对分散,除农、林、牧、渔专业外,还涵盖了经济学、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审计、人力资源、法学等专业。

3.普遍要求掌握两种联合国官方语言。联合国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和汉语等6种官方工作语言,在此基础上,FAO在《基本文件》中规定6种语言均享有同等地位,不存在某种语言是工作语言的“不公正待遇”。招聘公告普遍要求应聘者能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官方语言进行交流,权力下放办事处的岗位则一般優先考虑熟练掌握所在国语言的候选人。

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招聘趋势分析

2020年《FAO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出,当前世界不断变革,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不懈创新与合作,推出“以人为本”为原则的人力资源战略[5],着力加快人员配备,完善“总部—权力下放办事处”双向流动机制,通过提供学习和发展机遇、绩效管理,促进职工能力提升,并营建多元化工作环境。

(一)地理代表性不足国家的职员数量有望提升

2021年12月,在FAO无任职人员的国家有17个,任职人数不足的国家有12个,合计占成员国总数的14.95%,中国位列其中,FAO鼓励来自这些国家的候选人申报。在招聘过程中,如果条件相差无几,这些国家的候选人会被优先录用。但是,为确保工作连续性,依然会坚持择优录取的标准,坚持候选人能力和技术效率优先原则。

(二)女性候选人在竞聘中占有优势

联合国在全系统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行动计划,各专业机构也格外重视推动工作人员实现性别均等。FAO持续监测各职级职员女性所占比例,表2选取了2010年和2020年正式职员女性占比,可直观看出10年间女性职员数量普遍提升。然而,2020年女性职员仅在入门级专业类(P1~P3)岗位占数量优势,在P4及以上岗位较男性职员数量还有差距,特别是高级管理类岗位差距极为明显。2018年,FAO制定《实现职工公平地域分配和性别均等最新行动计划》,明确将女性主流化列入行动计划,提出“2022年实现专业官员性别均等、2024年实现高级管理官员性别均等”的目标[6]。未来3年正式职员的招聘和任命,FAO定将继续给予女性特别关注。

(三)招聘周期有望缩短

相对私营部门,国际组织的招聘周期普遍较长。统计数据显示,2018—2019年FAO招聘工作人员所需时间平均为145天。2020年FAO常规预算内职位空缺率高达20.3%[3],与此不无关系。FAO提出将各类职位的空缺率控制在15%以下的目标,为此,承诺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招聘流程,继续努力加强和加快招聘进程,缩短招聘周期至120天。

三、我国推送人员入职涉农国际组织的举措与存在的不足

(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农业部出台《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加强农业外交人才的储备、培养、选拔,支持和推荐农业系统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7]。在远景规划的基础上,完善《农业部外派人员管理办法》,打造涉农国际组织职员的“旋转门”,解决了国际职员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农村人才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大力推荐高级别职员

2019年6月,时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博士高票当选FAO总干事,这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大国地位和农业成就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也显示了农业外交官与国际职员在FAO长年累月的工作基础。随着屈冬玉博士走马上任,我国在FAO的职员数量不断提升,成为我国不断培养和推送优秀人才入职涉农国际组织的有利条件。另外,我国还积极推荐农业科学家入职国际科技组织领导职位。目前,全国农科院系统有250余人在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高级职务。例如,李玉院士2013年担任第一届国际药用菌学会理事长;谭琦研究员2014年11月当选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学会主席;黄倢研究员2019年3月当选亚太水产养殖中心网第七届总干事。

(三)拓展专业人员选送渠道

作为创始成员国之一,政府部门利用捐款或定向增资等资源,加大对FAO的投入力度,不断拓展国际职员的选送渠道,有效提高了所举荐人才的录用概率,已成为提升我国际职员地理代表性的重要手段。2009年,我国在FAO设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捐助资金额达3000万美元。2020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将设立规模5000万美元的第三期信托基金[8],捐资总额累计达1.3亿美元。截至2020年,我国共选派350多名中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赴亚非地区12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9],并为有关项目管理人员入职FAO提供了资金支持。农业部还分别于2010年、2016年与FAO签订派遣实习生协议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备忘录,推动人才输送与合作,加强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员输送,实施初级专业官员(JPO)项目,为中国籍人才入职FAO创造有利条件。

