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2022-04-03 07:11水令
求学·理科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茧房饭圈暴力

水令

最近,“网络暴力”一词被频频提及。2022年1月24日,寻亲男孩刘学州留下一封遗书后服药自杀,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在微博发布的遗书中,刘学州称,他寻亲成功后,因在网上公开自己被生母拉黑的截图和被一些颠倒黑白的人说要求生母买房子,遭到一些网友的网络暴力。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开端》中同样提及,王兴德夫妇策划公交爆炸案的怨念之一,来自于此前女儿在公交车的行为被传至网络后,无端遭到的网友攻击与谩骂。

你经历过网络暴力吗?或者,你无意中参与过网络暴力吗?我们与“恶”的距离真的很远吗?在新闻里,在微博上,我们往往把自己带入一个看客的身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关于未成年人遭遇网络暴力的情况的数据显示,2020年未成年网民在网上遭到讽刺或谩骂的比例为19.5%,这里的网络暴力主要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对他人实施辱骂和言语攻击等暴力行为。

社交平台上的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流量而制造对立话题的确是一方面的原因。对于网民来说,在网络社交平台中自己更容易形成二元对立思维,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变得非黑即白。而面对自己心目中完全的“恶”,一些网民在互联网匿名性的保护下,只剩下不受约束的攻击与谩骂。感觉到了吗?比起现实生活,匿名性强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更像是一个“情绪垃圾场”。

以大家最熟悉的微博举例。微博刚刚出现时也曾被人们寄予厚望——各个群体有了一个公共空间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平等讨论问题。然而,这些年微博的发展证明,理性协商的公共领域终究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假设。越来越多人把网络当成宣泄愤怒等极端情感的减压阀。

一、形成网络暴力有哪些原因?

1.思维: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热门评论”等机制,都会带给人身在群体之中的压力。《乌合之众》中提道:“群体里的个人会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观察不到事物中间过渡的阶段。”

身处群体之中,个体面对的信息更加单一,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当身边所有人的观点都一致时,自己也容易受到感染,出现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当看到热门评论里都在骂这个人,即使自己没有完全了解清楚事实真相,即使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没有了解清楚,也盲目地愤怒起来,陷入群体狂欢:“在感情上走上极端”“独断专行和偏执”。拿网络暴力经常发生的饭圈举例,二元对立思维与情感极端化体现在饭圈逻辑上就是没有路人,非粉即黑。如果你说了我爱豆的坏话,那你一定是“黑粉”。

2.行为:看不到我,肆意“开麦”

为什么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礼貌谦和甚至唯唯诺诺,但到了网上就变得嚣张暴戾甚至重拳出击?

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争吵或攻击他人,仅仅是暴力产生的场景都可能让一个人紧张甚至恐惧——面对对方气势汹汹的反驳,自己轻而易举就退缩了。而网络世界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正面接触几乎为零。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会顾忌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往往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而互联网的匿名性撕掉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标签,拥有了更多的表达自由。

身体与身份的不在场性使得网络中各种极端话语和极端情绪可以毫无阻碍地倾泻而出。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又使得网络暴力的后果不会像现实中那样直接呈现在施暴者面前,从而大大降低了道德负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

二、拒绝网络暴力,我们能做什么?

1.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防止“信息茧房”

无论是浏览新闻事件,还是搜索偶像的相关信息,最好从多种角度了解,辩证地看待,避免永远沉溺于与自己观点完全相同的“信息茧房”之中。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侵入,特别当获得“同盟”的认同后演化为极端思想。这种极端思想集中体现在看待事物时的观念表达上,更有甚者,当其个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事态未按预想发展时,便会在个人生活中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例如伤人、自杀等。这样一种偏执的思维认识所直接导致的就是一种极端行为的显现。

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察觉观念背后的情绪,尝试找到情绪背后的原因,会增加不少的理解与包容。

2.“开麦”前,多想想自己的发言是否妥当

如果你在浏览社会新闻时发现有网友与你观点很不一致,并忍不住想要反驳,说一些难听的话时,可以想想如果和你持相反态度的是你的朋友,你还会这样对骂吗?当我们在互联网暴躁“开麦”时,究竟是为了说服他人,还是为了发泄情感呢?熟人之间,通过劝说,也许可以改变态度。但在互联网上和陌生人吵一架,甚至攻击谩骂对方,改变对方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如果你是追星女孩/男孩,面对饭圈之间的攻击,在面对路人的指责忍不住“开麦”时,不如先了解一下喜恶同因的理论:一个人被喜欢和讨厌的原因,可能是同一个。既然如此,那么饭圈之间无休止的网络暴力,除了带来无尽的负面情绪外,又能达成什么样的共识呢?你喜欢他,到底是因为他是他,还是因为他是一个模范到近乎完美的假人呢?就像网上流传的一段话:“最大的幸福,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

3.如果被网络暴力了,该怎么办?

如文章开头说的刘学州事件,事情发生后,他的舅妈已经委托律师,等刘学州的手机解锁成功后,就可以根据刘学州手机里的证据来依法追究网暴者们的责任。有些人敲一敲键盘,发泄了情绪,可能等来的是律师函。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而且法不责众其实是一种错觉,只是在具体案件中,受限于受害者的法律意识和固定证据的能力,有时并不能对每一个施暴者予以制裁。

所以,如果你被网络暴力了,请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有时候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反而会让作“恶”的人变本加厉。

我们不能凭一己之力改善整个网络世界的环境,但可以从自身做起,远离网络暴力,这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应该做的。

(文章转载自Take It Eeeeeasy 微信公眾号)

猜你喜欢
茧房饭圈暴力
反性别暴力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