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杀猪划不划算

2022-04-04 20:11梁捷
环球人物 2022年7期
关键词:每公斤养猪猪肉

梁捷

近年来大家都爱看美食节目。很多纪录片拍上山采蘑菇、下海捕龙虾,却很少谈农民辛苦一年能赚多少钱,生活怎么样。可能编导觉得这些都是常识,但大多数人对此不够了解。

过去有种说法,中国有九亿农民(也有人说是八亿农民),这让很多人觉得中国多数人是农民,他们只要还能下地,愿意干到七八十岁都可以,农民没有退休问题,是个终身职业。这些都是刻板印象,已经与现实距离很远。

根据较新的人口统计,中国真正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3亿,而持有农业户口、长期在城市里务工的人群,也就是俗称的“农民工”,也有不到3亿,两者数量相当。这就是说,即使农村户口的人,依靠农业谋生的概率也只有一半。

从总量上看,中国农村户口人群的比例还是超过城市户口人群,大概为56:44。当前中国仍是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但早已不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从人口看,目前只有2亿多人还在从事农业生产;从GDP来看,农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比例为7%,工业的贡献是39%,服务业是54%,非农经济占到了93%。

新中国成立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曾占50%以上。中国几十年的发展,是一个农业占比不断下降、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当然,即使北上广这样的城市,也还是有农业的。但是农业只占上海GDP的1%,从经济角度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经济学里有门农业经济学。我读书时对这门学问还挺感兴趣,但开设这门课的老师很少,相关的教科书也很少。后来看到有个老师开这门课,我就特意学习了一下。我的感受是,虽然这门课名为农业经济学,内容却仿佛在讲“取消农业经济学”,主要讲的都是农村向城镇转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等,基本不讲怎么种地。

学界普遍认为传统农业没有前途,必须转型。这对农村孩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但对城里孩子来说还有太多疑团需要解决。比如说,农民种一亩地水稻,能赚多少钱?养一头牛要多长时间,又能赚多少钱?我一直觉得,农业经济学的第一课就该讲授这些知识。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里某种商品的价格会趋向于一个稳定点,即便有外力干扰,暂时偏离了稳定点,价格也会逐渐向着稳定点回归。比如猪肉价格的稳定点是20元一斤。偶尔发生一个外部冲击,比如发生了非洲猪瘟,大量猪肉必须销毁,那么市场上猪肉价格必然猛涨。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等非洲猪瘟结束,新猪出栏,肉价就会逐渐回落,最终回归20元。

但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几位经济学家在研究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动时,认为古典经济学的这种预测未必成立。他们开发出一种动态模型,其中价格波动的轨迹就像一张逐渐向外扩散的蜘蛛网。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把这种理论称为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认为,产品价格是否会趋于稳定,要看这种产品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弹性比较。如果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超过生产者,那么产品价格确实会趋于稳定。但如果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如生产者,那么价格不会趋于稳定,而会趋于发散,无法预测。

这个模型描绘了农户面对的市场不确定性。在现实中,农户要面对至少双重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农业本身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以养猪为例。假如去年猪肉价格显著上涨,作为农户,去年你养猪了,今年你是否该多养几头猪?有经验的农户都知道其中的风险。肉价每年都有显著的上下波动,难以预测。去年价格是高了,可是今年不一定,很有可能跌破你的成本线,这样一来你多养猪反而会多亏钱。

养猪本身需要時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过去养猪,从育种到出栏去卖,至少需要六七个月时间。现在技术进步,但也需要4个月时间,这是自然规律。市场上猪肉价格一直在波动,一个月涨跌30%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你必须计算猪的最优出栏时间。养猪并不是多养一个月就赚得更多。多养一个月,猪会更重,但也要消耗更多饲料。饲料每公斤卖两三元,理论上3斤饲料转换成1斤猪肉,肉价低的时候,卖猪收入甚至有可能跌破饲料成本。所以养猪的成本多少,收益多少,要算清楚是很困难的。