(四)专项培养农业国际合作人才

我国实施农业国际合作人才培养行动,以期凝聚多方合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农业国际人才培养形式,采取定向培养模式,促进农业国际合作人才队伍的充分供给。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连年组织开展农业国际组织后备人员培训班,共对182人进行短期培训,宣介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务员等基础信息,解读国际组织运行机制,对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学员提供面试辅导,有效充实了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2020年起,农业农村部委托南京农业大学重启农业外派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遴选来自部系统、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农业院校等单位的学员,开展为期100天的脱产学习,以培养复合型农业国际人才[10]。

(五)持续吸引涉农国际组织落户中国

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并附带就业协议,充分发挥东道国比较优势,是提升国际职员数量的捷径,而且有利于同所在城市的互动发展,塑造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加快城市发展水平[11]。1997年,国际竹藤组织在北京成立,成为第一个总部位于中国的国际组织。2002年,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将总部迁至北京,并更名为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成为第一个总部设于中国的联合国官方机构。2020年,联合国决定将全球人道主义救援应急中心落户中国广州。同时,还吸引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如2015年,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落户北京。

结合既有研究[12]和最新公开数据,我们制作了纳入FAO地理代表性职员数与理想区间图(见图1)。

2001—2011年间,职员数量增长9人,增速不足1人/年,主要由会费比例决定的地理代表性合理区间变化也不大,最低限不足30人。2011—2020年,职员数量增长38人,增速大于4人/年,同时地理代表性合理区间提升迅猛,最低限已超过80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加强了涉农国际职员推送力度,

在FAO国际职员数量提升迅猛,2017年时距离理想区间下限仅有3人之差。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缴纳会费比例迅猛提升,理想区间下限不断跃升,国际职员数量与理想区间的差距逐渐拉大[13]。中国籍国际职员地理代表性偏低,与中国作为国际农业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符。理想区间不受人为控制,在只增不减的预期条件下,要实现国际组织职员地理代表性合理的目标,唯有大幅增加中国籍国际职员数量。政府推送人才作为主要途径,为尽快填补职缺,建立和充实后备人才库成为当下最迫切的工作。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FAO全球招聘的岗位启事,我们逐步完成了对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的“画像”,即行业领域专家、有至少5年以上工作经验(特别是农业对外合作经验)、受过高等教育(至少硕士以上学历)、精通英语(懂法

语或西班牙语优先)、女性优先。

随着我国与国际组织的全面合作,定向提供给中国的岗位招聘逐渐增多,但在内部推荐或全球招聘的有效期内,政府部门很难及时找到合适人选。为解决“找不到人”的现实问题,除了同国际组织密切沟通、及时获悉职位应聘信息,最大限度争取筹备时间外,有效路径是构建后备人才库,增强人才供给的基数和竞争力。围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库创建、运维和更新,潜在后备人才的培养两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将后备人才库的选拔范围拓宽至全国农业农村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系统。为持续不断推荐国际职员,应拓宽后备人才的选拔范围。除国家公务员外,事业单位和基层部门的外事外经人员和技术官员、科研院校的科研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外交人员等各类人才均应当纳入视野。对有意加入国际组织的人员进行简历筛选和统一考试选拔,择优进入后备人才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对女性人才给予特别关注。

