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靖西主要蚕区白僵病发生规律及对策

2022-04-04 19:01赵潇
新农民 2022年7期
关键词:家蚕发病规律处理对策

赵潇

摘要:白僵病作为家蚕常见病害之一,与家蚕经济效益具有密切关系。白僵病主要通过接触性方式进行传播,传染性较强,饲养人员需要对病蚕进行规范、严谨处置。白僵病发病与养蚕环境、技术、消毒工作等具有相关性,本文就靖西主要蚕区养蚕生产中白僵病的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养蚕行业提供病害治理参考。

关键词:家蚕;白僵病;发病规律;处理对策

家蚕对饲养环境、饲养技术具有一定的要求,白僵病作为影响养蚕行业发展的重要疾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接触性传染与创伤感染作为常见传播方式,为控制家蚕白僵病的发生与传播,蚕农需要对蚕体密度进行控制。

1 白僵病

白僵病作为真菌性疾病,其传染性较强,家蚕一旦感染白僵病,蚕体会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后的蚕体十分僵硬且会长出白色分生孢子,白僵病也因此而得名[1]。白僵病分布广泛,在部分乡镇发生较多,各蚕期均有体现。

白僵菌生长发育周期包含分生孢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三个主要阶段,在白僵菌的生长过程中,其能够分泌毒素,毒素通过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白僵病作为环状多肽类化合物,此种疾病自身毒性较大,能够在短时间内致使家蚕染病死亡。由此可知,家蚕需要以预防白僵病为主要手段,以此制止白僵病在家蚕中的传播。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避免日光照射的情况下可生存0.5~1年,在10℃以下的低温中能够生存3年,但是,分生孢子在阳光直射下5h便可失去致病能力,这也就表明白僵菌分生孢子在温度越低的情况下其生存时间越长[2]。白僵菌对消毒药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在对白僵菌进行消毒防治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环境消毒的彻底性与全面性,以此提升家蚕环境安全性,强化对白僵病菌的抵御。

2 白僵病发病主要因素

2.1 小蚕共育室管理不当

小蚕共育室饲养人员没有按技术标准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少数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购进劣质蚕种或采用了与季节不相适应的蚕品种,造成小蚕先天不足,体弱多病,病原随着分蚕扩散,另一方面对小蚕管理不当,在市場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共育人员以提高收入为出发点,一心想赚大钱,没有认真饲养小蚕。遇到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小蚕室内阴冷潮湿,共育室没有加温设备,容易造成小蚕呆滞、伏沙蚕、弱蚕增多,龄期延长,蚕体抵抗力下降。

2.2 养蚕环境消毒力度不够,消毒防病意识差

白僵病在适宜的温度下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对此在进行养蚕之前,蚕农需要对养蚕环境及相关蚕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但部分蚕农对消毒概念不重视,这也就为白僵病的发生提供了契机。

在养蚕前,蚕农需要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以保障养蚕环境的安全性,但部分蚕农在对养蚕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现象。一是对蚕室蚕具的消毒不彻底。一年多批次不间断地养蚕,蚕室蚕具连续使用,每批次养蚕结束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清洗和消毒,批与批之间几乎无法进行彻底消毒。二是消毒不科学,用药混乱,用药量明显不足,有时连蚕房地面都没喷湿喷透,消毒存在形式主义思想。蚕具也是喷洒一下而已,没有真正做到浸泡消毒,加上用药浓度掌握不好,消毒完全没有效果。三是蚕室外部环境也没有彻底消毒,并且农村大部分都是用住房养蚕,存在人蚕混居现象,在养蚕过程中,人员进进出出,无法控制外来病菌的影响,所以根本谈不上对养蚕环境的彻底消毒,给病毒的残留和积累创造了条件和空间,最终白僵菌仍然存在于养蚕场所内部。

2.3 桑园管理不科学,叶质差引发蚕病

桑叶是蚕的粮食,是蚕天然的食料,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与蚕的饲养量、成活率、鲜茧产量、蚕茧质量息息相关。在养蚕过程中,一些蚕农重养轻管,常常忽视桑园培肥管理,不施有机肥,不开沟施肥,甚至过于偏施氮肥,或根本不施,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低下,桑树老化快,抵抗力差,容易发生病害。桑叶产量低,质量差,容易发生蚕病。所以,一旦出现桑园管理不当,桑叶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桑叶病害在难以防治的情况下,一旦受到污染后,将会导致家蚕感染相关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引起病原菌的交叉感染,从而大幅提升了白僵病的发病率。

因此,桑园作为家蚕生长发育的重要场所,其能够为家蚕的生长提供养分,可见桑园管理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

