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求助电话说起

2022-04-03 00:42张琴儿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家访沟通

张琴儿

摘要:有效的家访不仅能促进家校的精诚合作,更能达成家校教育目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的角色即为母亲,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母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成长空间的大小。家访使母亲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从而促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沟通;有效;家访

记得三年前,我在交流的学校接手一班新五年级的娃,开学后的两个月似乎一切都在有序地运作中。但有那么一个早晨:“老师,您有空吗?可以来我家一趟吗?”电话那头带着些沙哑的哭腔,这是一个五十几岁的母亲打来的电话。“是小米(化名)妈妈吗?”“嗯!老师,你能马上过来吗?”“啊?我正在上晨读课……”剩下的只是“嘟嘟嘟”的盲音。身为班主任的我,那天上午实在抽不出身,两节语文课加一节代课。

午饭过后,手机又响了,低头一看,还是那位女生家长打来的:“老师,你能来我家吗?小米连早饭都没吃,就是不肯开房门,咋办?哎……”沮丧无奈的求助声再次传入我的耳中。“好!这就过来。”这个小米到底是怎么了?

屈指一数,小米一个月内已有三个早上赖在家不肯来学校了。开学快两个月了,想起任课老师也提起过,近来小米的家庭作业经常偷工减料,上课貌似也心不在焉,注意力涣散。回想她第一次没来上学,那是一个周一早上,我立马打电话联系她母亲询问原因,得知是女孩子来例假了,肚子很痛。没料到,一个星期后的周一又不见小米的影子,我只好再次拨通她母亲的电话。“老师,小米不想来读书。我没法子呀!”“怎么……这回又是啥原因?”“她嫌我烦!不肯搭理我。”那也不至于厌学吧?我很纳闷。“小米妈妈,好好沟通,毕竟您是她的母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能告诉我吗?”电话那头的回话是孩子乱花钱,不给钱,孩子的脾气一下就上来了!愣是把房门一关,反锁在里面就是不开门,更甭提来上学了。

电话里沟通仅是初步了解,长话也只能短说。于是,我利用接下来的几天放学时段,特意约她母亲在校门口见面叙聊。因为是五年级的小女生,孩子已有很强的自尊心。每当我在校门口和她母亲交谈时,不难发现孩子满脸尽是写着“不开心”三个字,双眉紧蹙,头越垂越低。她母亲当着女儿的面,也只能有说没说的蜻蜓点水式的反馈些孩子在家的表面信息,话到嘴边好像又咽了回去。看来母女俩的关系是越来越僵了。怎么跟进呢?唯一欣慰的是搭班的王老师在心理辅导方面比较擅长。于是,我立马把近两星期内小米的状况详细反馈给王老师。热心肠的王老师利用午休时间,接连三次把小米约到七彩心屋里耐心辅导。王老师以谈心为主,鼓励为辅。连续五天,欣喜是的孩子的家庭作业略有改观了,但是没料到,又一个周一的早上,我的手机响了……抬头看看教室西墙上挂着的时钟,都八点十分了,再瞄了眼那个空着的座位……那天午饭后,我和王老师达成共识,必须上门家访,就这么办,也只能这么办。

当天下午一点左右,我们就赶去了小米家……

一、创建安全倾诉空间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亲自上门深入家访,因为经过多次的电话沟通和面对面的谈话,发现家长对于亲子关系是有所保留的,没有说出真正的原因,家庭作業还是不肯做,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孩子甚至一再出现不肯来学校的现象,更糟糕的是孩子有割腕自杀的倾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的心里。家访势在必行,我们两位教师,一位动之以情地叩开了孩子的房间,放下老师的身份,就像知心大姐姐一样与孩子促膝交谈。另一位在楼下客厅,就像老朋友一样,与孩子的妈妈以拉家常的方式交谈。在这样的氛围下,妈妈和孩子都消除了心理的防备,愿意坦诚相谈。于是就像竹篮倒豆子一样,我们能很全面的了解母亲与孩子之间真实的情况。