第二,实行国际职员库和后备人才库同步运维,分类分级管理后备人才库。实行国际职员“旋转门”政策,与后备人才两库同步运维可大大优化数据库管理,也利于数据保密。按照不同专业、不同职级、不同年龄进行细化管理,如32~45岁间的后备人才作为应聘P3~P5级专业类官员的备选进行重点培养,40~60岁的拟推荐其应聘D1及以上管理岗位,24~32岁间人才则推荐参加准专业官员(APO)和初级专业人员计划(JPO)。有关部门应动态监测和定期更新后备人才库,每半年或一年进行入库人才的信息更新和调整,并调度各有关单位补充新入库人才。

第三,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后备人才学历水平,丰富国际组织工作经历。鼓励后备人才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赴国外高校留学,利用1~2年时间获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鼓勵后备人才攻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学位,刷新教育背景和提升学历。加强对后备人才的专项培训,设立农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选派后备人才赴国外高校进行中长期培训,培养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提升国际组织胜任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水平。继续选派人员赴国际组织短期工作,多方筹措资金,派遣实习生或初级专业人员,提升后备人员国际组织工作经验。

第四,通过部委高校共建,提高后备人才能力素质。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建人才培训基地,高校根据部委需求,对后备人才开展系统培训,可以视情况将培训学员纳入部委组织举办的多边活动筹备工作中,实现部委高校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效提升人才各方面能力素质。在开设专业性、针对性课程基础上,部委和高校双方共同推动农业国际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科群建设、完善教学计划及相关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海滨.应对国际组织“中国人才荒”[J].环球,2020(13):26-27.

[2]朱青青.中国高校学生的国际组织实习经历:现实情境与发展困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3]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Human Resources Annual Report [R/OL].(2021-03-22)[2021-11-20].https://www.fao.org/3/ne679en/ne679en.pdf.

[4]宋允孚.国际公务员素质建设与求职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5]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Human Resources Strategic Action Plan[R/OL].(2020-11-09)[2021-11-20].https://www.fao.org/3/nd471en/nd471en.pdf.

[6]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Updated Action Pla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Equitabl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Gender Parity of FAO Staff [R/OL].(2018-12-03)[2021-11-10].https://www.fao.org/3/my634en/my634en.pdf.

[7]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Z/OL].(2012-01-11)[2021-11-10].https://www.moa.gov.cn/ztzl/shierwu/hyfz/201201/t20120111_2454566.htm.

[8]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Z/OL].(2020-09-2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49875.htm?ivk_sa=1024320u.

[9]粮代处FAO组.中国设立第三期中国-FAO南南合作信托基金[EB/OL].(2020-09-25)[2021-11-10].http://www.moa.gov.cn/xw/bmdt/202009/t20200925_6353306.htm.

[10]丰蓉.农业外派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顺利结业[EB/OL].(2021-01-29)[2021-11-10].http://news.njau.edu.cn/2021/0129/c68a112275/page.htm.

[11]王锐兰,茅磊江,王恬.国际性城市与国际组织总部的双向选择动因[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28-32.

[12]毕坤,徐玉波.联合国粮农组织专业人员地理代表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8,8(11):88-94.

[13]徐玉波.中国向FAO缴纳会费情况研究[J].世界农业,2017(12):26-30.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a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mplications to Reserve Talent Pool Building:

A Case from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Bi Kun1,2, Yang Guizhi1,2, Wu Jiang1,2, Zhang Zhiting1,2

(1.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2.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Beijing 100125,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recruit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d 759 job descriptions of senior\|level positions and professional positions 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from January 2019 to October 2021, and found that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staff were the mainstream of the recruitment. The minimum requirements were 5~10 years of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advanced university degree in a relevant field as background, and the working knowledge of English and multiple UN official languages were assets. According to the future recruitment trends of its internationally recruited staff,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perience and myth of the government in sending personnel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erve talent pool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recruitment; reserve talent pool

猜你喜欢
联合国粮农组织
World Milk Day世界牛奶日
联合国粮农组织参与海洋渔业治理实践述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6月略有下滑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青年论坛聚焦全球性挑战
我国两处传统农业系统“入遗”
农业部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举办家禽H7N9流感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