2018年初,生猪价格是每公斤15元,年中时跌破10元,年末又涨回13元。这个幅度看起来已经不小了。但到2019年6月,生猪价格每公斤涨到20元,当年11月更涨到每公斤40元。当时,很多人惊呼猪肉涨价,“中国人要吃不起猪肉了”。2020年上半年,肉价在每公斤30元至40元的区间波动。到下半年,肉价跌到每公斤29元。这就是变幻莫测的猪肉市场。

猪肉市场又极为分散,每个地方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感受。假如你是农户,养了几头猪,可以在去年年底就卖掉,也可以在今年2月份过年前卖掉,你会怎么做?我读过一份田野调查报告,研究者就是这么问农户的。农户的回答也刷新了我的认识。农户回答说,这主要取决于过年的氛围。在农村地区,如果今年过年氛围浓,那很多人家都会自己杀猪,制作的猪肉吃不掉,一定会送给街坊邻居,或者做成腊肉、香肠给外地打工的孩子寄去。这样一来,农村地区对猪肉的需求量一下就减少了,猪肉价格一定下跌。所以,如果预计今年过年很热闹,就要把手里的生猪尽早出手,以免价格下跌。这些有关猪肉市场的知识,在书房里是永远了解不到的。

对于在城市工作的人而言,如果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少50%,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但对农民来说,这很常见。农业的收益低,风险大,缺乏分摊风险的机制,农民又普遍缺少有关风险的知识,这是很多农村悲剧的根源。……

我们再来看看粮食市场。中国人非常重视粮食。据2006年公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有专家认为,18亿亩耕地是一条红线,绝对不能再低,它要用于保障中国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我对“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一直想搞清楚,这18亿亩耕地到底能生产出多少粮食。下面就来分析一下。gzslib202204042011

中国有三种最主要的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这三种粮食都很重要,不过亩产量不一样,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也不一样。稻谷还可以细分为早中晚稻和粳稻,价格也不一样。先来算总账,把稻谷、小麦和玉米加总平均,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2016到2018年,只要种粮食,基本就是亏的,也许有少数人能赚钱,但平均水平是亏的。而2013到2015年,种粮食可以赚钱,但平均一亩地的收益大约就是600元,如果有10亩地(那是很大一片地了),收益是6000元。这就是农民通过种粮食可以获得的收益。

一位经济学者2012年前后在上海市松江县(现为松江区)做了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在该地区种水稻和小麦,平均每年每亩地的收入是八九百元,但要扣去六七百元的土地租金,好在还有400多元的国家补贴,加起来一亩地可赚五六百元。这一个例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很接近。松江算是不错的地区,种一亩地辛苦一年,收益只有600元,弄不好还要亏钱。而进城打工的话,2012年上海的最低月工资是1500元。这笔账算下来就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农民不愿种地,甚至情愿抛荒土地也要进城打工了。

种地太辛苦。过去大家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土地肥沃,很多地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生产粮食。但是要做到一年两熟、三熟,实在是件很累的事。

有个概念叫做“双抢”,这些年好像没人再说了。双抢就是“抢收、抢种”,抢收地里上一季的粮食,然后赶紧种下一季的粮食。有些地方是抢收冬小麦,抢种晚稻;更多地方是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双抢”的时间必须是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季风原因,这段时间还经常下暴雨。农民要在这一个月里趁着不下雨的时候,拼命干活,把稻谷收上来。经歷过的人都有很多感慨,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最近20年很少听到“双抢”了,因为种两季稻,稻米的口感很差,卖不上价钱,最终的收益可能还不如只种一季稻来得高。农民就不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了。

所以,讨论一片土地一年可以几熟没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农民怎样使用这片土地,实际上一年种几熟。如果粮食价格一直上不去,农民都不愿意种地,一年最多一熟,甚至大规模地抛荒,那么中国的粮食自足就面临风险。农业所需的特殊知识一点不比金融业少,农业的风险也不比金融业来得小。

猜你喜欢
每公斤养猪猪肉
关于进口猪肉的认识误区
母与子
论猪肉
欧盟出现养猪热
羊肉价格或将在四季度反弹
江苏:地产菜价格回落 肉蛋价格双双下滑
怎样识别注水猪肉
威海:市场货源充足价格整体平稳
胡显丰的“分散养猪方式”
莫说细节小,注意到了生意好