二、逐个突破了解成因

家访犹如一条家校间的纽带,连通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借助家访,我们不光走进了孩子的家里,更是走进了孩子和家长的心中,叩开了家长和孩子的心扉,打破了那道孩子和家长心中过不去的无形的隔墙,让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小女孩是被一对四十几岁的父母领养的。养父对于女儿的生活学习几乎是不闻不问,母亲却是无微不至、全权包办。沟通中得知,在婴儿期,母亲居然为了能让女儿喝上进口奶粉,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竭尽所能扑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的成长真可谓掏心掏肺,孩子已然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如此对待孩子,甚至到了六年级,每天母亲包办穿衣、穿袜、穿鞋、喂饭,这些完全扼杀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位母亲每天给孩子的零花钱也是源源不断,甚至达到了100元一天。而近期,妈妈从邻居那里了解到,乱花钱对孩子的成长实在有害无利,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狠下心来全然断了孩子的零花钱。但她仍继续操控着大局,六年级的孩子,已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妈妈掌控,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母女俩就是这样,从一开始的争吵演变为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冷战。

三、对症下药重建关系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不是孩子本身存在多大的问题,也不是家长存在多少的心理问题,或者说有虐待孩子的倾向,只因孩子渐渐步入青春期,不想受家长太多的管制,不愿再被泛滥式的爱所束缚,而是孩子急需个人成长的空间。而妈妈全权包办,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分别给母亲和孩子支了招:

(一)给母亲的建议:

1.学会爱的放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孩子已经长大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妈妈来操心,比如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等,妈妈可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但妈妈可以在旁监督,让孩子做的更好,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2.学会相信孩子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是一个能自己独立做事的“大姑娘”了,很多事情孩子能自己解决,妈妈要学会相信孩子,对于孩子的事情,多看少做,让孩子成为生活的主角。她已不是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已经是一个会独立成长的少年了。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掌声和更多的肯定,而不是妈妈的全权代劳。

3.学会投资自己

妈妈因为一心要照顾孩子,导致跟爸爸的关系也不大好,整日待在家。现在孩子长大了,妈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修复与爸爸之间的关系,让爸爸也慢慢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而不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旁观者。同时妈妈也可以出去做一些工作,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用行动告訴孩子,妈妈是她的榜样!

(二)给孩子的建议:

1.借沟通说出心里话

孩子,当你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反抗妈妈,而是与妈妈多沟通,多与妈妈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妈妈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你更想要的,让妈妈更加了解现在的你。而不是那个还需要妈妈牵着手走路的女孩了。

2.以行动证明我能行

遇到不会的事情,多请教妈妈,而不是全盘扔给妈妈,多用行动告诉妈妈,“我能行”,通过一次次的成功,让妈妈接纳你已经长大的事实,不需要妈妈操办所有的事情。

3.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妈妈要做你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可以寻求帮助,可以找老师,更可以找爸爸出谋划策,让爸爸也参与到你的成长,通过外力的作用,来影响妈妈,让妈妈明白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采用偏激的方法,不去读书,你既毁了自己的求学道路,也使妈妈的生活变得一团糟,甚至让以极端的方式来达到反抗妈妈的目的。这样对于你和妈妈来说,都是两败俱伤,妈妈的辛苦到头来也是一场空,而你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代价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能承受得起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一样倒塌下来。是呀,有效的家访不仅能促进家校的精诚合作,更能达成家校教育目的一致性。而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的角色即为母亲,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人物,母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成长空间的大小。家访使母亲站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从而更加促使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孩子也从母亲育儿方式的改变中,感受到了自由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正体现在孩子脸上那一抹又一抹灿烂纯真的笑容吗?

参考文献:

[1]中国友谊出版社的《完美沟通》,2020年。

[2]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善沟通:讨人喜欢的说话方式》,2018年。

猜你喜欢
家访沟通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