2.4 蚕沙处理不当

蚕沙是指蚕的粪便,是产生各种病菌的温床。家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为不停地食桑叶,因此会产生一定量的蚕沙。如果蚕座中堆积太多的蚕沙,在蚕沙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受蚕室潮湿温度的影响,蚕座就会出现发酵发热,一到适宜的温度湿度,病原菌就会繁殖,大面积蚕病就会接踵而来,也增加了传染病原菌的机会,容易出现白僵病[3],所以饲养人员需要定期对蚕沙进行处理。

2.5 蚕室温湿度控制不标准

家蚕生长发育对蚕室温湿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蚕室温湿度影响着白僵菌的生长,对此饲养人员需要对蚕室温湿度进行科学控制。

一般来讲,蚕室温度以25℃为宜,温度小于25℃蚕室湿度较大,不利于家蚕的生长[4]。对于靖西来讲,在出现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蚕室温度较低时,部分饲养人员难以及时对蚕室进行加温换气,这也就导致蚕室内部温度无法升高,蚕室内湿度不断增加。在饲养人员每天喂蚕前没有按技术要求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的情况下,蚕室内环境湿度较大,在白僵菌存活的情况下,白僵菌分生孢子生长速度较快,家蚕容易感染白僵病。

2.6 对病蚕处理不当

一是白僵病具有一定的传播性,在家蚕偶发感染白僵病后,蚕农没有及时就蚕体发病原因进行查明,也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对病蚕、死蚕进行处理,而是将病蚕、死蚕散乱丢掷或喂鸡鸭。二是到处晾晒僵蚕,污染养蚕环境。收购僵蚕人员天天走村串户收购僵蚕,白僵病的分生孢子在村中到处随风传播,严重污染整个养蚕环境,造成僵病频繁发生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有些蚕区面临无法养蚕的局面。

3 白僵病發病规律

白僵病分生孢子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在附着于蚕体后,在蚕室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在5h左右侵入蚕体,导致白僵病的出现[5]。白僵病的传播湿度要求相对较低,这也就表明在湿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白僵病发病几率较大。同时白僵病在家蚕各个生长阶段均可发生,不同龄期的家蚕对白僵病的易感情况具有差异,往往龄期越低白僵病发病时间越快,死亡过程越短。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感染的蚕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为1~2龄蚕2~3d,3龄蚕3~4d,4龄蚕4~5d,5龄蚕5~6d,蚁蚕感染一般在1龄眠中死亡,熟蚕也容易感染,发病高,死亡很快。白僵病起蚕、熟蚕中最容易出现感染与传播,这也是当下白僵病发病的主要规律。

4 白僵病防治措施

4.1 加强小蚕共育室管理

因为小蚕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才能按时眠起、且群体发育正常,抗病能力得到增强。所以小蚕共育户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购买一些加温加湿控温控湿设备,在春季或秋冬季阴冷潮湿天气,通过采用电能加温、木炭烧红等措施将小蚕室的温度提高到27~28℃,才有利于小蚕的正常发育。

4.2 对养蚕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1)俗话说“养蚕无病就高产,消毒防病第一关”,要使蚕茧获得丰收,必须防止蚕病发生,但想要防止蚕病发生,首要任务就是将病原消灭,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所以消毒防病一定要紧紧抓住蚕前消毒、蚕期消毒、蚕后消毒这三个关键的技术环节,必须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常用的消毒药剂有漂白粉、福尔马林、新鲜石灰粉等。消毒要严格按照步骤和方法进行,一般在养蚕前需要提前3~5d将蚕房蚕具消毒干净,蚕房消毒程序一般进行二消一洗,即先清理、打扫、然后消毒、清洗,再消毒。消毒顺序是先高后低,先房内后房外,如遇到上一批僵病发生比较严重,则要进行三消一洗,即清理、打扫、消毒、清洗,消毒,再消毒,消毒结束后关闭门窗密闭24h以上。部分蚕具煮沸进行高温消毒,通过高温消毒、太阳光暴晒等途径实现对病毒的全面消杀,以此避免白僵菌病原体的残留。

(2)加强蚕期中的防僵工作。①蚕体蚕座消毒。领回的小蚕要及时进行蚕体蚕座防僵消毒,起蚕和熟蚕是最容易受僵病感染,是防止重点时期,所以在蚁蚕、各龄起蚕、熟蚕、初蛹等4个易感时期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在养蚕期间,每天早上、晚上喂叶前小蚕期要用“防病1号”(聚甲醛粉、分大蚕、小蚕专用)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大蚕期最好用强氯精或漂白粉配制成的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小蚕期按1份漂白粉加12份新鲜石灰粉配置,大蚕期按1份漂白粉加8份新鲜石灰粉配置;强氯精防僵粉则用有效氯含量89%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与新鲜石灰粉配置,按小蚕预防用1:100,发生僵病时为1:50;大蚕预防用1:50,发生僵病时为1:30;混合是要力求搅拌均匀)。对各龄起蚕一定要撒防僵粉消毒,如小蚕发生僵病后,用“抗菌402”喷雾蚕体,连喷2~3d,或者用强氯精或漂白粉配制成的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连续撒直到没有僵病继续发生为止,以后每龄使用两次,可防止病原在蚕座上繁殖和扩散,从而有效控制白僵病的发生。②一旦发现僵蚕时要及时捡出直接放到新鲜石灰缸中并深埋,不能乱丢乱放或喂鸡鸭或拿到室外晾晒,然后立即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同时对于盛放病蚕的消毒器皿来讲,同样需要进行及时的高温消毒灭菌处理,以此控制白僵菌的传播。③在上一批僵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熏烟剂毒消散、熏烟灵等进行蚕室熏烟消毒,将空气中的真菌分生孢子杀死。但熏烟时间一定要掌握在10~20min,不能超过30min,防止蚕儿发生意外中毒。熏烟后要及时开门开窗通风换气。

(3)要加强养蚕后的回山消毒工作,切断病原菌的直线传播机会。蚕上蔟后立即清理蚕沙和残桑,对旧簇具等一些无使用价值的蚕具烧毁处理。对于尚有价值的蚕具要做好消毒,确保清洁无病原。消毒蚕室、贮桑室、上蔟室时要认真对待,认真清洗消毒,消毒药品要合理搭配,药液浓度必须按标准配置,消毒时要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药液喷洒时要让地面全部湿透,以保证消毒效果。蚕具要集中进行消毒晒干保管好,待下批养蚕时再用。

4.3 强化对桑园病虫害的管理

在对养蚕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蚕农同样需要重视桑园病虫害管理工作。桑园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与蚕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桑园病虫害越多,蚕病发生也越多,所以必须加强桑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控制野外昆虫的虫口密度,以减少相互感染的机会。要及时施肥、除草,施肥主要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才能提高桑叶质量,减少桑园昆虫病害传播,保证蚕能良桑饲养,特别在夏秋高温多湿季节,更要加强桑园管理,才能保证桑叶优质高产。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桑园,春季养蚕前桑园要用多菌灵进行桑园叶面消毒,也可采用漂白粉对桑叶进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喂养。

4.4 加强对蚕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和控制

蚕属于变温动物,温湿度对蚕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养蚕过程中,白僵菌能够在室内潮湿的环境下不断进行传播,蚕农需要对蚕室内温湿度进行科学调节和控制,需要对蚕室进行定期通风,以保障蚕室内湿度与温度控制。另外也可通过撒新鲜石灰粉等除湿材料降低室内湿度,保持蚕座干燥,才能为家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从而减少白僵病的发生。

4.5 科学处理蚕沙,防止僵病传播

为杜绝白僵病的感染与传播,蚕沙应当及时清理,然后集中到蚕沙池堆沤处理,进行薄膜密闭覆盖,经高温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严禁直接放到桑园,防止病原菌繁育、扩散、传播,产生大量的僵病传染源。

禁止收购僵蚕人员到村中行走收购僵蚕,晾晒僵蚕和贮存僵蚕等严重污染蚕区的行为。

总之,僵病防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在养蚕过程中,必须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将白僵病原感染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才能减少白僵病的发生和危害,确保蚕儿无病、优质、高产,最终夺取全年蚕茧生产丰收。

参考文献

[1] 蓝华国.种桑养蚕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广东蚕业,2021,55(6):9-10.

[2] 曾云.浅谈桑蚕产业发展前景与高效种养技术[J].广东蚕业,2021,55(6):11-12.

[3] 阮翠幸.越南主要蚕区白僵病发生情况调查初报[J].广西蚕业,2020,57(4):35-39.

[4] 谢琳玲.主要蚕病的观察与初步诊断[J].四川蚕业,2019,47(3):48-49.

[5] 李梦茜,罗明景,莫松柏,钱荣坤.广西蚕病及其防治药物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9,21(1):70-71,83.

猜你喜欢
家蚕发病规律处理对策
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
家蚕农药中毒的发生及防治
浅议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私人取证的法律边界如何确定
海拔900m地区魔芋软腐病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与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3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